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魏惠王为什么不重用商鞅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5
转发:0
评论:0
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魏惠王为什么不重用商鞅,魏惠王是历史上公认的昏君,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魏惠王,不懂得何为礼贤下士,何

  魏惠王是历史上公认的昏君,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魏惠王,不懂得何为礼贤下士,何为励精图治。他的字典里,永远都是安逸、享乐的字眼。在他看来魏国已经很强大了,不需要用自己努力了。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1.jpg

网络配图

  魏惠王,汉族,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任君主。魏惠王的宝座是很多人羡慕的,因为魏国真的是一个很强的国家。他有广阔的疆域,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照理说魏惠王不需要太突出的政绩,就能够轻易将魏国送上霸主的地位。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一个好好的魏国,不仅没有更富强反而在他的手里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魏武侯死后,魏惠王和另一个王子争夺帝位,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为了权力手足尚且能够互相残杀,还有什么好顾虑的。魏惠王在争斗中,成功上位。成为了魏国的新一任君主。而在他上任的初期,魏国倒也依旧富强,任用了公孙痤,在公孙痤的率领下一举攻破了秦国,占领了秦国河西的大部分地区。秦国当时的国力并不是很强,只好退守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之后,魏惠王在他任职期间做了一件大事。他决定迁都。当时魏国的国都是开封,魏惠王迁都后将安邑作为了新的都城。而这个在魏惠王眼里极其英名的决定,在众人眼中都显得无比愚蠢,可以说是最没有远见,最顾此失彼的决策。魏国遭遇的两次重挫都是在迁都以后发生的,一次是桂陵之战,一次是马陵之战。为何魏惠王会大动干戈迁都?这恐怕与魏惠王想要称霸的愿望有关吧。

3.jpg

网络配图

  有一种说法,认为魏国迁都大梁是为了避开秦国,当时秦国在秦献公的努力下,的确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秦献公也曾六次发兵收回 了河西丢失的地盘,秦国有崛起之势,但是不足以对魏国构成威胁,而恰好这时候韩赵魏三国关系比较紧张。处在这些国家之中的魏惠王怕被夹击,其实这个说法欠妥。

  魏惠王迁都之前已经和韩、赵两国交换了很多土地,使得魏国的疆域变成了一整片大的区域,而魏惠王迁都到安邑,刚好在东方形成了霸主的姿态,他的目的就是要在东方的统治力,问鼎中原。魏惠王迁都以后总觉得魏国国运会大旺,却没料到遭难和失败接二连三降临魏国。

  魏国国运不济还要怪魏国的君王魏惠王不给力。他从小就没有远大的抱负,甘愿当一个啃老族,守着父亲的基业过完此生。整天游手好闲又心胸狭窄的魏惠王,丢失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流失后纷纷跑到了敌国,这是魏惠王万万没有想到的。商鞅这样的人才,到了魏国却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在魏惠王的眼里人才再厉害,也只是个普通人不能凌驾于自己之上。魏国的老臣公孙痤在临死前极力劝谏魏王要重用他,不用就要杀掉商鞅,不能让他出魏国,否则后患无穷。

