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韩信的生死抉择 改变了历史注定了悲剧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9
转发:0
评论:0
韩信的生死抉择改变了历史注定了悲剧,公元前204年底,韩信打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占领了整个齐国的地面,威震天下,搞

  公元前204年底,韩信打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占领了整个齐国的地面,威震天下,搞得项羽和刘邦都很紧张。跟刘邦要官,要做齐王,刘邦也不敢得罪,立马就准了。

  那么,韩信知足吗?这是个问题啊,人生走向哪里,往往都是受这个问题的影响。

  韩信知足吗?他知足,他从心底里感激刘邦,至少从史书上来看,当时的韩信对刘邦是忠诚的。《史记》上详细记载了,项羽的使者怎样游说韩信。这个使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韩将军啊,你不用感激刘邦,刘邦是靠不住的,刘邦这个人有两大缺点:

  一是贪得无厌。灭了秦朝之后,项王分封天下,完了,各就各位,多好啊,天下苍生不就都幸福了吗。刘邦呢,他觉得自己吃亏了,打下了关中,又来打项王,非得天下都给了他才行。你跟这样的人混,你想想自己能剩下东西吗?

  二是忘恩负义啊。刘邦

  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好几次,刘邦都落在项王的手里。项王都可怜他,没杀他,放走他。你别以为是他真自己逃的,其实都是项王手下留情的。可是什么呢?

  因为人的欲望无穷,人心难测啊。

  友情是如此,君臣之情就更靠不住了。越王勾践要是没有范蠡和文仲辅佐着,别说灭吴国了,他自己早死八回了,可是怎么着,最后还不是玩一个兔死狗烹,把文仲给杀了。范蠡那是跑得快,要是跑得慢了,也肯定得让勾践弄死。

  另外,还有一句名言,您应当也听说过吧。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史记*淮阴侯列传》

  武功和谋略已经强到让君主都感到威胁的人,就有身家性命的危险了;功劳大到盖过了君主的人,就没法再被奖赏了。

  您现在就是这个情况了,您现在

  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项羽谁都不会信任您的,谁也不敢把您养在手底下的,您跟谁,都是死路!

  蒯彻这番话说出来,韩信就冒了汗了:先生,您不要说了,我好好想想吧。

  蒯彻:好吧,您好好想想吧。我先走了。

  然后,过了几天,韩信没动静。

  蒯彻一琢磨:看来这把火烧得还不够啊,我还得再给扇扇风。

  他就又来劝韩信下决心:

  大将军啊,估计这几天您也想得差不多了。有句话叫,

  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史记*淮阴侯列传》

  “厮养之役”就是砍柴喂马的杂役,就是小跟班、小跑之类的活儿,你要是就习惯了干这种活儿了,那就得“失万乘之权”,指挥一万辆战车的那种权力,那种感觉,你这辈子就没机会感受了。

  “儋石之禄”,非常微薄的薪水,上班族,工薪层,你就挺知足,这是铁饭碗,舍不得撒手,那好吧,卿相之位,你这辈子就也没机会了。

  您不要感觉,现在这一切,都是汉王刘邦给的,就老知足了,是吧。这跟帝王之位还差得远呢?您现在有机会争取!还犹豫什么呢?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呢?

  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什么叫智慧?敢想敢干,想到就做,善于决断,就是智慧。

  犹疑不决那是做事的大忌啊,坏事都坏在犹豫、迟疑上面了。

  人为什么会犹疑不决呢,往往都是因为对于细节的问题过于算计,这也是个问题。有道是,

  审毫毛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淮阴侯列传》

  你要是让那些小细节、小问题占满了自己的心思,那就没办法去谋划天下大事了。

  现在我已经把道理给您讲清楚了,您自己应当也已经想明白了,您怎么还不出手呢?

  智诚知之,决弗敢行,百事之祸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明明知道这个事是这么个理,得这么办,可就是下不了决心行动,所有的事都是这么出的问题啊。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功不容易,时机难再来啊!

