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三国时代的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狂士都是何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7
转发:0
评论:0
三国时代的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狂士都是何人?,有句话叫做“祸从口出”,这种事情放在皇帝身边的人身上则更加明显,因为皇帝手握

  有句话叫做“祸从口出”,这种事情放在皇帝身边的人身上则更加明显,因为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臣在帝王面前都表现的谨小慎微,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测。不过,三国是个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君主们争夺人才也是和争夺土地民众一样不遗余力,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恃才傲物。但是,凡是都有个度,即便是君主再能容物,这说话也不能“满嘴里跑火车”,否则,这君主也是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的。而到了那时,这口上没有一个把门的,也就离祸患不远了。且看三国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名士。

  祢衡

  祢衡这个人很有名,有一处京剧曲目叫做《击鼓骂曹》,说的就是他的故事。那是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许县以后,想聘用祢衡为官,结果被祢衡拒绝。曹操怀恨在心,知道祢衡擅长击鼓,就招他为鼓手,想以此来羞辱他。击鼓要穿专门的服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穿演出服,在负责演出的人员要祢衡换服装时,祢衡脱了一个精光,这让曹操在众宾客面前很丢面子。在孔融的说服下,祢衡答应前去给曹操赔罪。结果祢衡拿着三尺长的大杖,捶捣着地大骂曹操。这前一节就是击鼓,后一节就是骂曹。但因为祢衡这个人很有才名,曹操不想杀他而留下恶名,就将他推荐给了刘表。刘表也受不了祢衡的轻慢和侮辱,就把他推荐给了黄祖。黄祖本来也很器重祢衡,尤其是他的长子黄射,更是对祢衡友善器重,但祢衡这个人连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都敢骂,还能在乎你一个江夏太守?结果被一向“性情急躁”的黄祖杀了。

  祢衡这个人很有才气,《鹦鹉赋》就是他的作品。在刘表那儿,看到刘表等人对奏章的解释不严密,就撕掉扔在地上,然后要来纸笔,立刻写就。刘表看了,言辞、语义都非常好。在替黄祖处理文书事务时,黄祖说“和我心中要说的话是一样的”。可见这个人才气有多高!

2.png

  不过,这个人却是个口无遮拦的主儿,可以说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骂谁就骂谁,是完全彻底的嘴上没有一个把门的。还是在许都刚刚建立的时候,天下许许多多读书人和大臣谋士都来到这儿,意图谋一份好差事,弥衡也来到了这里。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无人问津,祢衡就这么一直闲着。有人他:“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呢?”祢衡说:“我怎么能和杀猪的结交呢!”人又问他:“荀文若(荀彧)、赵稚长(赵融)怎么样?”祢衡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去管理厨房膳食。”

  陈群的祖父、父亲以及叔父都很有名,他自己也和孔融相友善。陈群曾经在刘备手下做事,刘备代陶谦为徐州牧,陈群曾经劝他不要东征袁术,要防止吕布背后偷袭。刘备不听,果然丢失了徐州。孔融是祢衡看上眼的一个人,而陈群又是孔融愿意结交的人之一,可到了祢衡那里,竟是那么的不堪。

  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父亲担任过京兆尹,他自己听从父亲的安排,想方设法离开已有篡逆野心的董卓,应该说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却也是青年才俊。尤其是,司马朗家教严格,年轻时就有好名声,有人直呼其父的名字,司马朗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尊长,就等于是不尊重自己的亲长。”那人因此而道歉。这和“孔融让梨”有得一比。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竟然被祢衡说成是“杀猪”的,这实在是有点儿不像话了。

  建安初期,荀彧已经成为曹操的留守总管,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如果没有点儿才气能力,靠混是混不到这般职位的。赵融曾经是汉灵帝设置的西园八校尉其中的一位,这种职位,一般不会是平民家子弟。就是这两个人,竟然也入不了祢衡的“法眼”。要说看不上也就算了,不和他结交也就罢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荀彧的脸长关你什么事?这种拿人长相和残疾说话的做法,完全是泼妇骂街式的作派。

  黄祖杀祢衡,是在气愤至极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如果有人从旁边劝一劝,或许他还能够收回成命。但是,他的主簿却来了一个立即执行,祢衡就这样死了,年仅二十六岁。恐怕是这个主簿平常也没有少受了祢衡的羞辱。祢衡这个人只看上两个人,孔融和杨修。这两人也是被杀而死,但他们和祢衡不一样,是死于政治主张和集团矛盾。祢衡之死,则是死于自己的口无遮拦。

  许攸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士,袁绍和曹操交战时跟随袁绍来到官渡。建安五年(公元200),双方在官渡对阵。开始的时候,许攸对袁绍说:“曹操兵少,必然会集中全力来抵抗,许都的守卫就一定空虚。如果派出一支轻骑兵突袭许都,就可以将许都攻陷。假如他没有马上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这样就可以将曹操击败。”袁绍没有采纳。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因家人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官吏将其逮捕下狱,许攸知道后大怒,于是投奔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说许攸来了,大事可以成功了。许攸对曹操说,现如今你曹操孤军独守,既没有援军,也没有粮食,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现在袁军有粮食存在乌巢,虽然有士兵,但防备松懈,只要派轻骑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然败亡。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自己亲率五千精锐骑兵突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果然失败渡河逃走。

