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被历史埋没的“名将”:三大难有作为的三国大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3
转发:0
评论:0
将军的作为在战场,因此他们赖以成名的条件都来自于战场,所谓名将,就是因为他们有其成名的战役,而在这种战役中,他们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表现。不过,这需要有一个舞台,然后才看他们自己有没有成为名将的能力。比如说韩信,他在项羽手下不过是一个持戟郎中,这战役倒是参加了不少,可要是这样下去,恐怕到死也难以成为名将。后来到了刘邦这儿,刘邦一下子给了他一个大将军,这才有了日后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十面埋伏”,成为了千百年来少有的名将。但是有了舞台还要看自己的能力,比如说那个赵括,赵王给他的舞台是够大的,四十万大军抗秦!只可惜,这个人只会“纸上谈兵”,一仗下来,四十万兵士被坑杀,自己也成了一个“名将”的反面典型。如此说来,将军的英名,都是在战争中有机会有作为拼争出来的。可是话说回来,不是每个人都有赵括、韩信那般的机会和舞台,有些人就由于种种原因,让他们无从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以至于陷于泛泛的军事将领人...

  将军的作为在战场,因此他们赖以成名的条件都来自于战场,所谓名将,就是因为他们有其成名的战役,而在这种战役中,他们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表现。不过,这需要有一个舞台,然后才看他们自己有没有成为名将的能力。比如说韩信,他在项羽手下不过是一个持戟郎中,这战役倒是参加了不少,可要是这样下去,恐怕到死也难以成为名将。后来到了刘邦这儿,刘邦一下子给了他一个大将军,这才有了日后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十面埋伏”,成为了千百年来少有的名将。但是有了舞台还要看自己的能力,比如说那个赵括,赵王给他的舞台是够大的,四十万大军抗秦!只可惜,这个人只会“纸上谈兵”,一仗下来,四十万兵士被坑杀,自己也成了一个“名将”的反面典型。如此说来,将军的英名,都是在战争中有机会有作为拼争出来的。可是话说回来,不是每个人都有赵括、韩信那般的机会和舞台,有些人就由于种种原因,让他们无从表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以至于陷于泛泛的军事将领人海之中而难有作为。且看三国三大难有作为的军事将领。

  淳于琼

  淳于琼是三国时期的老资格将领。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淳于琼担任右校尉。在这八人当中,还有两个赫赫有名的人,袁绍和曹操,你看,这样的资历,三国将领中有几人能比!后来,淳于琼追随了袁绍,成了袁绍手下的一员大将。

  在袁绍集团中,淳于琼是很有地位的。兴平二年(公元195),汉献帝逃离长安准备回到洛阳,在曹阳被董卓旧将李傕打败。这时候,沮授劝袁绍把皇帝接来,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淳于琼和郭图却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现在应该是自己当皇帝而不是去迎接一个皇帝!如果把皇帝接来,有事就得上奏,等于是削弱了自己的权力,不服从就是违抗皇命,所以这不是一个好办法。袁绍同意两人的说法,结果没有迎接汉献帝,让曹操把皇帝接了去。迎接汉献帝是当时天下的大事,袁绍提出这个问题,更是当时的第一要务,淳于琼能够参与这种大事的讨论,说明了他在袁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能参加这种意见的人不一定地位很高,比如说秘书长(主簿)和参谋(从事),他们是主公身边的人,职责就是提出意见。但将军和这些人不同,将军是带兵打仗的,达不到一定的层次,是不可能有机会参与这种事情的讨论的,因为这种是“政治会议”,不是“军事会议”。

  官渡之战前一年(公元199),袁绍准备进攻许都,遭到了沮授等人的反对。袁绍很不高兴。袁绍的另一位谋士郭图就进谗言,说沮授的权力太大了,简直是威震三军,如果再继续下去,会有什么方法控制他呢?袁绍于是将沮授的监军职权分为三个都督,让沮授、郭图和淳于琼各管一军。后来虽然没有来得及实行,但也能够说明淳于琼在袁绍集团中的地位。

  官渡之战,袁绍将淳于琼运来的粮食囤积在乌巢,并让淳于琼带着一万人在此驻守。此地在袁绍的大营以北,距离只有四十里远。两军相持阶段,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内部矛盾前来投奔曹操,并劝说曹操攻击淳于琼的乌巢粮仓。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自己亲率五千步骑兵连夜出击,天明时正好赶到乌巢。淳于琼做俘虏后被杀。

  淳于琼的难有作为在于跟错了人。袁绍和曹操相比,具有各方面的优势,即便是谋臣武将方面,袁绍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可惜,袁绍有人不会用,有好牌不会出,最终被曹操打败。淳于琼跟着这样一个人,想有所作为,很难。

  李严

  李严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之一,协助诸葛亮负责军事方面事务,具体职务是“中都护”,职责是“统内外军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军统帅”,或者说是总司令。

