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太祖赵匡胤神秘死亡之谜!其中有何隐情?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是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千年之谜,历来有“烛影斧声”之说,甚至有人把他的死与宫闱绯闻联系起来。总之,普遍认为赵匡胤死于非命,是一夜暴死。
作为一代杰出帝王,赵匡胤的死,着实让人惋惜,所以,不少正义文人和好事者怀揣疑窦,翻箱倒柜,引文摘句,穷追猛打,一定要找出个罪魁祸首来才肯罢休;而作为赵匡胤死后最大受益者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无疑成为人们重点怀疑和批判的对象。
抛开诸如《湘山野录》、《烬余录》等含糊其辞的野史不提,正史中也有对赵光义非常不利的记载,如《辽史·景宗纪》中就有“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宋太宗)自立”的字眼,一个“自立”,就让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觉得赵光义难逃干系,至少与赵匡胤之死有关联。
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他们一块儿参与了“陈桥兵变”,都算是赵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光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光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光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建隆二年(961),也就是赵匡胤称帝后的第二年六月,生母杜太后病危,临终前遗命赵匡胤“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即赵光义)”,同时命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宋史·后妃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为何要让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有两个原因,其一,杜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是赵光义,兄终弟及,让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私心;其二,杜太后认识到,自五代以来,中原皇帝执政皆短命,在位最长的也不过十年,难保赵匡胤不会步其后尘,为保大宋国祚延续,防止留下幼子寡妇遭人欺,让年富力强的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公心。
赵匡胤是个明白人,也是个厚道人,故一口答应。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赵匡胤至孝,母命不可违;其二,当时大宋根基还不牢固,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赵匡胤之子年纪尚小,确实需要赵光义这样一个“工文业,多艺能”(《宋史·太宗纪》)的成年储君以壮阵势。所以,赵匡胤听从母命,于杜太后病亡一个月后即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后又封其为晋王。
开封府尹是五代、宋朝的一个重要官职,是国都驻地开封府的最高长官。五代以来,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凡皇族担任开封府尹,就基本确立了其储君的地位。赵光义利用这一特殊地位,聚集了一大批文武幕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赵匡胤晚年,政权稳固,儿子成人,在皇位传承问题上曾有过动摇,但考虑到赵光义“威望隆而羽翼成”(王夫之《宋论》),儿子不是弟弟的对手,所以未立太子,而是依照《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了赵光义。然而如此重要的皇位继承证据《金匮之盟》,在《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做丝毫记载。《宋史》“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光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
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
世事无绝对,虽然种种迹象表明是赵匡义用和平的方式“弑兄夺位”,但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是赵光义不顾兄弟之情残害手足,还是学界误解了赵光义一千年,也许是永远的谜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