  这位蒯彻绝对是位“格言帝”啊,每句话都那么经典。要不要背叛一个人,要不要采取决绝的手段,这可能是每个人都曾经历或面对过的问题,不论事大事小,当事者肯定都是非常纠结的,怎样让自己下决心呢?蒯彻的这番话,真是说绝了。

  可是韩信呢,最终也没有答应,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要背叛刘邦,他也不相信刘邦会对自己下手,他坚信他们之间的那种感情是真的,是情同父子的。

  那么,仅仅如此吗?对此,我也曾表示怀疑。刘邦这么精明,对韩信就没有限制防范的措施吗?就那么放心、放手把大军都交给韩信吗?当然不是,韩信手下两个主要的大将曹参和灌婴都是刘邦的心腹。这是有名的,史书上写的,没写的,类似的安插在韩信身边的人肯定也不少的。所以,韩信要想背叛刘邦肯定也不是简单的事。

  但是,综合很多史料来看,那些人绝不能制约得住韩信。韩信之所以没有背叛刘邦,说到底是他没有当帝王的野心,他重感情,他感激刘邦,信任刘邦。

  反过来讲,这也说明,刘邦是善于打感情牌的。我在《简易经》里说过一句话叫: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爱。维系一个组织,当然需要制度,但光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制度只能在常规状态下起作用,非常状态下,还是要靠感情。前面讲了,项羽打荥阳时,纪信为了让刘邦脱身,宁可自己去死。留下守城的两员大将,城破之后,也都宁死也不投降项羽。这都不是制度能规定得了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嘛,以心换心,这正是儒家的管理思维。前面咱们讲过,儒家最高的品质是“仁”,仁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意思。

  刘邦的感情牌不单纯是打给高级将领的,也打给下层的官兵。通鉴中写道: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qīn]棺敛,转送其家。--《资治通鉴*汉纪二》

  意思就是,刘邦率先推行了烈士抚恤制度。这又是个制度问题,我没有专门的研究,估计在当时是其他诸侯想不到的,没有做的。刘邦做了,人性化,这事办得厚道,于是

  四方归心焉。--《资治通鉴*汉纪二》

  老百姓都乐意归附到刘邦手下了,得民心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的日子可就要到头了。

  公元前203年九月,项羽面对跟刘邦、韩信双线作战的局面,要坚持不住了。刘邦乘机又打出一张牌:霸王啊,您把我爹、我老婆还给我吧。

  项羽一拨拉脑袋,那不可能啊,没门啊。

  刘邦又说了:您只要把我爹、我老婆还给我,咱们就可以合谈。我现在有优势,我也不打了。咱们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东边归你,西边归我。

  最后,项羽就答应了,把刘邦的老爸、老婆,都还给了刘邦。然后,引兵东归。

  对于项羽和刘邦的这个约定,以鸿沟为界,为楚河、汉界,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好像有问题。好像,这样弄,项羽太吃亏。鸿沟在荥阳东边呢,项羽凭什么要退回那么多啊,凭什么要放弃那么多啊。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史书不可能把那个谈判的过程写得太详细,也不可能把那个协议写得太详细。

  我想,我也是猜想啊,这个协议最终的达成,应当还是基于项羽在鸿门的那次分封天下。以鸿沟为界,项羽还是保留此前西楚国的七个郡。刘邦呢,大致还是关中,再多一点,其他的几个诸侯国的范围还都大致不变,也就是变个王、换个侯。整体上,还回到秦以前的格局。这可能是他们谈判的结果。

  当然,这不是咱这个节目的关注点啊,咱还是关注人物、故事、智慧、精神,不考据,更不翻案。

  接下来,刘邦也想按照合约的约定,带兵回关中。却被张良和陈平给拦住了:陛下,你还真想遵守协议啊。现在项羽的楚军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您还不赶紧灭了他。他要是回去缓上一年半截的,又缓过劲儿来那可就又不好说了啊。正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后患无穷啊。