3.png

  四年后,即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攻破了邺城,占领冀州,许攸也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忘乎所以,经常轻慢曹操,口无遮拦,逮着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曹操召集的场合,许攸每次出席,根本不管是什么人在场,总是直呼曹操的乳名,说:“阿满,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为了笼络人才的需要,也只装作是一种玩笑对待,嬉笑着回答说:“你说得对啊!”可心里是颇有芥蒂的。当面说说也就是了,你当作玩笑,他打个哈哈,这事也还是能够过去的。但许攸还真就是把自己当作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了。有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人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许攸被收押入狱,最终被杀。

  廖立

  廖立在刘备兼任荆州刺史期间任长沙太守,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刘备询问诸葛亮,荆州士族读书人当中都有那些治国人才,诸葛亮回答说是庞统和廖立,可见廖立这个人是多么受人重视。只可惜,在孙权偷袭荆州江南三郡时,廖立不能守,只身跑到益州去见刘备。刘备因为一向赏识廖立,并没有过多责备他,还任命他做了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廖立召回来作侍中。刘禅当皇帝后,廖立改任长水校尉。

  廖立自己认为,在蜀汉国除了诸葛亮,余下的就是他了,诸葛亮任丞相,他应该任副丞相才是,可现在却只任闲职,地位还在李严等人之下,心里经常不满,怏怏不得志。后来,丞相掾李邵、蒋琬到来,廖立和他们说:“军队要远征,您们各位应该好好地注意考虑这件事情。以前先帝(刘备)不占领汉中,而是跑出去和吴国争夺荆州南方三郡,最后还是让吴国人占领了三郡,白白地劳累了官吏士兵去出征,没有得到一点儿好处。退回益州,丢失了汉中以后,使得夏侯渊和张郃深入到巴郡一带,几乎把全州都丧失了。后来进军汉中,使得关羽亭侯自战身死,所领军队也全部丧失,没有留下一个,上庸地区战败丢失,白白地丧失了一片地方。这是由于关羽这个人依恃自己勇猛的名声,领兵作战没有正确的法则,就凭着自己的性子到处冲击造成的。所以多次丧失了大批的军队。像向朗、文恭这样的人,是凡夫俗子罢了。文恭作为治中,执法没有纲纪;向朗以前推崇马良兄弟,把他们称作圣人,现在向朗任长史,一直是做事中规中理。中郎郭演长,只是符合别人的随从罢了,不能和他共同经营大事业,这样的人却做了侍中。现在国家处于弱小时期,要任用这三个人,是不合适的。王连这个人流于世俗,他大兴苛税盘剥百姓,使得百姓贫困凋敝,疲惫不堪,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李邵、蒋琬把这些话报告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即上表给刘禅。

  廖立这番话可真有点无边无际了。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国家用人政策”、“诽谤先皇帝”、“诋毁污蔑大臣”。像这后一条倒也罢了,封建社会大臣相互攻讦为数不少,也不多廖立这样一个,但“诽谤先皇帝”却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了。先皇帝定下的政策,现皇帝想改变还会有人出来说三道四,你这样先皇帝用兵不行,仗也不该打,那不是自己作死吗?还好是三国处在用人之际,廖立只是被免官流放,这要是放在平常时光,怕是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

4.png

  廖立说的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呢?应该说只是一己之见。刘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得成都,二十年孙权就来偷袭三郡,在刘备还需要安定益州的情况下,你让他怎么样去颠倒次序夺取汉中?何况争夺三郡是孙权先发起的,刘备又怎能不加应对?至于失去汉中,那时候汉中还有一个张鲁,刘备不愿意丢掉已经到手的东西而东去荆州,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如果对刘备的战略部署真有不同意见,在他活着的时候提出也行,可这个廖立,偏偏是在刘备死后再来指手画脚地评论。还有,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已成事实,除了这仗没说,廖立几乎评点了刘备入川后的所有战役,而这些战役一概都被他否定。这可真有点儿狂妄之极啦!

