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李自成率军进京大明都城为何会不攻自破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3
转发:0
评论:0
李自成率军进京大明都城为何会不攻自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试图凭借京城九门坚固的城防,并依靠三大营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流贼”决一死战。但令人惊讶的是,吴三桂所部迁延不进,三大营十余万人不战自溃,京城九门不战自降,绝望的崇祯帝只能自缢殉国。那么问题来了,曾经固若金汤的大明国都为何会不攻自破呢?  

1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一,政治上,明朝大部分官绅见风使舵。政治态度的转变往往缘于军事上的变化,1643年10月,陕西总督孙传庭率领的明军主力被李自成消灭,明朝官绅眼见明朝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643年之前,很少看到明朝官员投降农民军的,但在1643年后,明朝官员望风而降,特别是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当李自成进入京城后,明朝在京文武官员多达两三千人,但仅有二十一人跟随崇祯帝殉国,史书称“衣冠介胄,叛降如云”。远在南京的史可法在奏疏中愤愤地写道:“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成者王侯,败者寇!”这些归降的文武官员出于的自身利益,认为改朝换代已是无可避免。

 

  其二,民心上,明朝廷失去百姓的拥护。明朝末年,为了抵御辽东的后金、平定国内的农民起义,明朝廷加派“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经常颗粒无收,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明末农民起义就是因陕西严重的饥荒引发的。  

2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自成的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了广大下层民众的拥护,当时广为流传的民谣中说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另外当时京城百姓听说李自成进军北京,也是“幸灾乐祸,俱言李公子至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焉”,跟盼着过年一样。

  其三,军事上,明军主力被歼,三大营战斗力孱弱。明朝在军事上的孱弱,是造成京城不攻自破的直接原因。明朝后期,主要依靠两只军队,一支是镇守辽东的边军,另一只是镇守陕西的军队,这两只军队由于长期镇守边疆,因此战斗力最为强悍。1643年,孙传庭的陕西边军被李自成在郏县全歼,而吴三桂的辽东军镇守山海关,一时无法脱身。

 

  崇祯能依靠的只剩下三大营了。有一种观点认为三大营之所以没有战斗力是瘟疫造成的,实际上这并不完全正确。三大营曾经是明朝最为精锐的部队,土木堡之变后,三大营的战斗力一直非常孱弱,正德皇帝曾想用边军镇守北京,但最终随着他的死没能成形。所以三大营只是花架子,全无战斗力可言,加上长期领不到军饷,最终不战自溃。  

