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司马懿到底靠什么本事 能与诸葛亮双雄并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0
转发:0
评论:0
司马懿到底靠什么本事能与诸葛亮双雄并立,有句老话“既生瑜何生亮”,指的是周瑜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对诸葛亮羡慕嫉妒恨的表

  有句老话“既生瑜何生亮”,指的是周瑜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对诸葛亮羡慕嫉妒恨的表达。实则上历史上周瑜并未说过这话,纯属虚构。然其实伴随诸葛亮一生的欢喜冤家并非周瑜,而是被曹操称为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甚至我们可以说“既生诸葛何生司马”。

  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不管在文学作品里,还是在民间传说都是充满智慧,甚至稳坐中国古今名人前三位,试问中国人谁不知道诸葛亮。当然历史上的诸葛也的确是用兵如神,谋略过人。但俗话说人无完人,诸葛亮被人神话了是不争的事实,毕竟诸葛亮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位古代智圣。

14a30007954f9d807f6c.jpg@100q.jpg

网络配图

  据《晋书·宣帝本纪》记载,诸葛亮一生的宿敌,司马懿曾经多次评价过诸葛亮:

  第一次,诸葛亮侵扰天水,魏将贾嗣、魏平被围于祁山。司马懿出兵抗蜀。诸葛亮听说魏大军将到,就亲自率领众将去割上圭的麦子。魏诸将都害怕,司马懿说:“诸葛亮考虑问题周密而做事不果决。

  第二次,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写信问军中情况,司马懿复信说:“诸葛亮有大志而不能见机行事,多谋略而少决断,好用兵而无权,虽率十万大军,已经坠入我谋划的圈套了,破败蜀军是肯定的了。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一种相互欣赏,但各为其主的关系,作为与诸葛亮纠缠一生的人,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应该是比较中肯的。

  通过上述司马懿两次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的谋略必然是高超的,但诸葛亮确实存在大多人所存在的问题“做事不果断”,也就是好谋寡断的问题。

  诸葛之谋,神出鬼没,诸葛之智,近乎天人。但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缺少决断。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15310004cb6598969563.jpg@100q.jpg

网络配图

  诸葛亮是好谋寡断,而三国早期著名的认为袁绍就叫好谋无断了。正因为不善于决断导致袁绍落寞收场。好谋是好事,谋士,谋臣,不管在古代的军事还是在现代的商业领域,都起着智囊的作用。但谋的妙,不如决断的妙。

  好谋无断形容爱用计谋,但缺少决断。形容人空有心计而没有胆略。很显然袁绍是满满的心眼,手下谋士众多,有能力的更多,但为什么会失败,关键之处在于其九分谋一分断。谋而无断,则为空谋,为付诸实施,实际上与黄粱美梦无异。

  说到谋,那么谋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决断,为了实施。否则再高明的谋也只是纸上谈兵,只是自说自话。一切谋都是为了决断服务,为行动服务的。

  人之所以要决断,是因为出现了疑惑。人们用决断的目的是为了趋利避害。这也是谋的目的,谋划之后的决断必然是为了能争取利益,消除灾祸。决断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人的天性,人性是自私的,在决断的时候往往舍不得成本,也就是说想找到万全之策,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万全之策,只存在成本大小的问题。而世界又是瞬息万变的,当你想明白了,或者原因决断了,实际形式以及变了。就如孙子在作战篇中说道,“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和“兵贵胜,不贵久”。

15350002082a78fda174.jpg@100q.jpg

网络配图

  人的天性是自私的,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谋划的时候总是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因此为了追寻完美而错失良机。而善诱之人能诱的实情才不会被迷惑。对于常人,看见了决断的好处,如果把好处去掉,就不会接受,这是因为不平衡的缘故。如果表面上是有利的,但实际上是有害的,就不能被接受,甚至会导致疏远,所以决断错了,会有人失利,有人遭受伤害,这就是决策的错误。

