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以一人敌一国:揭开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2
转发:0
评论:0
以一人敌一国:揭开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

  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实质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李鸿章辞世,他的“”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李鸿章传》里引用西方评论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以一人敌一国。”——实则异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而且这种洞见,也开拓了从清朝内部认识其运行乃至失败的观察理路。“从中国发现中国”,这个样本很标准。

李鸿章

网络配图

  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它的实际领导人,在中枢为恭亲王奕訢,在外则为疆臣之首李鸿章。后来恭亲王被罢除,只剩下李鸿章独力支撑。所以,研究李鸿章,实则是理解这场运动,以及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何以延宕并失败的关键所在。一般批评,李鸿章重器械,尤重军械,但轻制度与思想。更准确的描述是他所进行的“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可是,就是如此低层次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却以一场战争而告全盘失败,原因何在?这是我们追索的疑问起点。两次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这是晚清中国重大的挑战:是否以及如何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在当时,这尚以“远忧”的面目出现。

  与此挑战相伴随的,对清廷来说更具生死性质的是太平天国的起义,这一延续14年的战争,虽然清廷最终未被推翻,但在扑灭太平军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的权力关系完全改变。纵观中国历史,皇权高度垄断与集中,至清达到高潮。这一朝,不仅没有所谓“相权”,甚至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处”,也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一人而集天下之权,有清一朝,满人给真正创造出来了。

李鸿章

网络配图

  任何制度达到高峰,自必下坠,然后再造。席卷中国16个省(当时全国为18个省)的太平军,清朝的“国家军队”无力抗击,节节败退。作为一种替代,乡勇聚集成军,最后竟以曾国藩的湘军完成了平定太平军之乱的重任。曾国藩攻克武汉之时,咸丰皇帝即欲授他军务全权,结果当时的军机大臣祁巂藻力谏:“本朝家法,无专用汉人督师者。曾国藩以侍郎在籍守制,无尺寸之柄,乃举旗号召,英贤云从,若再授以疆圻,复总师干,威权太重,恐非国家之福。”因此评论,曾国藩获权时间再次后延。地方军事势力的崛起,从“中央”的角度与利益观察,很难说祁氏的担忧没有道理。只是,时势造英雄,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曾国藩建功立业,不授权无可为继。由此,形成一个100年后才逐渐解决的军队结构性问题:兵为将有。后来的军阀横行,其源头在此。

  历史出乎意料之处,往往在于它逸出思考之外,中国皇权制度之破坏,竟然是军队系统的“国有”变“私有”。兵为将有之后,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渐次形成:内轻外重、满轻汉重。对抗太平天国之“近虑”,形成的军队“私有”性质及其延伸出新的权重关系,是恭亲王尤其李鸿章解决“远忧”,为晚清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结构性条件。这一方面表现在,李鸿章作为地方领导人可以统领全国性运动;而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怪异的、合乎制度“地方领导中央”,又将遭遇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竞争。其内耗,超过想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强大的中央权力将国家导入轨道;很遗憾,此际的中国,却是“弱中央强地方”,社会动员与国家动员,皆捉襟见肘。而我们的东亚近邻,曾经长期分裂而分散的日本,却以“撙王”为号令,统一了国家的意志,成功进入转型期。两国命运,也自此逆转。