  作为将领,李严在蜀汉国之前也没有让他成名的大战发生。开始时,刘璋让李严担任成都县令,后来让李严担任护军。刘备和刘璋公开破裂,刘备攻打绵竹,刘璋派李严到绵竹去督帅各军,拒敌刘备。到了绵竹,李严不但没有部署将领们抵抗刘备,反而率领众将投降了。刘备封了他一个裨将。攻下成都以后,刘备任命李严为犍为太守,军衔也提升为正式将军——兴业将军。后来,李严因为在平定内乱中有功,刘备升他为辅汉将军。刘备当皇帝后的第二年,跟随刘备的大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以及益州的法正等人先后死去,黄权和孟达等人转投魏国,刘封受孟达牵连被赐死,蜀汉国一时将星陨落,天光暗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严被招至皇帝行宫,任命为尚书令,并在刘备死前被遗诏为托孤大臣。

  按理说,一个统管蜀汉国内外军事的人,可以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了吧?但刘备却不让李严住在成都,而是让李严驻守永安,一个蜀汉国最东部的边境小县城。刘备为什么要让李严驻守边境呢?可能的情况是,刘备经过关羽的荆州失败,自己的夷陵失败,蜀汉国已经大伤元气,战略上只能是采取守势。在他看来,蜀汉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北和东两个方面。北部的汉中方向,威胁主要是魏国,这儿有魏延镇守。东部威胁既有魏国,又有东吴,因为荆州的北部归曹魏所有,江南及江北的沿江地区是吴国的势力范围,既然是双重危险,所以要由一个“总司令”来镇守。只是在这段时间,魏国和吴国表面上是处在一个联合状态,实际上却是相互猜忌。因为在他们双方来说,蜀国失败,等于是暂时解除了威胁,而魏、吴却成为了相互最大的危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国在东方没有战事。没有战事,李严也就没有机会展现自己。

  诸葛亮在平定了南部的叛乱以后,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刘备死后的第五年)亲率大军驻守汉中,准备北上伐魏,李严也由永安西移(移屯江州),以便策应配合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建兴八年(230),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向汉中而来,诸葛亮命令李严率领二万人奔赴汉中。诸葛亮打算第二年伐魏,就命令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管理丞相府的公务。建兴九年(公元231),诸葛亮驻扎在祁山,李严监督催促运输前线军需。由于这年的夏秋之际阴雨连绵,运粮困难,诸葛亮撤军。李严由此被免职,被流放到梓潼郡为平民。建兴十二年(公元234),诸葛亮死后,李严认为别人不敢改变诸葛亮的决定,自己再也不会有被重新启用的那一天,所以心情极度悲愤,不久死去。

  李严的难有作为,是既缺乏舞台,又缺乏机会。刘璋时期,益州将领都知道他暗弱无能,纷纷寻找靠山,另投明主,在这种大形势下,李严投降了刘备。刘备初期,关、张、马、黄等大将在世,不可能有他李严表现的机会。刘备死后,让他驻守东部边境,东部始终又没有战事。等到蜀国要北伐魏国,诸葛亮又总是亲率大军,李严没有了舞台。一个将军能够做到国家军队最高职务,统领全国军事,可以说,他是有可能成为名将的。可惜,李严先是没有机会,后来没有了舞台,究竟他有没有成为名将的才能,因为难有作为,也就不得而知了。

  魏延

  魏延是跟随着刘备来到西川的,因为在平定广汉的战斗中有功,被提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成为汉中王,要把行政中心安在成都,需要重要将领镇守汉中,就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开始,众人议论这个人选一定是张飞,张飞也认为一定是自己,结果任命下来,大家都很吃惊。魏延和张飞的资历战功根本无法相比,但他能和张飞“竞争”同一个职位,可见刘备对他是相当重视。等到刘备登基当了皇帝,魏延升至镇北将军。刘禅当皇帝后,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建兴八年(公元230),魏延率军西入羌中,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和魏延交战,被魏延打败,魏延也因此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这大概是魏延很少有的自己独立作战的机会,更多时候,魏延都是跟随着诸葛亮行动。

  诸葛亮北伐,魏延数次请求让他带领一万人,从另一条道进行伐魏,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汇合,结果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同意。魏延也常常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感叹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诸葛亮死在伐魏途中,临死交代,大军要退回到蜀国,让魏延断后。魏延却认为,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他魏延还在,不能够因为一个人而断送了伐魏这样的国家大事。于是胁迫费祎和自己联名,拟定了一份计划,安排哪些人员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哪些人员留下继续作战?当他这个意见得不到任何支持的时候,魏延率先南归,其结果是士众皆散,魏延只好逃亡,途中,被马岱所杀。魏延和杨仪历来不和,两人又都认为将来代替诸葛亮的必定是自己,所以在南归途中,两人都上书皇帝刘禅,说对方叛乱。结果是刘禅所问的人都认为魏延有叛乱的嫌疑,而杨仪不可能叛乱。于是在魏延死后,被夷灭三族。

  魏延的难以成名,在于他始终没有一个独立表现的舞台。在任汉中太守时,刘备的战略重点是东征吴国,夺回荆州失去的地盘,魏延在汉中只是防守,而魏国这时候又没有在这个方向挑起战事。刘备死后,诸葛亮无论是政事还是军事,都是亲历亲为,连李严这样的“统内外军事”的人都不用,魏延又怎能有单独表现的机会呢?到诸葛亮死,他的理想的替代者应该是行政、军事分离,以行政为上。行政方面,就是蒋琬之后是费祎的替代次序。至于军事方面,诸葛亮的理想人选是姜维,像魏延这种冒险型的人,不是诸葛亮属意的人。何况,让魏延这种老资历的人手握重兵,刘禅能控制住吗?