3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四,财政上,明朝廷财政危机,国家陷入瘫痪。明朝末年,朝廷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关外的清朝,各地农民起义,严重水害灾害,以及全国各地的藩王们,都成为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原因,以至于崇祯帝最烦别人和他谈钱的问题。据记载至1644年初,明朝军饷欠款已经达数百万两白银,而从南方来的税银才仅有几万两。那么明朝的钱哪去了?当然都入了各级官员的腰包之中。崇祯帝曾组织大小官员捐银练兵,但一无所获,后来李自成进京“拷饷”,才发现官员们各个富得流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自成率军进京大明都城为何会不攻自破?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试图凭借京城九门坚固的城防,并依靠三大营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流贼”决一死战。但令人惊讶的是,吴三桂所部迁延不进,三大营十余万人不战自溃,京城九门不战自降,绝望的崇祯帝只能自缢殉国。那么问题来了,曾经固若金汤的大明国都为何会不攻自破呢?网络配图其一,政治上,明朝大部分官绅见风使舵。政治态度的转变往往缘于军事上的变化,1643年10月,陕西总督孙传庭率领的明军主力被李自成消灭,明朝官绅眼见明朝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643年之前,很少看到明朝官员投降农民军的,但在1643年后,明朝官员望风而降,特别是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当李自成进入京城后,明朝在京文武官员多达两三千人,但仅有二十一人跟随崇祯帝殉国,史书称“衣冠介胄,叛降如云”。远在南京的史可法在奏疏中愤愤地写道:“在北诸...
· 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京大明都城为何会不攻自破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试图凭借京城九门坚固的城防,并依靠三大营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流贼”决一死战。但令人惊讶的是,吴三桂所部迁延不进,三大营十余万人不战自溃,京城九门不战自降,绝望的崇祯帝只能自缢殉国。那么问题来了,曾经固若金汤的大明国都为何会不攻自破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其一,政治上,明朝大部分官绅见风使舵。政治态度的转变往往缘于军事上的变化,1643年10月,陕西总督孙传庭率领的明军主力被李自成消灭,明朝官绅眼见明朝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643年之前,很少看到明朝官员投降农民军的,但在1643年后,明朝官员望风而降,特别是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当李自成进入京城后,明朝在京文武官员多达两三千人,但仅有二十一人跟随崇祯帝殉国,史书称“衣冠介胄,叛降如云”。远在南京的史可法在奏疏中愤愤地写道:“...
· 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京大明都城为何会不攻自破?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试图凭借京城九门坚固的城防,并依靠三大营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流贼”决一死战。但令人惊讶的是,吴三桂所部迁延不进,三大营十余万人不战自溃,京城九门不战自降,绝望的崇祯帝只能自缢殉国。那么问题来了,曾经固若金汤的大明国都为何会不攻自破呢?其一,政治上,明朝大部分官绅见风使舵。政治态度的转变往往缘于军事上的变化,1643年10月,陕西总督孙传庭率领的明军主力被李自成消灭,明朝官绅眼见明朝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643年之前,很少看到明朝官员投降农民军的,但在1643年后,明朝官员望风而降,特别是李自成进军北京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当李自成进入京城后,明朝在京文武官员多达两三千人,但仅有二十一人跟随崇祯帝殉国,史书称“衣冠介胄,叛降如云”。远在南京的史可法在奏疏中愤愤地写道:“在北诸臣死节者...
· 揭秘:灭了大明的李自成为何会失败
清军人关,定鼎北京。要完成统一中国,首要战略还是消灭李自成的大顺国,为此全力以赴;李自成军却屡战屡败,一蹶不振,直至崩溃。放弃北京,逃进西安李自成在山海关惨败。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六日逃回北京。早在出征前,李自成和主要将领们就有返回西安的打算,此次战败更使他们下定了决心。李自成资料图同月二十八日,李自成命刘宗敏、李岩等部在北京城郊阻击追军,又遭惨败。二十九日,他草草登基做皇帝,随后准备撤出北京,临行时还在城里放了一把大火,更是失去民心。翌日清晨,也就是闯王进京的第四十一天,大顺军离开北京城,正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北京当了一天皇帝,就走了。多尔衮命吴三桂和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部尾追,李自成军人数远远超出追军,但却一败于庆都,二败于定州,三败于真定,正是连战连败,但也暂时摆脱追击,经获鹿、井陉,进山西南往西安去了。放弃西安,再走武昌五个月后,清军经休整后兵分两路:一路是吴三桂...
· 李自成本不想进京为何却因一只蝴蝶改变计划
据部分史书记载,代州是进京的捷径之一,李自成率大军用了很短的时间便攻下周遇吉驻守的代州。但李自成并没有直接取捷径杀向北京,而是往西杀向周遇吉逃亡的宁武关,因为他从心底并不想进京,只想与周遇吉分个高下。大军受创严重,李自成决定班师。在此关键时刻,一只蝴蝶落在他的肩上,因此改变了班师的计划。1644年正月初一,北京城大风霾,飞沙走石,不见天日。占得卦曰:风从乾起,主暴兵至,城破。如此不祥之兆,开启了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份。网络配图二月二十二日,大顺军攻占了山西北部一处不起眼的关隘——宁武关。宁武既不是雄关要隘,又不是什么通往北京的必经之处,宁武之战本不应是多么起眼的战斗,却因为是李自成进京过程中为数不多的硬仗而闻名遐迩。在明清鼎革之际诸多史料中,宁武之战大有文章。农民军从陕西过来几乎一路迎降,直到宁武关才发生了像样点的抵抗,山西副总兵周遇吉率领手下先是在代州迎战,不敌,跑到了宁武关。李自成又追了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