3_副本1.jpg

网络配图

  魏惠王听了公孙痤的话,仔细想想他不能用商鞅,为什么?此人中庶子出身,地位太低。魏惠王自始至终都没把卫鞅当回事,直到卫鞅到了秦国,还反而率秦军给了魏国致命一击,魏惠王也只是公子昂一起骂了商鞅一顿,后悔当初没有杀掉他。商鞅去魏赴秦,不仅把秦国建设得无比强盛,还差点把魏国给灭掉了。这也就是魏惠王叹息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惠王为什么不重用商鞅商鞅到了秦国魏惠王为何又叹息
魏惠王是历史上公认的昏君,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魏惠王,不懂得何为礼贤下士,何为励精图治。他的字典里,永远都是安逸、享乐的字眼。在他看来魏国已经很强大了,不需要用自己努力了。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魏惠王,汉族,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任君主。魏惠王的宝座是很多人羡慕的,因为魏国真的是一个很强的国家。他有广阔的疆域,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照理说魏惠王不需要太突出的政绩,就能够轻易将魏国送上霸主的地位。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一个好好的魏国,不仅没有更富强反而在他的手里出现了衰落的迹象。魏武侯死后,魏惠王和另一个王子争夺帝位,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为了权力手足尚且能够互相残杀,还有什么好顾虑的。魏惠王在争斗中,成功上位。成为了魏国的新一任君主。而在他上任的初期,魏国倒也依旧富强,任用了公孙痤,在公孙痤的率领下一举攻破了秦国,占领了秦国河西的大部分地区。秦国当时的国力并不是很强,只好退守秦国不敢...
· 魏惠王爱惜人才为何却不重用商鞅放走商鞅?
公元前334年的某一天,风和日丽,徐州城头旌旗飘扬,城门之下齐国士兵与魏国士兵分列左右,雄纠纠气昂昂。这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齐国的国君田因齐与魏国的国君魏罃要在城上会盟,而且他们还有一件大事要向世人宣布,那就是齐国与魏国互称对方的国君为王——在这之前,他们的国君只能称侯。不过称侯或称王都只是走走仪式罢了,他们各自的国家实际上早就不把周王室当回事了。这次齐魏徐州会盟的当事人之一魏罃,出生于公元前400年,死于公元前319年,人称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魏国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是魏文侯之孙,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在魏文侯及魏武侯两代人的努力下,魏惠王继位前,魏国还是当时最为鼎盛的国家之一,然而在魏惠王继位的当年,魏国发生了一次争权。这次,差点令魏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段历史在前文《读通鉴013:韩赵两国为何错失肢解魏国的大好机会?》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
· 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的变法内容
商鞅是卫国的公子,所以又称之为卫鞅。他曾经在魏国国相公叔座手下做过一个小官,公叔座临死的时候把他推荐给魏王,魏王不能用。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招贤,就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经过几次交谈,秦孝公知道了卫鞅的才能,就把他留了下来并任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秦孝公三年(前359),卫鞅劝说孝公实行变法。他把自己变法的内容说出来以后,秦孝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但是却遭到了甘龙、杜挚等一班老贵族的反对。经过一番辩论,秦孝公决定实行变法,并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新法刚实行的时候,老百姓很不适应,抱怨不休,可是过了三年,老百姓就适应了,于是都在议论新法的好处。新法实行几年以后,秦国国力大增,士卒能战,秦国由一个偏安西部的一般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可以和中原大国抗衡的强国。秦孝公十年(前352),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十二年(前350),秦国迁都咸阳,从此剑指山东各国。十九年(前343),...
· 解析魏惠王魏罃为什么又被称为梁惠王
魏惠王综合说起来不算是昏君,严格的说,他早期是严明的强君,晚年开始走下坡路,成为一个庸君,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认定魏惠王是昏君。《大秦帝国之纵横》魏惠王剧照魏惠王早期励精图治,勤于理政,再加上有公叔痤为相、庞涓为将,在夺位之战后很快恢复了国内的秩序,妥善解决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重创秦军,打的秦军节节败退,迫使秦孝公迁都;在赵、秦、齐、楚四国合攻之下也能精妙安排,取得胜利;迁都大梁,发展生产,修建防御工事,使得大梁成为当时诸侯各国中都城最繁华的城市。他在列国之中率先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成为中原霸主,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局面。到魏惠王统治晚期,由于错误安排,导致庞涓被俘,不忍受辱自杀而亡。之后在秦、齐的夹攻之下不断惨败,对外,魏惠王忽纵忽横,军事上树敌太多,魏国国力日益衰弱。魏惠王刚愎自用,外宽内窄,好。魏国因重视人才而兴,也因错失人才而败。孙膑乃兵圣之后,本来是留在魏国做将军的,却只因魏惠...
· 春秋魏国魏惠王为什么叫梁惠王魏惠王墓在哪里
魏惠王,东周魏国第三代君主,名魏罃。魏惠王在成功争夺帝王之后,迅速整顿内政,强兵富国,攻破秦国都城栎阳,重创秦军。在此战役之后,魏惠王魏罃决定迁都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因为迁都大梁,魏国又被称为梁国,故魏惠王也就被称为梁惠王。对于梁惠王迁都迁都的原因,史籍上有不同记载,对其迁都原因都存有争议。世人总结,无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为了躲避强秦的骚扰,二是大梁乃中原腹地,占领大梁等同于占领有利的的地理位置,更加利于争霸中原。第一种说法根据在于《史记》记载,公元前339年,秦、赵、齐联合进攻魏国,大败魏军并占领魏国都城安邑,魏惠王被迫迁都。第二种说法在于魏国重创秦军,全国上下士气高涨,大梁处于中原腹地,地大物博,可以让魏国拥有更加肥沃的土地,更为便利的交通,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魏国原来的都城安邑,回旋余地狭窄,极易受到封锁和攻击。魏惠王想要壮大实力,称霸诸侯,就要把疆域向中原拓展,大梁必定是必争之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