  有句话叫做死不悔改,廖立大概就是这种人!廖立因口无遮拦而获罪,被流放到汶山郡做了平民。后来姜维做监军时路过汶山,前去拜访廖立,看到的廖立仍然是意气不衰。诸葛亮死后,廖立知道再也没有人会启用自己,直到死在流放地。其实,像这种口无遮拦,说话只图一时痛快而不计后果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乏其人,只不过,这事情发生在历史名人身上,也就成了历史故事罢了。如果说,一个人,多多少少总会让人予以同情,像这种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只图一时痛快,而说出来的话又毫无意义而致祸的人,该让人怎样说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时祸从口出的怀才狂士
“祸从口出”,说的就是一些人因为不会说话,所以给自己招致祸事,最终可能还引来了杀生之祸。尤其是在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身边。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臣在皇帝面前都会表现的谨小慎微,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测。但这一原则并不适用于三国时期,因为三国是个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君主们对于人才的争夺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不遗余力的,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恃才傲物和狂放不羁。但是,凡是都有个度,即便是君主再能容物,也不能忍受对自己不尊敬的名士。所以三国时期就有这么三位祸从口出的怀才狂士。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三国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名士。祢衡祢衡这个人很有名,有一处京剧曲目叫做《击鼓骂曹》,说的就是他的故事。那是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许县以后,想聘用祢衡为官,结果被祢衡拒绝。曹操怀恨在心,知道祢衡擅长击鼓,就招他为鼓手,想以此来羞辱他。击鼓要穿专门的服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穿演出服,在负责演出的人员要祢衡换服装时,祢衡脱了一个...
· 揭秘:唐朝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都是何人?
一般人,只能看见已经发生的事,而不能预见事情的发展趋势;而聪颖的人闻言则能听出弦外之音,遇事则能明辨事情的本质。存世近290年的大唐不知有多少聪明人,因此这里仅提三位难免片面,只能算作一家之言,仅供探讨!李世勣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公元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17岁时参加义军,先后为翟让、李密之将,618年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又因父亲被挟持,一段时间投靠过窦建德;后终为唐太宗所用,跟随太宗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唐太宗去世后,为避李世民之讳,又改名为李勣。他是大唐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显赫的功绩就不一一赘述了,且选几件事来看看其过人的鉴识与谋略。公元649年,唐太宗临终嘱托太子李治时,如此评价与取断李世勣的:李世勣才智有余,但是太子对他无恩,恐怕以后很难让他怀服;现在我罢黜他,让他立刻出行,等到我去世以后,你就重用他征召他为仆射;如果他徘徊观望,就立刻处死他。读史者读到这,应记住太宗曾经燃自己...
· 三国三大以书信行使的巧战计是何人所为的?
说到书信用计,人们恐怕首先想到那个蒋干盗书。说的是赤壁大战之前,曹操想招揽周瑜到自己的帐下,就想派一个人过江,说服周瑜归降。蒋干和周瑜是发小,自告奋勇,过江去见周瑜。周瑜此时最头疼的是曹操得到了荆州的水军,这让他面对曹操没有丝毫的优势,蒋干一来,周瑜有了主意。周瑜假造了一封信,是荆州水军将领蔡瑁和张允送来的,是说他们投降曹操是不得已,一旦有机会,就会割下曹操的头颅,献给周瑜。蒋干把这封信交给曹操,曹操见信大怒,立刻将蔡瑁、张允斩首。曹操没有了水军将领,水战没有了优势,结果导致赤壁失败。这个故事非常有名,也非常精彩,只不过这只是一个文学故事,不是现实。现实当中,三国时期还真有那么几次以书信形式行使的巧妙战计,其精彩程度也不亚于这个蒋干盗书的故事。且看三国三大以书信形式行使的巧战计。蒋济书信用计“无中生有”夸大兵力吓走孙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大军在赤壁大战中受挫,再加上瘟疫流行,曹军...
· 巧舌如簧:三国最经典的十场辩答都是何人
所谓妙答,原是指在辩论过程中巧妙地回答对手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这些回答都是当场即兴发挥的,所以最能表现出人物的知识存储和临场应变能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国时期是继东周列国之后又一个乱世,正是这种思维敏捷之人发挥的舞台。在《演义》里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妙答。第一位:秦宓的“天辩之对”秦宓和张温的“天辩”在整部《演义》里是最精彩的辩论,我感觉要超过舌战群儒。因为舌战群儒中的诸葛亮多是以气质和强辩取胜,而秦宓则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巧妙地将对手的无理之问化解,解答了天头,天耳,天足,天姓几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而且能够在化解的同时维护己方的利场,最后再来个绝妙的反击,完成了这场精彩的辩论。巧妙指数:10第二位:杨修的“一合之对”要说杨修不物正业,真是一点也没冤枉他:没什么事干什么要找领导的麻烦?曹丞相不过是写错个字嘛,也犯不着“一人一口”把他的点心给吃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回答真是巧妙之...
·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竟然都是用火攻取胜的!
三国时期,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征战连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战斗最频繁的一个时代。这期间,有三次战役最为著名,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除了以少胜多之外,这三大战役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火攻起了决定性作用。一、官渡之战(公元220年—221年)官渡之战是北方的曹操与袁绍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决,袁绍兵力10万,曹操兵力2万。开始,曹操用荀攸之计,在白马、延津两地斩杀袁绍颜良、文丑两员大将,重挫袁绍的锐气。不过,袁绍的整体实力还是超过了曹操,两军在官渡相持数月,难分高下。可是,袁绍集团的谋士许攸投靠了曹操,并献计奇袭乌巢。乌巢乃是袁绍的屯粮之地,被曹操一把火烧了,袁军大乱,张郃、高览等将领向曹操投降。最后,袁绍只带着八百余骑仓皇逃回河北。官渡之战,袁绍元气大伤,不久病死,袁谭、袁尚更难以抵挡曹操兵锋,冀州平定。曹操又北征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成为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军阀。二、赤壁之战(公元208...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