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孙策杀于吉 孙策以玺借袁兵的故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2
转发:0
评论:0
孙策杀于吉孙策以玺借袁兵的故事, 孙策字什么孙策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一个历史人物,大家认识的孙策想必都是在罗

   孙策字什么

  孙策是我国古代很有名的一个历史人物,大家认识的孙策想必都是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那个形象。但是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有着传奇人生的人物。

  

孙策剧照


  孙策剧照

  孙策生在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两百年,字伯符。他还有一个称号叫做讨逆将军。孙策出生于吴都富春,他是孙坚的第一个儿子。孙策还是孙权的长兄,可能大家对孙权的名号听到的要更多一点。

  天下格局分成了三足鼎立的模式,也就是魏国、吴国和蜀国。孙策就是江东一带吴国重要的一个奠基者。在三国演义中,孙策还有一个绰号叫做小霸王,由此可见他的厉害之处。

  孙策可谓是戎马一生,他的父亲孙坚死了之后,孙策就继承了孙家的大业。并且脱离袁术之后统一了江东。但可惜天妒英才,孙策在二十六岁的时候被奸人所害,重伤身亡。在孙策死了之后,他的弟弟孙权又接管孙家大业最后称帝,建立起了吴国。

  孙策死后被孙权追谥为长沙桓王。但是孙策的死现在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在孙策打下江东之后,他杀了很多的名门世家和英雄豪杰,所以结怨甚多。但是孙策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最喜欢去外出狩猎,因此这也给了仇家们杀他的绝佳机会,于是就有了后来在孙策狩猎的时候被人派杀手所害,因此才重伤身亡。

  孙策杀于吉

  于吉是东汉末年的一名道士,祖籍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胶南,他被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孙策收复江东后,于吉被孙策所杀。史料记载,孙策杀于吉的原因是“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孙策剧照


  孙策剧照

  事实上,孙策杀于吉是的原因不止于此。一方面,孙策看到于吉半神半仙,施药救人,百姓们对他信奉崇敬,顶礼膜拜,甚至于孙策身边的能臣武将都对他推崇备至,孙策既嫉妒又害怕。嫉妒的是,孙策青年才俊,创立大业,尚不能得到如此拥护,而区区一个老道士却能得到这样的尊崇,血气方刚的孙策难免心里不平衡。

  同时,孙策又非常担心,江东初定,人心不稳,土豪勉强顺从,百姓无动于衷,政权动荡,潜在威胁很多。而于吉一呼百应,影响力巨大,如果再让于吉的威望和势力继续壮大,必将威胁到孙吴大业的建立,所以,对于孙策而言,于吉非死不可。

  另一方面,即使于吉没有不臣之心,任何一个当权者也不希望在其统治下存在一个精神偶像甚至是领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睡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从孙策杀于吉这个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孙策确实是个杀伐决断,强硬果毅的当权者,只要有人威胁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那么宁可错杀不可轻纵。而对于于吉,虽然死的有些冤枉,我们也只能说一句可悲可怜了。

  孙策以玺借袁兵

  孙策以玺借袁兵这里的玉玺是指大汉的传国玉玺,当年群雄讨伐董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率先打入洛阳,在一口枯井之中发现了一个宝盒,其中正是传国玉玺。这时出现许多抢夺传国玉玺的人,孙策的弟弟孙权认为,玉玺不过是一块招致灾祸的石头不要也罢。但孙坚不舍得抛弃玉玺,为了保住玉玺从而丧命,这时玉玺才到了孙策手里。

  

孙策剧照


  孙策剧照

  孙坚死后孙策走投无路腹背受敌,暂时投靠了袁术,几年后遇到周瑜,此时周瑜欲与孙策成大事。由于孙策的才华及背景,在战役中帮袁术屡立战功,还有了“小霸王”的称号。袁术不愿放孙策离去,但是却对孙策缺乏信任。于是孙策与周瑜商量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把袁术梦寐以求的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兵。

