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拥有毫不逊色于白起的潜力 却无奈是必输之战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3
转发:0
评论:0
拥有毫不逊色于白起的潜力却无奈是必输之战,战国时期,如果让我说谁最可惜,谁最可怜,谁最可悲,那么最可惜的是赵括、最可怜

  战国时期,如果让我说谁最可惜,谁最可怜,谁最可悲,那么最可惜的是赵括、最可怜的是赵孝成王、最可悲的是赵奢,为何这么说?

  赵括可惜是因为赵括拥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潜力,但是在其父亲赵奢的保护下,一直都只是熟读兵书,理论基础堪称战国翘楚,如果一直不让赵括上战场那么赵括最好的归宿要么是总参谋长,要么是赵国军校的校长;但是在廉颇因为一败再败之下,被撤了回来,赵国已无人可用,只能启用理论派从未上过战场的赵括了。

1.jpg

网络配图

  这么就酿造了最可惜的赵括,最可怜的赵孝成王,最可悲的赵奢。

  赵括的潜力究竟如何?起初与秦军对战的是廉颇。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

  公元前260年农历六月,赵军失利,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一直坚守就能防御的住秦国虎狼之师?要知道秦国此时已经是倾尽全国之力来攻打赵国,廉颇的战术,让秦国几乎没有损失,如果坚守下去,赵国国力肯定率先无法坚持得住,接下来就是几乎无损的秦军长驱直入,或许赵国就此灭国也不无可能。

  不用说了吧,白起都还没上,只是王龁而已,廉颇接连失败,最后不得不高挂免战牌,超过四十五万的军队,假定当时秦国有五十五万军队吧。

4.jpg

网络配图

  但是秦国此时已经势力膨胀,天府之国大粮仓,足以供给秦国百万大军长期作战,可是赵国呢?赵国本质上一直都是穷兵黩武,武力虽强,但国力根本无法支撑长期作战。

  如果赵国国力有秦国的三分之一,赵王也能让廉颇继续坚守。

  让赵括替代廉颇,并不是赵括主动请战,更非赵括暗中买官,而是赵王的旨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组织安排、上峰命令。赵王为什么这么安排呢?就是命令赵括找机会主动出击,打败秦军,收复失地然后议和,解散军队,国库已经空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任命赵括为主帅,是赵王的错。但是也是赵孝成王无可奈何的选择,或许在朝会上,理论派的赵括给赵孝成王分析过,坚守下场是灭国,如果主动出击,有可能击败秦军收复失地;但至少也能让秦国大受损失,最多也就损失部分地盘,但是赵国能够保存。

15a00002612af094ebaa.jpg

网络配图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第一次掌军,就是超过四十五万的大军,这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而赵括竟然能统御如此庞大的军队,在断粮超过四十六天后,竟然没有发生兵变,饿你四十六天看看?可见赵括的统军能力,的确很强,而赵括接手赵军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死局,无论是赵括,还是廉颇,在面对无粮的困局的时候,能做些什么?

  直到赵括战死时,赵军仍旧能够保持有四十万的主力,赵括显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长平之战差一点儿成为武安君白起的滑铁卢。武安君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指挥官,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军“伤亡过半”,这是赵括的杀敌成果。

d.jpg

网络配图

  胡三省说“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联楚、魏以合纵牵制对抗秦)也”(《资治通鉴》卷5胡注)。这是说,赵国战败是由不得赵括的。

