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唐名相李泌:明显“为后世所轻”的一代名臣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9
转发:0
评论:0
中唐名相李泌:明显“为后世所轻”的一代名臣,李泌,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

  李泌,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但《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其评价不高,只以“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一笔带过。

  这样一个?几乎全能的厉害人物为何却被史家这样轻轻带过呢?细读《资治通鉴》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李泌的进谏方式不为儒家所喜。儒家进谏以犯颜直谏为最高境界,常以死谏为终极手段,动辄洋洋数万言,搞得皇帝头疼不已。最终或者是皇帝被迫妥协,或者是谏臣被贬,总然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但李泌的进谏就很注意分寸。比如关于德宗喜欢钱财这件事,在已经向德宗陈明其中的利害后,(古者天子不私求财,今请岁供宫中钱百万缗,愿陛下不受诸道贡献及罢宣索。必有所须,请降敕折税,不使奸吏因缘诛剥。)德宗还是向“诸道宣索”(要求各地方进贡),这时候李泌只能是“惆怅不敢言了”。私下认为之所以李泌不谏正是看到了德宗的本质,对于这样一个爱财的主,即使进谏也达不到如期的效果,也或者李泌会认为这个毛病不会影响大局,所以就干脆不谏了。为此,司马光在书中还特意跳出来评论了一番(虽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

  但是,在解决皇帝与大臣韩滉的猜忌,联系回纥,保护太子这三件事上,李泌寸步不让,甚至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保,终于打动了德宗,取得了进谏的最后胜利,体现一位宰相所应具有的责任心,使命感。这三件事基本上也奠定了中唐的政局,开创了中兴的局面。

  李泌的谏多是“对曰”,另一大臣陆贄(儒家典范人物,时称“内相”)的谏则多是“奏曰”,可见李泌口才了得,常常与皇帝进行你来我往的讨论,在剖析,争辩的过程中,使皇帝心服口服。同时一些马屁语言也被史家记录了下来。比如威服回纥一节,德宗对于李泌的策略心服口服,喜滋滋地问:“回纥怎么那么服你?”李泌答道:“这是陛下的威风呀,我有什么能耐!”这样“巧言令色”的马屁,会不会引起以“刚毅木讷”自居的大儒的反感呢。

  其次,李泌一生爱好神仙佛道,一旦与朝政不合,就会选择归隐山林,潜心修道,并且修行层次很高。这就让历来以儒家出身、执笔写历史的大儒们深感不爽,一个二十几年不吃烟火食物,几乎能羽化成仙的道士,凭借的不是妖魔鬼祟,长生不老的鬼把戏,而是依靠自己切切实实的谋略武功获得皇帝信任,稳定了朝局,这让那些大儒情何以堪?

  所荐非人,应该是为后世所轻的另一条原因吧!李泌病重之时竟然向德宗推荐了窦参,而不是有“内相”之称的陆贄。而这位陆贄又是史上公认的宿儒,名臣,忠臣,重臣。据以后事情发展的情况来看,正是这个窦参给李泌大大的减了分。此人在书中着墨不多,但基本上没干一件好事,最重要的是他还进谗言罢黜了陆贄的众多职务,窦参一出场,司马光便评价此人“刚果削苛,无学术,有权数”,后来在串通大臣扳倒陆贄的阴谋活动中,终于事泄,爪牙被贬,后窦参自己也失了君恩,被贬为郴州别驾,从此永远的离开了政治舞台。李泌为何不荐陆贄,而荐窦参?为何窦参上场就拆陆贄的台,这其中的意味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我想最后一条原因,还应该与这位司马光推崇的儒家人物陆贄有关。陆贄因为直言进谏,大大惹恼了德宗,尤其是陆贄上书极言德宗宠信的权臣裴延龄的奸妄时,言辞激烈,入骨三分,虽过千年,尤觉其杀伐之气。然而这样的进谏不但没有达到效果,反而是德宗愈加宠信延龄,最后陆贄竟至被贬为忠州别驾。这时朝中以谏议大夫阳城为首开始了拯救行动,守延英门,极言裴延玲的奸佞,为陆贄开脱。这个阳城当年也是李泌举荐的。正是因了这个关系,阳城在找了人誊写秘奏时,选中的正是李泌的儿子李繁,结果李繁把誊写的内容径直告诉了裴延龄,结果致使这次行动提前流产,最后陆贄卒于被贬任上。

  种种迹象表明,李泌不待见陆贄,我猜这不待见并不是政见的原因,而是因为性格,说到底还是信仰的差异。在大儒秉笔的史家经典中,道家多以妖魔鬼祟地形象出场,炼金丹,求长生,捉鬼拿妖,蛊惑皇上,反正不干好事,可见儒家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道家那一套。那道家对于儒家的唧唧歪歪,动辄群殴,貌似正义,实则朋党的行为又做何感想呢?儒家的史书中不曾有记录。

  大约从孔子做《春秋》开始,史书就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历史了,“喻褒贬,别善恶”成了史家的责任,确切的说是儒家的责任了,也正是因了儒家的这种行径,使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成了一家之言,既“顺儒则昌,逆儒则亡”。

