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仗义疏财的千古奇丐武训: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4
转发:0
评论:0
仗义疏财的千古奇丐武训:自己出钱在家乡建义校,1838年山东堂邑县,也就是今天的冠县柳林镇武家庄的一户贫苦人家降生了家中的

  1838年山东堂邑县,也就是今天的冠县柳林镇武家庄的一户贫苦人家降生了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母并没有因为新生命的降生而有丝毫喜悦,因为对于本就快揭不开锅的家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吃饭。心烦意乱的父母甚至连名字都懒得给他起,仅按家中的排行称之为武七。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还遇打头风。在武七大概七、八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四个姐姐也相继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小小的武七,只得白天出去行讨,晚上编些麻绳换几个钱,买几个馒头填饱自己和母亲的肚子。十六、七岁时,母亲安排武七去一位远方姨父家做长工,负责看果园和喂猪。后来又给当地一位地主家打工,却屡屡受到欺辱,白白干了三年。雇主欺负武七不识字,做假账谎称工钱已结,武七极力争辩却反而招致一顿毒打。气得武七病倒三日。在三天不语不食的思考中,他意识到自己被人欺辱是因为不识字,没读过书。于是他下定决心靠乞讨兴学,帮助穷苦人家的孩子接受教育,通过知识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从20多岁开始,到此后的30多年间,武训行乞的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省。每每讨得一些衣物他总是想方设法变换成现钱。为了能够吸引过往路人,他还时常表演锥刺身、刀破头等节目。还给自己剃了在现在看来相当“朋克”的发型,把左边的头发剃光,留右边的一半头发,等左边的头发长出来了,又把右边的头发剃了。他自己还编了一首歌谣:“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学不烦愁;右边留,左边剃,修个义学不费力。”把妇女们扔掉的布絮线头捡起来,搓成绳子卖。在那个年代,底层老百姓的谋生活计,武七几乎全做过。后来帮助过武七兴办义学的当地乡绅杨树坊曾如此描述:“以佣工之钱所入无多,凡计日价工,凡挑担、拉车、推磨、拉砘,即极艰苦之事,苟可以获利者,无一不为。”

004aoh12gy71BproJpp6b.gif

  慢慢地,武七终于积攒下一些钱财。因不识字恐有被人骗,他将所有的存款都寻找可信任的乡绅来代理置办田产、存款放息。杨树坊就是武七跪求了两天才答应帮他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不是没有被人骗过。1875年,山东省一些地区大旱,武七曾拿出40担红高粱,请乡绅郜若纯替自己放赈,郜氏在放赈中行事公正,获得了武七的信任,于是又拿出一笔钱让郜氏替自己存款生息,结果却被郜氏中饱私囊。

  武七49岁那年,总共已经购置了田产230多亩。这在当时,已然是很相当可观的一笔财富。但武训仍然坚持乞讨的生活,乡绅杨树坊劝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应该娶妻生子,被他拒绝了,自谓:“街死街埋,路死路埋”。

  1888年,武七在自己的家乡柳林镇东门外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取名为“崇贤义塾”。武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据周拔夫《武训先生年谱》记载,“义塾共建瓦屋20间,大门二门各座,四周的垣墙也都修齐,总共用钱4378串,这建筑费除先生自己积存的2800串外,下欠之数,全由当地的绅耆捐助弥补”。

  学校建成之后,武七亲自到跪请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到学校任教,并跪请贫寒人家送子女到义塾上学,学费全免,所需费用全部由武七置办的田产获利所得承担。开学那天,宴请老师,他请了几位乡绅作陪,自己则侍立左右,说自己是乞丐,不识字,不敢入席,等到大家都散席了,才吃些残羹剩饭匆匆离去。

