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王阳明与曾国藩:把字写好,把人做大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9
转发:0
评论:0
王阳明与曾国藩:把字写好,把人做大,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曾国藩

网络配图

  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他在哲学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仅掩盖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功绩,更掩盖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曾国藩

网络配图

  论书法成就,王阳明堪称大家。明代大家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是“以人掩其书”。他将心学融入书法,直书胸臆。细看他的书法,犹如风卷云舒,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

  王阳明在写字上是非常勤奋的。据说王阳明成亲后,暂住在岳父的官邸里。官邸内有数箱纸,王阳明每日用这些纸练习书法。翌年十二月,当王阳明启程回余姚时,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可见其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

曾国藩

网络图片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王阳明追求“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曾国藩写活人挽联
曾国藩爱写挽联,以至于常给活人生挽。活人忌讳死,他就偷偷地写。某年新春,好友汤鹏到曾府拜年,延入书房聊天,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新作诗文,便要拿来看看,岂料曾国藩死死护住,怎么也不给看。汤鹏抢将过来,原来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几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敬挽”一番的挽联稿。汤鹏大怒,拂衣而去,自此断交。而江忠源笃于友道,有客死京城的朋友,他一定想法送友人尸骨返乡。时人撮合两人行迹,说是“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即刻扫码,参与曾氏家族话题讨论!
· 王阳明曾国藩家书比比:为人切忌一个“傲”字
家书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书信的形式,根据家中子弟的具体情况,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一方面娓娓道来,亲切温和,一方面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亲情上的温度,往往比系统的教育理论更加见效。而在中国古代家书方面,王阳明、曾国藩可谓是两座高峰,这两位经历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体而言,又有区别,那么他们的家书又有何异同呢,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来对照一番看看。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读书做人要紧王阳明和曾国藩之所以能史上留名,颇有影响,除了他们个人的努力,其实还是得感谢一项古老的制度:科举制度。他们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博得个人出身。科举制度在他们那个时代而言,还算是一项比较进步的制度。王阳明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二十二岁时考进士,未中,当时的学术大咖,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你这次没中状元,不过你写个状元赋试试看。”王阳明马上一挥而就,震惊当场。又过六年...
· 王阳明曾国藩家书比比:为人切忌一个“傲”字
家书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书信的形式,根据家中子弟的具体情况,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一方面娓娓道来,亲切温和,一方面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亲情上的温度,往往比系统的教育理论更加见效。而在中国古代家书方面,王阳明、曾国藩可谓是两座高峰,这两位经历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体而言,又有区别,那么他们的家书又有何异同呢,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来对照一番看看。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读书做人要紧王阳明和曾国藩之所以能史上留名,颇有影响,除了他们个人的努力,其实还是得感谢一项古老的制度:科举制度。他们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博得个人出身。科举制度在他们那个时代而言,还算是一项比较进步的制度。王阳明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二十二岁时考进士,未中,当时的学术大咖,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你这次没中状元,不过你写个状元赋试试看。”王阳明马上一挥而就,震惊当场。又过六年...
· 王阳明曾国藩家书比比:为人切忌一个“傲”字
家书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书信的形式,根据家中子弟的具体情况,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一方面娓娓道来,亲切温和,一方面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有亲情上的温度,往往比系统的教育理论更加见效。而在中国古代家书方面,王阳明、曾国藩可谓是两座高峰,这两位经历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体而言,又有区别,那么他们的家书又有何异同呢,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来对照一番看看。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读书做人要紧王阳明和曾国藩之所以能史上留名,颇有影响,除了他们个人的努力,其实还是得感谢一项古老的制度:科举制度。他们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博得个人出身。科举制度在他们那个时代而言,还算是一项比较进步的制度。王阳明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二十二岁时考进士,未中,当时的学术大咖,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你这次没中状元,不过你写个状元赋试试看。”王阳明马上一挥而就,震惊当场。又过六年...
· 曾国藩将写挽联当练笔手段曾给活人写挽联
曾国藩是个爱写文章的人,每天都坚持练笔,当真是笔耕不辍。不过有时也有点过火,据清代李伯元的《南亭笔记》记载,曾国藩将写挽联也作为练笔手段。但因为死人不够用,所以他居然偷偷给活人写挽联,这也算一朵奇葩了。有一次,老曾的老友汤鹏发现了曾国藩写的一大堆挽联,其中既有写给死人的,也有写给活人的,可怕的是居然还包括写给他汤鹏的。汤鹏大怒,拂袖而去,自此与曾国藩断交。虽然曾国藩后来再三道歉,汤鹏还是不理他。当时还有一位将领,名叫江忠源,在太平天国的时候自杀身亡。江忠源在庐州任上的时候,遇到客死他乡的朋友,都会出钱买棺材,将朋友埋葬或送回家乡。当时就有好事的人编了这么一个段子,将曾、江二人的事都写上去,即:“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做挽联。”曾、江二人听了,“干笑而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