  事过千年,李泌,你知道被后世所轻的原因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代名相李光地:妙著家训惠泽后世
以身作则订立家规民约李光地故居地处泉州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附近,由住宅、祠堂等若干部分组成,包括旧衙、新衙、贤良祠和问房大厝。其中,问房大厝是李光地二伯父李日燝的居所。2013年,李光地宅与祠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李光地相关历史和文化的实物资料。在新衙大厝里,李光地亲自撰写的家训《家训谕儿》和《诫家后文》,历经300年光阴,仍高悬墙上,络绎游人默默瞻仰,暗暗诵读。家训,是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法典”,宋元明时期,家训文化繁荣,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闽地家训文化相对滞后,宗族子弟、社会秩序失于约束。以李光地家族为例,明清之际李家聚居湖头十余世,有部分子弟失于约束,小则“妄觊非分之财”,大则聚众与乡邻斗殴,“不闻官府”。1715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请求休致得允,一路风尘回到湖头,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这使这位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理学名相...
· 北宋名相:两度为相却遭奸臣所害一语成谶
北宋时期曾经有过一位著名的宰相,他的一生以刚直不阿而著称,在宋朝最为繁荣的时期正是因为有这位宰相,他曾经为北宋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惨死于自己的吟诗预言,这位名相就是寇准。网络配图寇准出生于北宋的一个名门望族,他自幼就聪颖好学,在十九岁时便考取进士正式踏上了属于他的仕途之路。然而由于寇准当时年龄尚轻的原因,因此寇准并没有直接进入朝堂议政,而是被分配到了巴东成为县令。之后寇准因刚直而得到了宋太宗的赏识,宋太宗甚至将寇准比作唐朝名相魏征,称赞寇准敢于直言纳谏。且后来在大旱中的表现而被宋太宗任命参与到军国大事之中,加之在宋太宗询问立储一事中机智应对,宋太宗也对其更加赞赏有加。后来在澶渊之盟这个对宋朝影响深远的案件中寇准也曾立下过大功。当时宋太宗驾崩宋真宗继位,继位之后更是将寇准拜为宰相,然而好景不长,碰上了辽军进攻北宋,在此艰难的形势之下,众多大臣皆认为应当选择妥协止战,唯有寇准认为应该主张反攻。当...
· 揭秘历史上中唐宰相李泌被轻视的原因
李泌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但《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其评价不高,只以“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一笔带过。李泌为何被史家一笔带过首先,李泌的进谏方式不为儒家所喜。儒家进谏以犯颜直谏为最高境界,常以死谏为终极手段,动辄洋洋数万言,搞得皇帝头疼不已。最终或者是皇帝被迫妥协,或者是谏臣被贬,总然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但李泌的进谏就很注意分寸。比如关于德宗喜欢钱财这件事,在已经向德宗陈明其中的利害后,(古者天子不私求财,今请岁供宫中钱百万缗,愿陛下不受诸道贡献及罢宣索。必有所须,请降敕折税,不使奸吏因缘诛剥。)德宗还是向“诸道宣索”(要求各地方进贡),这时候李泌只能是“惆怅不敢言了”。私下认为之所以李泌不谏正是看到了德宗的本质,对于这样一个爱财的主,即使进谏也达不...
· 王安石为人之谜:一代名相用的人被后世认为奸臣
既然王安石做的事情如此难下定论,那么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可以说,对王安石的为人,包括其政治生活、思想作风、社会交游、个性特征、生活情趣等方面,人们同样众说纷纭,个人形象相当复杂,褒贬毁誉参半,难以准确评判。《墨客挥犀》说,王安石“性酷嗜书,虽寝食间,手不释卷”。《宋史·王安石传》说:“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可以说,王安石是一位颇有天赋的读书人,其嗜书之痴,运笔之神,令人慨叹。“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概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并胸有大志,决心不做俗儒,学以致用,要在政治上干出一番事业来。二十二岁考中进士签书淮南判官。数年后任鄞县知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似也颇有政绩,迁知常州,改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又调三司度支判官。上仁宗皇帝万言《言事书》,直指朝政弊端,提出一些初...
· 一代名相王安石的胸怀:主动为苏轼求情保
人的嘴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话不在多而在于精,症结要说到点子上。说不到点子上的话叫废话,再多也没用,那叫话唠;说到点子上的话,就可能会出言如山,一语中的,一句顶一万句。网络配图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办案的一帮仕宦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杀照样不杀,神宗一时举棋不定。症结时刻,资深元老王安石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据说,苏轼最后能保住脑袋就取决于王安石这一句话。须知,他们二人是,若换他人,朝廷杀了我的,正中下怀,我不落井下石,也就不错了,何苦替他出头,为他求情?可王安石到底是王安石,,这一代名相的帽子不是白给的。照样北宋,范仲淹搞庆历变法,重要内容之一是反糜烂,挖出不少贪官,抄家查办时家属后代哭哭啼啼的,有些办案的官员就手软了,皇帝也踌躇了。到底还搞不搞了?范仲淹力排众议,一句话掷地有声:“一路哭不如一家哭!”坚定了摇动者的决心,铁腕反贪,真抓了不少蛀虫,吏治官风大为好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