  武七虽然不识字,不可能像雷锋叔叔一样写日记,但他的事迹依旧“上达天听”。当时的山东巡抚张曜得知武七的义举之后,特意召见了武七,并为其取名为“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1890年,第二所义学在馆陶县杨二庄成立。1896年,第三所义学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同年4月,武训在临清去世。据《清史稿》记载,武训死时“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出殡当天,各乡县自发参加葬礼者达数万人,义塾师生无不纷纷落泪,失声痛哭。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等人都深受武训影响,甚至作为军阀的段绳武将军,在武训祠参观了武训的事迹之后,搞起了乡村建设,把武训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导师。1934年,在武训诞辰97周年的纪念活动中,蒋介石亲笔题写《武训先生传赞》:“以行乞之力,而创成德达才之业。以不学之身,而遗淑人寿世之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千古奇丐武训
武训先生(1838--1896年),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武训先生(1838——1896年),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1838-1896),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堂邑(今聊城西)人,原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
· 被称为中国“千年奇丐”的武训先生究竟是什么乞丐
1896年12月5日,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乞丐武训死了。晚清上到慈禧、光绪,下到山东老百姓都非常惊讶,又是表彰、又是塑造雕像。武训的知名要感谢左宗棠手下“三大将之一”(另两位为新疆巡抚刘锦棠、王德榜)的山东巡抚张曜(1891年已经故去)。武训的故事被发扬后,不仅仅是晚清,到了民国也非常被人推崇。我孤陋寡闻,在我的头脑中,乞丐应该是自人类有伤残、财富不均开始就存在的了。这么多年中,除了朱元璋是乞丐皇帝外,除了传说的洪七公等虚构人物外,历史真实人物中,没有人能比得了他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推崇他,并以他为榜样身体力行兴办教育。然而,一部以它的名字为名的影片《武训传》在1951年2月上映后风靡全国,然而,3个月后,因为最高领袖的言辞批判,《武训传》和《武训》受到了强烈的批判。1966年,红卫兵将他墓中的残骨敲碎散扬。直到2012年,《武训传》的片子才被以“仅供研究”的名义重新面世。这位乞丐,...
· 仗义疏财
【成语】仗义疏财【成语】仗义疏财【拼音】zhànɡyìshūcái【解释】指人讲义气,拿出钱帮助别人。【出处】1、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2、明施耐庵《水浒》第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3、明施耐庵《水浒》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晁盖道:“小可多闻人说柴大官人仗义疏财,接纳四方豪杰,说是大周皇帝嫡派子孙,如何能够会他一面也好。”[1]4、明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六回:吴用有个至爱相识,见在江州充作两院押牢节级,姓戴,名宗,本处人称为戴院长。为他有道术,一日能行八百里,人都唤他做神行太保,此人十分仗义疏财。5、罗雅臣《清儒人袁雅堂(袁可立七世孙)墓表》:“公犹仗义疏财,好乐施。故公之长子重三,...
· 仗义疏财
仗义疏财仗义疏财仗义疏财的意思仗义疏财是什么意思仗义疏财什么意思仗义疏财的近义词仗义疏财的反义词仗义疏财的拼音【成语意思】: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帮助别人。【用法分析】:仗义疏财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成语来源】:元无名氏《看钱奴》:“他父亲在日,人都叫他做钱舍,如今那小的仗义疏财,比老员外甚是不同。”【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zhàngyìshūcái【英语翻译】:begenerousinaidingneedypeople【成语声母】:ZYSC【成语分辨】:仗义疏财与“慷慨解囊”有别:仗义疏财侧重于形容讲义气;“慷慨解囊”侧重于形容性情大方。【仗义疏财的近义词】:慷慨解囊、博施济众【仗义疏财的反义词】:一毛不拔【近似成语】:财运亨通:运:运气;命运;亨通:顺利;通畅。发财的运气好;钱赚得...
· 晁盖仗义疏财
作为好汉,往往讲究义字为先,晁天王这一点上无可挑剔,书中在晁盖出场就说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短短几十个字,就把晁盖的为人说的一清二楚。晁盖是一个东溪村的保正,身份上远远不比皇室出身的大官人柴进,可是却可以做出丝毫不次于柴进的举动,不能不说和让人钦佩。对待兄弟的问题,晁天王的表现也是仗义和大度,救下与自己素昧平生的刘唐,作为一山之主亲自前往江州救宋江。梁山的恩人柴进有难,被陷于高唐州,晁盖也是一心要前往搭救。由此可以晁盖对待兄弟的确仗义,能做到富贵不忘本,绝对配的上好汉二字,对待兄弟,对待朋友,晁天王可以做到两肋插刀,出生入死,不顾自己的危险,甚至出卖过自己的白胜,都托人救出。所以说晁天王义气深重毫不过分。晁盖政治纲领竭力同心,共聚大义,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生前就对宋江篡权招安有所察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