  不能说这些人有机会有舞台就一定能够成为名将,只是说这些人难有作为,因而也就难以成名。至于他们的才能,也只能是和他们自身一样,必然会被历史的大浪所覆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历史上真实曹操被历史埋没的三大领袖气质
一.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魄力: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换了别人,考虑到蹇硕的权势,恐怕也就算了,曹操则不然,其果决性格由此可见一斑。再来看看官渡之战中曹操是怎么扭转局面的: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
· 三国被埋没的隐士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他是三国时期才华被埋没的隐士。据史书记,中平六年年(公元189),徐庶为了给受辱的朋友报仇,刺杀了仇人后,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而逃。但结果很不幸,他的奇怪装束引起了官吏的注意,很快便被抓住了。面对官吏审问,徐庶装疯卖傻,一问三不知,大怒的官吏决定对他动刑,把他绑在柱子上,然后举起白花花的刀做出随时要行刑的样子,以此来吓唬徐庶,但徐庶还是丝毫不为所动。官史没办法了,只好击鼓鸣锣,以“有奖征答”的方式,让附近的老百姓来辨认,结果无人能认出他。再后来,徐庶的朋友又冒险把他从牢里救出去了,一起来将徐庶救出。脱离虎口的徐庶决定改名换姓——改名徐庶。大难不死的徐庶决定革面洗心——弃武从文。当时天下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一路南下来到了荆州。到了荆州之后,徐庶找了个安静的地方...
· 三国最被埋没的两大名将,比钟会邓艾更强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陈群提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制度,随后由司马氏逐渐完善,成为了魏晋南北朝代表性的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是中国历史上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不过,这里要讲的是汉朝察举制末期与曹魏人官法初期的人物,介于改革之间的两位出身截然不同的人物,最终都成为了曹魏的名将。青州寒门王基与太原高第王昶王基,字伯舆,青州东莱曲城人,父亲王豹在王基少年时就去世,王基与叔父王翁生活。王基是标准的寒门出身,由于东汉末年的战乱导致帝国原有的察举制已经难以执行,但其制度仍有一定效用,出生在初平元年(190年)的王基以孝顺叔父闻名,十七岁就被选用为郡吏,因非其所好而辞职。不亚于邓艾的名将王基直到曹魏黄初年间,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所以王基被考察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察举制中多由郡中的官吏举荐人才上去,称为举孝廉。察孝廉则是由上边进行考察地方人才,被选用上去。王...
· 被三国演义埋没的名将麴义:曾率军击败公孙瓒
三国演义中被赵云一枪挑死的麴义到底有多厉害他在三国演义里被赵云一枪挑死,现实中却以8百人打败3万当时最恐怖的部队提到袁绍手下的大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文丑、颜良,很少会有人提起麴义,就算有人提起他,也只是很轻蔑的认为那不过是演义里被赵云一枪挑死的三流将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麴义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登场的,当时袁绍、公孙瓒两军在磐河对峙,袁绍令麴义引八百弓手,步兵一万五千,列于阵中,自引马步军于后接应。公孙瓒遣大将严纲为先锋,鼓噪前来,麴义军乱箭齐发,麴义拍马舞刀,斩严纲于马下,直杀过界桥,击败公孙瓒,斩将夺旗,复引军冲公孙瓒后军,正撞着赵云,战不数合,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当然,真实历史上麴义估计跟赵云的面都没有见到过,至于两人武功高低还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麴义的部队战斗力肯定比赵云所部强很多。麴义的死还是功高震主了,被袁绍给找理解解决了。我们来看看...
· 被历史埋没的三国英雄马忠:屡立战功却未被重用
众所周知,三国的英雄很多,论武艺早有其定论:“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按古今的逻辑,谁想出名,你就狠揍上述这些人,准能出名。三英战吕布,不是一下子成就了吕布、关羽、张飞和刘备四位英雄吗?但出乎我们的预料,有一位英雄威震华夏的关羽、黄忠都丧命他手,却终生落魄,很多人不知其名。他就是东吴的马忠,系大将潘璋手下的无名偏将。他在三国场不多,但每出一场则一鸣惊人。第一次,马忠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时,吴军已经完成了对麦城的包围,关羽困兽犹斗拚死突围。吴军统帅吕蒙设下埋伏,这时关羽果然中计,担当生擒威震华夏第一猛将关羽的东吴一线主力军乃是潘璋部将马忠,且看当时场面,关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全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被马忠所获……可见,潘璋接受吕蒙的命令后,派出生擒关羽的一线部队是部将马忠,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