  果不其然,当孙策向袁术献上玉玺时袁术就丧失了理智,当场就同意了,借了孙策几千精兵。孙策毫不犹豫带着向袁术借的兵马火速赶往了自己的老家江南,向袁术借的这几千精兵为以后孙策创建的吴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吴国发展成以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开端。

  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孙策以玺借袁兵这个典故的由来,现在这个典故多用于指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告诫后人不要把一些东西看的太重,要学会取舍。不要吝啬付出,不要害怕失去,要明白很多事情,放弃也是一种回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孙策死后被孙权追谥为长沙桓王。但是孙策的死现在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在孙策打下江东之后,他杀了很多的名门世家和英雄豪杰,所以结怨甚多。但是孙策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最喜欢去外出狩猎,因此这也给了仇家们杀他的绝佳机会,于是就有了后来在孙策狩猎的时候被人派杀手所害,因此才重伤身亡。

  孙策杀于吉

  于吉是东汉末年的一名道士,祖籍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胶南,他被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孙策收复江东后,于吉被孙策所杀。史料记载,孙策杀于吉的原因是“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孙策剧照


  孙策剧照

  事实上,孙策杀于吉是的原因不止于此。一方面,孙策看到于吉半神半仙,施药救人,百姓们对他信奉崇敬,顶礼膜拜,甚至于孙策身边的能臣武将都对他推崇备至,孙策既嫉妒又害怕。嫉妒的是,孙策青年才俊,创立大业,尚不能得到如此拥护,而区区一个老道士却能得到这样的尊崇,血气方刚的孙策难免心里不平衡。

  同时,孙策又非常担心,江东初定,人心不稳,土豪勉强顺从,百姓无动于衷,政权动荡,潜在威胁很多。而于吉一呼百应,影响力巨大,如果再让于吉的威望和势力继续壮大,必将威胁到孙吴大业的建立,所以,对于孙策而言,于吉非死不可。

  另一方面,即使于吉没有不臣之心,任何一个当权者也不希望在其统治下存在一个精神偶像甚至是领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睡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从孙策杀于吉这个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孙策确实是个杀伐决断,强硬果毅的当权者,只要有人威胁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那么宁可错杀不可轻纵。而对于于吉,虽然死的有些冤枉,我们也只能说一句可悲可怜了。

  孙策以玺借袁兵

  孙策以玺借袁兵这里的玉玺是指大汉的传国玉玺,当年群雄讨伐董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率先打入洛阳,在一口枯井之中发现了一个宝盒,其中正是传国玉玺。这时出现许多抢夺传国玉玺的人,孙策的弟弟孙权认为,玉玺不过是一块招致灾祸的石头不要也罢。但孙坚不舍得抛弃玉玺,为了保住玉玺从而丧命,这时玉玺才到了孙策手里。

  

孙策剧照


  孙策剧照

  孙坚死后孙策走投无路腹背受敌,暂时投靠了袁术,几年后遇到周瑜,此时周瑜欲与孙策成大事。由于孙策的才华及背景,在战役中帮袁术屡立战功,还有了“小霸王”的称号。袁术不愿放孙策离去,但是却对孙策缺乏信任。于是孙策与周瑜商量后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把袁术梦寐以求的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兵。

  果不其然,当孙策向袁术献上玉玺时袁术就丧失了理智,当场就同意了,借了孙策几千精兵。孙策毫不犹豫带着向袁术借的兵马火速赶往了自己的老家江南,向袁术借的这几千精兵为以后孙策创建的吴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吴国发展成以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开端。