  所以,谋划是为了决断,而决断是为了平衡利益。决断是为了能获得利益,好的决断能带来好的结果,而错误的决断会出现不好的结果。从某种层面上讲,不决断也是一种决断,但不决断的决断必然会出现失败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战国七雄——双雄并立
?鸡鸣狗盗楚国人为自己的自私和愚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丹阳之战开始,十几年间不断遭受重大创伤,山河残破,从此被打入二流国家的行列,退出了三大国的竞争。秦、齐两国都从中受益,跃升而为天下最强的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都在试探对方的态度,我们两个到底是敌人呢?还是敌人呢?其他国家也在忐忑不安地观察着两国势力的消长,到底该倒向哪一边,这是个很伤脑筋的问题。这时候传来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齐国的相国孟尝君受秦王邀请,到秦国为相。天下人一脸懵:这是什么情况?就在大家都还没看懂的时候,孟尝君已经火速入秦,登上秦相之位,向天下宣布:“我要辅佐秦王了。”这背后是秦、齐两大国的激烈过招,两国掰手腕大赛正式开始。不过秦国显然更加霸道,他们并不想继续这种虚与委蛇的无聊把戏,孟尝君入秦没多久,秦昭襄王就翻脸不认人,直接把他关押起来,让赵武灵王派来的楼缓接任秦国相位。赵武灵王这些年一直在玩挑拨离间的...
· 三国谋士谁为首?唯有诸葛无人能与之并立
在百度上见有朋友提出三国中"诸葛亮。庞统。周瑜。陆逊。荀或。郭嘉。程昱。贾诩。郭攸的才能比较。请说出道理。谢谢!”鄙人不才,最近正在思考这问题,有些愚见,望诸君不吝赐教。回答如下:网络配图楼主问题是比较才能还是综合呢?先抛开才能,说说各自缺陷,诸葛固执,庞统短命,周瑜狭隘,旬或(yu)世故,许攸狂傲,其它诸位研究不多,请楼主见谅。若单纯论表现出来的才能,个人认为仍然当属诸葛为首。为什么呢?以下理由:1、庞统英年早世,才能不尽显,无从肯定如果他活着会如何。网络配图2、周瑜自孙策死后大权在握,却未能带领东吴扩大地盘,曹操赤壁兵败山倒,然瑜可谓坐失荆州及所辖数郡,且不自责和反思,最终早逝,使江东损其支柱。总体说来其在战术上属中上,战略上属中下水平。3、旬或基础良好,才能突显期正是曹操霸业急速上升的时期,施展空间大,且在其晚期作为比前期锐减,这可能因三国鼎势形成。4、许攸连续侍于两大最强集团,却未...
· 司马懿这本事诸葛亮都比不上只可惜死后才用上!
有人说英雄有两种,一种是打出来的,一种是忍出来的。打出来的自然生猛亮丽,荣耀在外,常不及忍出来的英雄收益广大。正如这一位,算是忍者中的翘楚,20多岁出道,老于忍耐,精于等待。三十岁时接受曹丞相征召,为丞相府文学掾。在曹操身边一干就是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个人就是司马懿!网络配图司马懿(字仲达),生于179年,小曹操24岁。这段年龄差非常要紧,与曹操、刘备等秉持封建道德观的旧人相比,司马懿堪称“末世新人”的突出代表。曹丕当政后,曾评论当朝三公,三公年龄与曹操相若,曹丕小司马懿八岁,可算同代人。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乱世中的豪杰,往往都心怀天下,渴望一统霸业。三国群雄们当然也不例外。众所周知,正是司马懿成了这个时代的终极大BOSS,他最为人津津乐道...
· 诸葛亮为什么能靠一幅画酒能让司马懿赞他“真天下奇才也”?
仅凭一幅图,就让司马懿赞“真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到底有多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诸葛亮称得上是位知名度最高、形象最好的传奇性人物。智、勇、忠、诚等美德集于一身,尤其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下,诸葛亮不但成了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奇谋巧计的策略家、口若悬河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神出鬼没的兵法家,而且还是位能够呼风唤雨、脚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表示:“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或许是受到早年自己耕种经验的影响,诸葛亮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创造发明的能力不错,损益连弩是改良的兵器,木牛流马则是新发明的运输工具。《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袭杀名将张郃的连弩,又称为“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的确是杀伤力颇强的武器。木...
· 司马懿的政治生命靠什么耗死所有对手呢?
纵观曹操手下“”的人才,文官的比例明显大于武将。从孔融、许攸到杨修,即便是为曹操屡献奇谋的荀彧,最后也同样“”。而武将鲜有被主公屠者,哪怕是战败降敌的于禁,也被曹操宽容。由此可见,在“唯才是举”的曹操心目中,显然更加偏重武将。例如许褚杀许攸,“大老粗”许褚以一个武将不可一世的优越感,杀掉了“聪明”的文官许攸,竟不需要负一点代价。网络配图在曹操眼里,为什么许攸比不得许褚。许攸是个想法太多,容易翘尾巴的酸儒;而许褚头脑简单,一门心思当好主公的看门狗,当然是后者比前者可爱。如果武将的头脑也不简单,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如果文臣装傻充愣,又会怎样呢?最生动的例子仍要提到司马懿。这位能文能武的人才,在号称“奸雄”的领导曹操面前,进行了最成功的半精半傻表演。前辈许攸与杨修之死,晚辈司马懿或有所而闻或看在眼里,一定会在心中激起强烈反应,虽然他表面上仍然不动声色,但“在曹公面前,不要太聪明”——大概才是司马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