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唐太宗李世民:怎可要求我守法而使我失信于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5
转发:0
评论:0
唐太宗李世民:怎可要求我守法而使我失信于人,当时朝廷许多官员假冒资历门荫。太宗令这些人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假冒者

  当时朝廷许多官员假冒资历门荫。太宗令这些人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要杀掉他们。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只应当判处流放。”太宗大怒:“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

  被誉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嘉言懿行在史书中多有记载。近日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发现其23年“贞观之治”的过程中,竟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今择录数则,写出来同读者朋友共赏析。

  守法失信论

  贞观元年,春。

  太宗认为原任兵部郎中之职的戴胄为官清正耿直堪当重用,就提升他为大理寺(检察院)少卿,从事执法工作。

唐太宗

网络配图

  当时朝廷上下有许多官员弄虚作假,假冒资历和门荫。太宗很生气,令这些人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要杀掉他们。这时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只应当判处流放。”可太宗大怒道:“你想以守法为由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面对暴怒的太宗,沉静地回答道:“杀他们的敕令出于你作为君王一时的喜怒变化,而法令则是国家诏示天下诚信的规制。但是现在,您既已知其不可行,当以法令为裁断,这样才是忍住一时之怒而昭示天下诚信的处理方法。”在戴胄的坚持下,太宗只好收回成命。

  这里,唐太宗提出的是一个悖论:所谓“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法是朝廷遵皇上旨意制定的,守法当是维护皇上的威严与信誉,怎么能反过来说人家守法就使你失信呢?我想,如果不是戴胄阻止,若真的杀掉这些不该死罪的人,那才是“失信于天下”哪!

  明知却故犯

  贞观元年,秋。

唐太宗

网络配图

  这天在谈及司法问题的时候,太宗在朝廷上对大臣们说:古语曰“宽赦是小人的幸事,是君子的不幸”。又曰:“一年中两次大赦,会使善良的人哑口失言。”如果养恶草则对好谷子有害,宽赦罪犯则会使善良的人遭殃,所以自朕即位以来,不想过多地宽赦,唯恐使小人持之无恐,动辄触犯法令。

  依此可见,太宗对无原则“宽赦罪犯”的害处是“明知”的,可在行为上他却“故犯”。且不说他在位23年,就实行各种名目的宽赦(大赦、曲赦、降释)多达23次。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此“数赦”之外,又在贞观六年冬搞了一次“纵囚”之举:

  太宗亲自过录监狱囚犯,见到应处死刑的人,内心怜悯他们,就决定放他们回家,但约定明年秋季回来就死。结果这次全国所有的死刑犯凡390人,在没有监管的状况下,都按期回到狱中,没有一个逃亡。于是,太宗把他们全部大赦。

  如果说依照法令的基本原则,举行的各种“赦”还算是名正言顺的话,那么,这个“纵囚”,却完全是出于太宗心血来潮的一次“拍脑袋”行为。其影响比“数赦”结果更坏。我们知道,太宗十分重视死刑的判决,曾制定“三审”复核制,即“决死囚者,二日中五复奏,下诸州者三复奏”,如有法律决定处死而情可怜悯的犯人,还可以直接上诉到内廷来作最后判定。

唐太宗

网络配图

  依此可见,这里的390人,肯定都是“十恶不赦”的、且经过严格司法程序审定的死刑犯,“决无可放之理”(清·蔡铸语)。而今只皇上一句话便将原案判决推翻否定,岂不是把法律当儿戏吗?所以,历代有识者无不对太宗“纵囚”多有诟病,一致认为他是博取虚名的之为。更有北宋欧阳修写出千古名文《纵囚论》,批评他不应该“立异以为高,逆情以干誉”。近日,又有人作诗叹喟:

  为掩恶名挣美名,沽名钓誉赦死刑;