  于是,刘邦率领大军越过鸿沟,追击项羽。

  在固陵追上了项羽。结果怎么着?项羽反戈一击,又一次把刘邦打得大败。要不怎么说,刘邦是“常败哥”呢,到这时候了,他还打败仗呢。

  这里首先有一个问题,就是,项羽怎么到了固陵了呢,他的西楚国都不是在彭城吗?要是去彭城的话,肯定走不到固陵这里啊。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项羽的东路大军被龙且带领着,已经差不多全部覆灭了,不可能再去保彭城了。这时,他还有一个强大的南路军,一是淮河南边的原来黥布的地盘,再有就是他起家的江东。所以,项羽当然要往南路转移,然后,淮南是一道防线,长江又是一道防线。以后的历史中,凡南北战争,这一河、一江都是最主要的防线。

  另一个问题是,刘邦怎么又败了呢?为什么?因为韩信和彭越都没跟上来。刘邦本是约了他俩,一块合击项羽,结果这两人都没上来,没跟进。

  刘邦气坏了,又气又急啊,单凭他自己手下的兵力,还是打不过项羽啊。这不要命了吗:子房啊,怎么办呢?

  张良笑了:陛下,您别着急啊。他俩人就是想在这最后关头再拿您一把呗,彭越现在实际控制着魏地,可是,您也没给他封王。韩信呢?他虽然封王了,但那不是他跟您要的吗,好像名不正言不顺似的,而且,他家是淮阴的,属于楚地,所以,他心眼里是想当楚王。所以啊,您现在就别犹豫了,赶紧封彭越、韩信,一个魏王,一个楚王,魏国那一片都给彭越,楚国那一片都给韩信。提前把利益分配的合同订死了,让他俩把心放肚子里面,把有把的烧饼纂在手里。他们立马就得上来。因为,那就不是帮您打项羽了,那是帮他们自己了。