李鸿章

网络配图

  到了甲午年,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竞争者日本,主动地挑起一场战争,希望借此战争来比较胜负。与这种寻衅求战相伴,清廷内部主战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形成主流。他们希望过去30年各种结构性的矛盾,由疆臣李鸿章领导现代化转型——所谓内轻外重格局种种,可以经此一役而彻底解决。有着多重含义与利益诉求的这场战争,无论李鸿章多么明白自己以及晚清中国实力不济,无力对抗,却难以逃避战争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实质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李鸿章辞世,他的“”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李鸿章传》里引用西方评论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以一人敌一国。”——实则异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而且这种洞见,也开拓了从清朝内部认识其运行乃至失败的观察理路。“从中国发现中国”,这个样本很标准。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它...
· 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外交场合却举止粗俗
晚清重臣李鸿章,确实是个外交上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其人行为举止极为粗俗。下面,小编就讲几个李鸿章在外交场合的几个失仪的小事件。网络配图有一次,李鸿章去参拜英国的女王维多利亚,维多利亚本身出自贵族,一身的贵族气息,举手投足间都露着一种傲娇,但是反观李鸿章呢,翘着二郎腿,在场的英国随从看了都满脸的鄙视,李鸿章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但是,真的很不巧,李鸿章一时没憋住,放了一个响亮的屁,这可尴尬了。网络配图李鸿章老脸都快红了还有一次,李鸿章去美国拜访,在美国的华盛顿图书馆里头,实在是憋不住了,想抽支烟,但是图书馆明令禁止不准抽烟,这可把李鸿章愁坏了,在国内,老子想在哪抽就在哪抽,哪有那么多规矩,我还当着我们的慈禧太后的面抽烟呢!这不刚出门,李鸿章就呸一下吐了一口痰表示不满,美国图书馆的几个值班人员责令让李鸿章擦掉痰,李鸿章怎么能干,让身边的随从擦了,值班人员不满,非得罚款,双方僵持了半天,最后还是...
· 唐诏之战:一场以土地争端引起的战争
唐诏之战是唐朝和吐蕃之间为了南诏的归属问题,而爆发的一系列战争。而在字面意义上了解的,很多人都以为唐诏之战的双方是唐朝和南诏,简单的字面之差,让很多人都对这场战争有了误解。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唐诏之战的双方是唐朝和吐蕃,关于这场战争,最初是由吐蕃和唐朝之间的土地争端引起的,吐蕃和唐朝之间常年不和,双方经常在边境上爆发一系列战争,而为了在战争当中取得优势地位,吐蕃开始和南诏交好,当时的南诏在名义上,虽然是吐蕃的下属国,但是在实际的交往当中,南诏和吐蕃之间的联系却像是兄弟国,这就足以看出南诏和吐蕃之间关系。而后来,在吐蕃和唐朝交战的过程当中,由于唐朝的实力过强,这让吐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而这时候,唐朝开始不断的派使者和南诏接触,在吐蕃的眼里,就是南诏要和唐朝交好的样子,吐蕃开始怀疑南诏,它要求南诏把自己的王子送到吐蕃当人质,让南诏对吐蕃怨声载道,这也加速了南诏和唐朝的交好。后来,随着吐蕃和唐朝...
· 晚清重臣桑春荣
桑春荣(1802―1882),字柏侪,山阴(今绍兴)桑渎村人,寄籍直隶宛平。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后外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四川道监察御史、云南临安知府,升迁贵州按察使、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官职。职掌刑部十余年,在刑部尚书任内,曾主审“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平反大狱,执法公平,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大。光绪八年(1882)卒。加太子少保衔,赐祭葬,谥文恪。人物生平桑春荣(1801-1882),字柏侪,号百斋,山阴(今绍兴)桑渎村人,寄籍顺天宛平。桑春荣先后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为官,可谓晚清重臣。他是清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后外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四川道监察御史。道光二十二年(1842)授云南临安府知府,协助总督林则徐平息汉民、回民...
· 晚清重臣桑春荣
桑春荣(1802―1882),字柏侪,山阴(今绍兴)桑渎村人,寄籍直隶宛平。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后外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四川道监察御史、云南临安知府,升迁贵州按察使、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官职。职掌刑部十余年,在刑部尚书任内,曾主审“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平反大狱,执法公平,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大。光绪八年(1882)卒。加太子少保衔,赐人物生平桑春荣(1801-1882),字柏侪,号百斋,山阴(今绍兴)桑渎村人,寄籍顺天宛平。桑春荣先后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为官,可谓晚清重臣。他是清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后外补河南道监察御史、四川道监察御史。道光二十二年(1842)授云南临安府知府,协助总督林则徐平息汉民、回民冲突。后升迁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