  一代本可名扬青史的名将,却被在第一次实战之时就遭遇了号称“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而且秦赵两国国力悬殊,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世人只记住了赵括的“纸上谈兵”,却忽略了他是第一次上战场,面对的对手是谁,双方实力对比如何,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焦山之战是怎么输的?为什么会输
面对元军大举南侵,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下诏各地起兵勤王。郢州守将张世杰、江西安抚副使文天祥入临安勤王,分别被委以保康军承宣使、浙西江东制置使之职。特别是张世杰,一度被朝廷上下寄予很大希望。张世杰其实是蒙古的“叛兵”。据《宋史》记载,他是涿州范阳人,南宋前期,范阳一直属金国管辖,金被蒙古联合南宋所灭后,又纳入蒙古版图。张世杰出身行伍,年轻时因获罪,不得已投奔南宋。被委以保康军承宣使一职的张世杰“总都督府兵”,可谓重兵在握。张世杰认为,要想守住临安,必须收复临安周围的失地,然后组织兵力,与元兵决一死战。按照这一想法,张世杰部署兵力,很快从元兵手中收复了广德、常州等失地,一时间,朝廷上下似乎看到了“中兴”的希望。常州收复了,接下来就应该收复镇江了。此时是德祐元年(1275)七月,距离镇江城陷已整整四个月。怎么夺回镇江城呢?这时江北扬州、真州(今仪征)等地仍为南宋据守,张世杰于是联系两地的守将,打...
· 白登之战
白登之战也称平城之围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夏代,匈奴就已存在,当时称为荤粥。周代称猃狁,秦代称匈奴。其生活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秦汉之际,匈奴统治者冒顿杀死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步强盛起来。汉初,由于长期疲于兵事,无暇北顾,冒顿利用自己兵强马壮的优势,乘机夺取了长城以北汉朝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北部中国的统治。为了防御匈奴的南进,汉高祖刘邦曾派韩王信坐镇晋阳,守卫太原以北之地。后来,韩王信以“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理由,上书刘邦,把韩国都城从晋阳迁到马邑。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天,冒顿带领大队兵马进入长城,一直打到马邑城下,把韩王信围困在马邑城。韩王信是战国时韩国的旧贵族,曾响应刘邦起义,带兵攻打韩地有功,被刘邦封为韩王。但...
· 毫不逊色
【成语】毫不逊色【成语】毫不逊色【拼音】háobúxùnsè【解释】毫不:一点儿。一点儿没有不及之处。【出处】梁启超《敬告我国民》:“及其文明程度,往往视祖国犹有逊色焉。”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十》:“比起希腊的伊索、俄国的梭罗古勃的寓言来,这是毫无逊色的。”叶君健《火花》十四:“看来洋老板的精明,和土财主相比,丝毫也没有逊色。”
· 唐朝白江口之战探析白江口之战的影响
唐朝白江口之战又被称为白村江之战,是唐朝历史是很有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663年8月27日到8月28日,持续了也就一天的时间。唐朝白江口之战图片唐朝白江口之战是指唐朝和新罗联手和倭国、百济联军在史称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口处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水上战役。在公元663年,唐军和倭军在百济白江口交战了,当时唐军参战人数是1万3000人,拥有的战船是170艘,而敌方倭军的参战人数却是4万2千人,拥有的战船是1000多艘,从参战人数和战船来看,唐军肯定是必输无疑的。战役的发展过程是谁都无法预料的,唐朝白江口之战的结局是唐朝取得了胜利,这主要归功于当时的唐朝将领刘仁指挥有方。在看到敌军人数远远大于我军时,刘仁采取的战术是让自己的船队及时变换阵形,迅速的分成了左右两队,顿时就将倭军的1000余艘战船包围住了。当倭军看到自己的船队给困住的时候,没能及时地稳定军心,出现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场面。倭...
· 牧韩馥:三国很有潜力却下场可惜的军阀
三国时期天下局势动荡,天下分十三州,此十三州得一可雄霸地方,得二可称雄天下,得三可坐观天下,三国中不论是围绕着古九州的争夺构成了三国主线。曹操、袁绍、刘备亦或是孙权都是白手起家,从没有根据地到割据一方,志在天下。而有一个人,在曹操袁绍等尚还在四处奔波时,他早已坐拥大州,却最后落得个自杀。此人便是东汉末年冀州牧韩馥。网络配图冀州位于现在河北的中南部,山西西部部分地区,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分地区,是产粮食和壮丁的天下大州。东汉末年东汉乱政之时,为了拉拢曾经官至御史中丞的韩馥,董卓以天子名义将冀州牧授予韩馥,韩馥轻而易举成为了冀州这一天下雄州之主。袁绍因废帝问题与董卓决裂,逃往渤海,被董卓封为渤海太守,受韩馥节制。因为董卓擅行废立之事,又施种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不满,许多由他任命的关东太守纷纷商议反董,而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本人四海名望又刚刚因为反对董卓而天下皆知,于是天下各地纷纷拥护袁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