  刘邦一听:奶奶个球的,有道理,就这么办。

  结果,韩信、彭越真就带兵上来了。

  另外,刘邦还封了一个王,谁啊?黥布。封黥布为淮南王,这也没白封。咱刚才说了,项羽南路的重要力量,就是占领黥布的九江国的那支楚军。结果怎么着,那支楚军的将领起义了,背叛了项羽,迎回了黥布。这一下子,项羽南下的路堵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历史:为何说项羽意思韩信的悲剧就开始了
公元前203年9月,项羽拔营东归,向彭城方向移动。这年10月,刘邦的军队会同韩信、英布、彭越等各路诸侯的军队共30万大军在固陵会师。韩信被刘邦任命为总统帅,负责全权指挥对于项羽的合围战略。这一年的12月,汉军终于将项羽和他的10万大军围困于垓下。网络配图一开始,项羽还想凭借10万之众作拼死一搏。但是,韩信可不是项羽的老对手刘邦,韩信用兵谋略远在刘邦之上。韩信把30万人马分成10队,布置了十面埋伏阵,把项羽团团围住。项羽凭借血气之勇,多次冲击韩信的正面阵地,但韩信每次都将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面攻击。项羽的多次突围,每次都迅疾如电,势不可挡,但每次在韩信的周密部署下无不功败垂成,最后不得不退入大营,坚壁自守。到了夜晚,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听了,暗暗吃惊:“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为什么汉军里有那么多楚人呢?”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勾起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
· 揭秘历史:为何说项羽意思韩信的悲剧就开始了
公元前203年9月,项羽拔营东归,向彭城方向移动。这年10月,刘邦的军队会同韩信、英布、彭越等各路诸侯的军队共30万大军在固陵会师。韩信被刘邦任命为总统帅,负责全权指挥对于项羽的合围战略。这一年的12月,汉军终于将项羽和他的10万大军围困于垓下。一开始,项羽还想凭借10万之众作拼死一搏。但是,韩信可不是项羽的老对手刘邦,韩信用兵谋略远在刘邦之上。韩信把30万人马分成10队,布置了十面埋伏阵,把项羽团团围住。项羽凭借血气之勇,多次冲击韩信的正面阵地,但韩信每次都将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面攻击。项羽的多次突围,每次都迅疾如电,势不可挡,但每次在韩信的周密部署下无不功败垂成,最后不得不退入大营,坚壁自守。到了夜晚,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听了,暗暗吃惊:“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为什么汉军里有那么多楚人呢?”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勾起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
· 为何说一个选择注定了诸葛亮的悲剧人生?
审势,这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判断能力。所以,李卓吾先生在评点《三国演义》这部书时,在孔明知其不久人世,禳星祷告,以求不死时,评曰:“谁云孔明胸中有定见哉?不惟国事不识天时,亦且身事不知天命,祷星祈命,岂有识者之所为哉?”网络配图当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时,途遇司马徽,水镜先生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孔明的悲剧,应该说,正与此相反,是得其时,而不得其主也。诸葛亮作为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恰逢汉末大乱之际,正是大展身手的机会。此其时也,诸侯蜂起,谋士如云,君择臣,臣亦择主,这些才俊们在政治上纵横捭阖,翻天覆地,谋君图国,创基立业;在军事上挥师千里,夺城掠地,厮杀征战,兵戎相见,可算是一个斗智角力的最好赛场。网络配图但孔明所辅的刘备却不是一个英主,先以妇人之仁,坐失良机,后以匹夫之勇,火烧连营,而这些巨大失误,都是不听诸葛亮这位军...
· 项羽返回江东能否改写历史?或许项羽注定以悲剧收场
项羽返回江东能否改写历史?或许项羽注定以悲剧收场西楚霸王项羽,最后竟然选择自刎于乌江。项羽本可退守江东,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但他却放不下这份自尊,最后只能以悲剧收场。项羽本有大好前途,却把自己一步步逼入绝境,有人说他太傻,为什么就不能暂且舍弃这份尊严呢?但项羽并不是刘邦,他曾勇冠三军,称霸一时,而且真要退回江东,也很难改变最后的结局。或许楚汉之争还能延续几年,但对于项羽来说恐怕并无差别。“楚汉相争”这一段历史,可谓波澜壮阔。勇冠三军的西楚霸王项羽,坦荡磊落,豪爽率直,武力过人,勇不可当;但是,却残暴嗜杀,有勇无谋,缺乏韬略,刚愎自用,不能容人,虽然称霸一时,最后,垓下一战,败给了泗水亭长出身、一直处于弱势的刘邦,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项羽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一直被后人同情和惋惜。但在当时,在垓下汉军的重围之中,项羽并非只有死路一条。虽然此时兵少食尽,四面楚歌,又在突围成功后,被一农人误导进入沼...
· 晁盖是怎么死的?水浒中注定死的悲剧英雄
晁盖是怎么死的?熟读水浒的人都知道晁盖死于史文恭之手,然而再往深处去回味,我们会发现晁盖不是死在史文恭手里,其实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他的死亡,显示了梁山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悲凉。就晁盖本人来说,在他身上有一个结,这个结解不开,就只有死亡这一条路。刘唐、公孙胜这些江湖游民,听说大名府留守梁中书有十万贯财宝押送给当朝太师蔡京,立即就想到了东溪村的晁盖,并美其名曰将这些财宝送给他。连私塾教师吴用听说了这个消息后,都给学生放了假,跑到晁盖家里,商量起抢劫生辰纲的事情。吴用这个小知识分子很有水平,他设法把阮氏兄弟拉下了水,并用活了白胜这个棋子,在黄泥冈智取了生辰纲。劫案事发后,由于宋江通风报信,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兄弟等七条好汉投奔王伦。在梁山上,吴用成功地策反了林冲,上演了一场大火并,智多星的绰号,他真的当之无愧。给粱山带来十万贯投资资金的晁盖,毫无争议地坐上了第一把交椅,成为梁山的第二任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