  瞒得当时天下士,难欺后世明眼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太宗李世民:怎可要求我守法而使我失信于人
唐太宗李世民:怎可要求我守法而使我失信于人当时朝廷许多官员假冒资历门荫。太宗令这些人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要杀掉他们。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只应当判处流放。”太宗大怒:“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被誉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嘉言懿行在史书中多有记载。近日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发现其23年“贞观之治”的过程中,竟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今择录数则,写出来同读者朋友共赏析。守法失信论贞观元年,春。太宗认为原任兵部郎中之职的戴胄为官清正耿直堪当重用,就提升他为大理寺(检察院)少卿,从事执法工作。当时朝廷上下有许多官员弄虚作假,假冒资历和门荫。太宗很生气,令这些人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要杀掉他们。这时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只应当判处流放。”可太宗大怒道:“你想以守法为由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面对暴怒的太宗,沉静地回答道:“杀他们的敕令出于你...
· 孙守法
人物生平查看详细关系图孙守法的关系图早年经历孙守法,字绳武,明将,陕西临潼人。孙守法骁勇能战,好用铁鞭。曾在曹文诏部下任游击。擒杀流贼点灯子、不沾泥等,黑水峪之战生擒高迎祥。明亡后与陕西闯军贺珍等合力抗清。反清复明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李自成、刘宗敏率部撤离西安,接着李过、高一功会同西北部分地区的大顺军也撤出陕西。清军两大主力分别在三月间由陕西转入河南:多铎部取道归德(今河南商丘市)南下进攻弘光朝廷;阿济格部则紧追由李自成亲自率领的大顺军主力。留在陕西的清军力量自然相当单薄。于是,一些抗清武装乘时而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贺珍、武大定、孙守法等部。贺珍、孙守法、武大定的反清是以复明为号召的。如孙守法以秦王的儿子为“秦王”,在顺治三年正月内印刷告示称弘光年号”;这年三月间原大顺军光山伯刘体纯率部由河南进入汉中,同贺、孙等部会合,四月内抄传票,又改隆武年号,孙守法自称总督五省总督。五月三十日...
· 唐太宗李世民篡改过国史吗?他为何要篡改国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君主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是唐代难得的治国之君。在其统治期间,唐太宗知人善任,察纳雅言;执法慎刑,重农恤民,使国家形成了历史上人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局面。他的雄才伟略、勤于政事甚为后人称道。但即使是这样一位旷世圣人,他的一生仍是有很多瑕疵的,“玄武门兵变”内情历来让人生疑,而他后来的修改国史也为后人议论不休。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修改国史呢?对此,史学家们有不同的说法。《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隋唐卷》是这么写官修正史的——设史馆修前朝史制度的确立是在唐初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贞观君臣为唐皇朝的“长治久安”,十分注意“以古为镜”,总结历史成败的经验教训,尤其注重隋亡的教训。鉴于武德年间萧等人尚未修成前朝著史,唐太宗深感改组旧史馆、建立一套新制度的必要。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书省特置秘书内省专门负责修撰前五代史。同年闰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将史馆移入禁中,设于门下内...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篡改历史抹黑父兄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至今还被视作太平盛世的典范,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个伟大的唐太宗,却首开了中国历史上篡改历史的恶例,抹黑父兄功绩的同时,不惜涂脂抹粉,过分渲染自己开国伟业之君的伟光正形象,影响相当恶劣,可以说流弊所及,贻患无穷。网络配图当然了,李世民这样做似乎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他得到皇位的手段不太光明正大。尽管每一个鼎盛王朝无不由白骨蘸着鲜血堆砌而成,但这些鲜血和白骨总是别人家的,而李世民却是通过发动“玄武门政变”,残杀自家兄弟,踏着他们的鲜血白骨,不光彩地登上帝王宝座。为了把这段历史自圆其说,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李世民就开了中国历史上篡改历史的恶劣先例。李世民首先抹黑的是自己的父亲。说起来,唐高祖李渊算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倒霉开国皇帝。其他的开国鼻祖往往都被自己的子孙描述得英明盖...
· 汉阳太守法邈
法邈,法正之子,雍州扶风d县[今陕西眉县],法正去世后受赠为关内侯,奉车都尉、汉阳太守。中文名法邈国籍汉(蜀汉、季汉)民族汉族出生地雍州扶风d县职业汉阳太守信仰无法邈个人资料籍贯:雍州扶风d县[今陕西眉县]官至:关内侯,奉车都尉、汉阳太守法邈家族资料]祖父:法衍字季谋父:法正(176―220)字孝直曾效力的势力:汉法邈史籍记载]法邈其人物在《三国志》蜀书中法正的个人传记里有提及。以下摘自《三国志・蜀书七・庞统法正传》,为志中法正的传记靠末一段。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