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周礼是什么 周公有称王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5
转发:0
评论:0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周礼是什么周公有称王吗,周公,西周杰出的政治家,治国贤臣。他姓姬名旦,由于采邑在周,因此又称周公。周

  周公,西周杰出的政治家,治国贤臣。他姓姬名旦,由于采邑在周,因此又称周公。周公是周武王胞弟,辅佐武王灭商后,受武王临终重托,扶立武王幼子姬诵即位,代行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交口称颂。然而,也有传言说武王死后,天下兴乱,周公为应付危难局面,一方面扶立武王幼子为成王,另一方面自己执政称王,以致引起内部争争。

搜狗截图16年11月30日1630_176.jpg

  周公图

  周公同胞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满周公的而散布谣言,纣王之子武庚乘机作乱,企图复国。周公经过三年东征才平定叛乱,奠定了周王朝稳固的统治。

  周礼是什么

  周公本是周武王的四弟,他聪明睿智,贤能过人。武王看出了他是众多兄弟中最有才干的,临终时把幼子姬诵和周王朝托付给他。周公把姬诵扶为天子———周成王,自己作冢宰负责军国大事,代行天子之职。

  为保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制订了王位继承法,即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的分封制度。奴隶主贵族内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种阶梯式的等级关系。

  周公又对各级的服饰以及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嫁、殡葬时的仪式等也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有了这种尊卑有别的“周礼”,统治阶级有了遵循的法则,统治秩序就稳固下来。

  周公有称王吗

  武王的三弟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对这套统治制度非常不满。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习惯,老二武王去世,老三管叔有权即位,可是,周公制订的“嫡长子继承法”把王位明确地留给武王嫡子姬诵,剥夺了管叔的承袭王位之权,管叔十分气愤。

  武王灭纣后,管叔被封到管国、蔡叔被封到蔡国去监督纣王之子武庚,二人远离镐京十分不满,心里愈加怀疑是老四周公在搞鬼,怀疑周公阴谋篡位。他们四处传播流言,令周成王、召公、太公不禁也起疑心。

搜狗截图16年11月30日1630_177.jpg

  周公吐哺图

  那么,周公在摄政期间确实称王了吗?《荀子·儒效》和《淮南子·汜沦训》都说周公“履天子之籍”。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古人之意,即指周公履天子之位。《礼记·明堂位》亦称“周公践天子之位”。

  《尚书·大传》指出:“周公身居位,听天下为政。”对《尚书·大诰》进行分析,书中的“王”称文王为“宁王、宁考”,这是儿子对亡父的称谓。成王是文王之孙,是不会如此称呼文王的。

  那么,此中的“王”应是文王四子周公。再有,《尚书·康诰》中的“王”称康叔为弟,康叔是成王之叔,只有周公会称他为弟。由此推断,周公确实身居王位,自称为王。

  周公是周王朝一位重要的承上启下关键人物,周公创立的周礼,为王朝统治定下了基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握发吐脯制礼作乐的周公
周公旦(?~公元前1105年),又名叔旦、雅蛋,汉族,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母弟。因封地在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周公在周灭商之战中,时刻伴随周武王左右,帮他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灭商二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纪尚幼,于是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听说后,便对太公望和召公奭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什么意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释义: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 揭秘:周公曾经践位称王?
西周周武王去世之后,由其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幼,不能主持朝政,便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摄政。关于周公“摄政"一事,历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周公只是辅政,并未践位称王;一种现点则认为周公一度践位,实行王权。《左传》中的周公是“股肱周室,夹辅成王”之人,”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中也写到,成正年少继位周公为了天下与周室才摄政当国。从这些史书上来看,周公是一个大公无私的辅政大臣,他一心辅助侄子,并无篡夺天下的野心。孟子更是称赞周公“不有天下”,意思是周公完全没有想过要将天下占为已有。然而,在《荀子·偶效》和《淮南子·汜论训》中对周公当政的史实,却有另一番解读。两文中均提到,周公“履天子之籍”也就是说周公有“君临天下”。《礼记·明堂位》称周公“践天子之位”,《尚书·大传》则言周公“身居位,听天下为政”。另外,根据近代人的考证,基本可认定《尚书大诰》中的“王”称周文王为“宁王...
· 周公吐哺的典故
成语典故周公吐哺,成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quo...
· 周礼
内容《周礼》内容六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记古代理想官制,其中冬官经秦火已亡佚,由《考工记》补足。其书虽本名《周官》,实则上则以官制为纲绳,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所不述,无不有义。郑玄著《周官礼注》与《仪礼》、《小戴礼记》被列入儒家经典中的“三礼”之一,及唐代则有贾公彦作疏。孔子一生坚决维护周礼,章学诚曾言:“人如孔子,不过学《周礼》一言,足以尽其生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周礼》的国家体制是华夷之辨、中华正统的标准之一。南朝梁武帝时,一度领先北朝,此由《北齐书·杜弼传》引述高欢的话说:“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随后,北朝宇文泰令卢辩、苏绰仿周礼更改官制,正式依据《周礼》建置六官,目的在于从文化上继承周制,以作为继承汉文化的正统。周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