  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孙策以玺借袁兵这个典故的由来,现在这个典故多用于指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告诫后人不要把一些东西看的太重,要学会取舍。不要吝啬付出,不要害怕失去,要明白很多事情,放弃也是一种回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罗贯中
罗贯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虽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并未说明其人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关于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孙策为什么要杀于吉?于吉和孙策之间发生了什么?
孙策为什么要杀于吉?于吉和孙策之间发生了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于吉是东汉末年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三国志》、《三国演义》和《搜神记》中都有记载于吉。不过正史上有关于吉的事迹还是太少,根据《三国志》中的说法,于吉最后是被孙策所杀。不过孙策对于吉下手似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真相,毕竟于吉在当时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于吉和孙策之间的故事,以及于吉最后的悲剧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一起来了解下吧。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素来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相比起《三国志》而言,演义之中的那些精彩桥段,往往更具有故事性、传奇性,甚至还可能具有一些神话色彩。因此,尽管演义中的许多情节已经明显脱离实际,但读者们却依然津津乐道——比如关羽遇害之后,还能附身于吕蒙身上痛骂一顿孙权;诸葛亮夜观星象,便可料敌于先,将战争主动权掌握在手中。除此之外,东吴“活神仙”于吉咒杀孙策的故事也充满了神...
· 于吉为什么被孙策所杀?于吉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为“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单凭一个“怒”字,可以想到当时小霸王孙策对于吉这一高人是何等的怨恨。为什么孙策非要将这一高人杀了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于吉出现的不是时候孙策当时被孙贡家客所伤,疗伤之际又闻听郭嘉预言“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导致孙策肝火太旺,要誓取许昌。怒火冲天之际,袁绍使者陈震到,暂时缓和了孙策的情绪。于吉这时出现将孙策降下的火气又提了上来,所以于吉在孙策心中第一印象就不好。二.于吉挑战了孙策的影响力孙策正在举行外交宴会招待袁绍的使者陈震。作为江东的领袖,这种外交场合双方的外交人员都必须以孙策的言行为主。然而,孙策正举起酒杯欲作东道主之责时,却发现众人并没有关注自己,不但左右之间相互闲聊,更有胆大者离席而去。孙策自然感到不对劲,待问清是为了一所谓“神仙”而擅自离席,便站在楼上往下看了一看,见到的是孙...
· 孙策的征战基础:父亲就不和袁术手中借来的兵
父亲孙坚死时,孙策年幼,麾下兵马又折损殆尽,孙策无奈之下投靠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的袁术,袁术是个无能的小人,袁术对孙家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第一是:恩将仇报。孙坚北上讨伐董卓的时候,攻下了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主动把南阳让给袁术,袁术自己在南阳过奢华的生活,坐吃山空。然后又被曹操打败,才逃到了寿春。但无论如何,他应当是要感激孙坚的,等孙坚死后,袁术却是把他的部队全部据为己有。更恶心的是,他在孙坚尸骨未寒之时,强迫孙坚的夫人,也就是孙策的母亲吴氏,交出了汉朝的传国玉玺。孙策几次恳求袁术把孙坚以前的全部人马借给他,袁术没有答应。他已看出孙策这个人野心不小,很难控制,借了兵肯定不会还的,自然不肯做亏本生意。第二是:言而无信。袁术心中一直有做皇帝的梦,但能控制的地方太少,就想扩大地盘。孙策无可奈何,他想创一番事业,但没有第一桶金,只好先帮着袁术跑腿。但他辛辛苦苦总是得不到回报。袁术曾答应孙策做九江郡...
· 孙策之死:刺杀孙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死亡背后推手是谁呢?不是郭嘉,也不是曹操、陈登,揭秘刺杀孙策的幕后黑手网络配图前些年的三国热把三国很多人物都捧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郭嘉的神机妙算,直接提高到了三国谋主的地步。而江东小霸王孙策横扫江东六郡崭露头角,更被奉为新一代的军神。可以说这两人前些年的光环甚至在诸葛亮、曹操之上历史上的郭嘉属于曹操的智囊,孙策则独霸江东,原本是没有关联的。直到官渡之战前期,中原曹操担心自己与袁绍交战时受孙策偷袭后方,这时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
· 包拯为什么要杀公孙策杀公孙策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像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沈括等这些人都出自于北宋年间,在北宋还有很出名的人物。包拯,一般人就算不了解他,也会看过包青天这个电视剧。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一直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最后做到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公孙策和展昭一文一武,是包拯的左右手,缺一不可。而公孙策温文儒雅、清秀绝伦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孙策在审郭槐时制造了刑具杏花雨,为开封府制造了龙虎狗三口铜铡。公孙策,少年英姿惊艳红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