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一世英明的唐宣宗晚年犯的两个致命错误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5
转发:0
评论:0
揭秘一世英明的唐宣宗晚年犯的两个致命错误,唐宣宗这位被史家誉为“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

  唐宣宗这位被史家誉为“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的“小太宗”,却在晚期的宫庭生活与册立储君的问题上留下了人生最大的遗憾。在宫庭生活方面,为了长生与纵欲,不惜大量服食丹药而送命;在册立储君的问题上,因为立储太过纠结,以至延宕时日,临终储君尚未正式确定。加上弥留之际,所托非人,因此造成兄弟觊觎帝位,给了宦官得以私自拥立新君,重新执掌权柄的机会。就这样,唐宣宗自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小贞观”之治,很快便土崩瓦解了。也正是唐宣宗这一人生最大的遗憾,让大唐王朝的最后时刻,真的很快就到来了。

唐宣宗

网络配图

  唐宣宗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在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登上皇位后,便封长子李温为郓王、二子李渼为雍王(大中六年薨,追册为靖怀太子)、三子李泾为雅王、四子李滋为夔王、五子李沂为庆王。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月,户部魏侍郎进言:“如今天下无事,惟有未立储君,是臣下最为忧心的大事。”说着说着便泪流满面起来,群臣也都很看重立储这件事,可英明的唐宣宗却未置可否。

  原来,因为唐宣宗不愿意立皇后,所以太子也就一直未进行册立。又因为他素来不喜欢长子李温(其他儿子都住在宫中,只有李温住在宫外的十六王宅),因此他也没有立李温为太子的打算。他喜欢的是四子夔王李滋(雍王死后,成为三子),因为李滋的性格和他类似,故而想立李滋为储君。但又担心废长立小,乱了次序,会遭到群臣的反对,也会造成兄弟反目。这让他十分纠结,因而东宫久未建立。

  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唐宣宗让宰相裴休畅所欲言谈谈当前的时政大事。裴休提出,早立太子,便是天大的事。宣宗说:“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资治通鉴》语)吓得裴休再也不敢对立储君的事发言了。立储之事就这样一直延宕了下来。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唐宣宗因服丹药中毒,疽发于背,而且已经非常危重了。一个多月来,宰相与朝臣都无法见到皇帝。弥留之际,唐宣宗密嘱内枢密使(宦官)王归长、马公儒及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一定要立夔王李滋为太子。这三人与右军中尉(宦官领禁军)王茂玄都是宣宗皇帝平日所器重的,唯有左军中尉王宗实不和他们一条心。三人担心王宗实会从中作梗,便定计先调他去当淮南监军。于是,王归长派人向王宗实宣读伪造调左军中尉为淮南监军的圣旨。当时,王宗实已经受敕,即将出城。左军副使对王宗实说:“圣上病重,已经逾月,中尉平日只能隔门请示起居。今将中尉调至淮南监军,实在真伪难辨,何不见圣上一面,以辨真伪,再走不迟。”王宗实顿时大悟,重新入宫,此时诸宫门已增派卫士,王宗实带着副使从侧殿直入寝殿。哪知寝殿里面传来哭声,原来皇帝已经殡天,正位东首,众嫔妃环绕哭泣。王归长、马公儒及王居方三人正在寝殿安排后事,准备拥立夔王李滋继承皇位。

唐宣宗

网络配图

  王宗实大声喝斥道:“圣驾已崩,为何不先诏告天下?却这般鬼鬼祟祟,在背地里搞阴谋诡计,你们到底想做什么?”说到这里,便从袖中取出调动敕旨,掷给王归长等三人,喝道:“皇上大渐弥留之际,哪里来的这道圣旨?显然是你们在搞鬼。你们自己考虑清楚,假传圣旨,该当何罪?”王归长等只有管理内侍的权力,却无法调动禁军,能调禁军且与他们同心的右军中尉王茂玄又不在现场。因此,当王归长等忽然看见王宗实闯进寝殿时,已经惧怕了三分,又被他一顿喝斥,揭露矫诏隐情,越发觉得心虚畏罪,当时便吓得面无人色。三人齐齐跪在地上,捧着王宗实的脚,请求饶命。王宗实假意道:“立嫡以长,古今使然。汝等既已知罪,速即起身,往迎新皇,以便稍图自赎。”三人连滚带爬地站起来,往迎新君去了。其实,迎接新君的差使哪里还有他们的份!

  这里有一个无法解开的谜,既然手握右军禁军的王茂玄与王归长等三人同心,为何他未参与此事并留在现场呢?分析起来,可能原因有三,一是唐宣宗病情绝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二是准备调王宗实去当淮南监军,若王茂玄留在寝殿,怕引起王宗实的怀疑;三是王归长三人不想让更多人分享拥立之功。哪知人算不如天算,越是担心的事情,往往越容易发生,唐宣宗的纠结终于被王宗实打破了。

  王宗实派宣徽北院使齐元简去迎接居住在十六王宅的李温,不到一时,李温已到,至御榻前大哭一场。王宗实随即召人拟诏,立郓王李温为皇太子,权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为李漼。次日,唐宣宗大殓,灵柩停在寝殿中,皇太子李漼柩前即位,是为唐懿宗。李漼皇帝随即召见百官,封令狐绹为代理宰相。才过不久,又下一道圣旨,捉拿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归案,当日处斩,罪名为伪造圣旨(而夔王李滋死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八月,原因不明)。

  唐懿宗即位后,追尊生母晁昭容为元昭皇太后。封王宗实为骠骑上将军。原被唐宣宗压制的宦官气焰,因拥立之功,重又嚣张起来。

唐宣宗

网络配图

  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即唐懿宗即位的第二年十一月,改元为咸通。使用这一年号,据说是因为他父皇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岳晏咸通”的句子。但君临天下后的唐懿宗,言行举止却几乎找不到他父皇的影子。他在位期间,骄奢淫逸,宠信宦官,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无怪乎《新唐书》说他是:“以昏庸相继”。正是由于他的昏庸无能,使大唐王朝的政局更加风雨飘摇,并把他父皇重新点燃的一点希望之光给彻底熄灭了。

  有历史学者在评论唐宣宗立储纠结的后果时,是这样说的:“以立储之大经,不先决定,及驾崩以后,竟为宦竖握权,视神器为垄断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无感乎唐室之天下,与阉人共为存亡也。”

  且不论郓王与夔王,谁劣谁优,如果立谁又会怎样,因为历史没有如果。综上所述,正是唐宣宗在立储问题上的反复纠结与再三犹豫,才给宦官重新掌权提供了机会,也才使他身后会留下无数的隐患与无穷的遗憾。这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历史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谏如流的唐宣宗晚年的两个错误决策是什么
唐宣宗这位被史家誉为“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的“小太宗”,却在晚期的宫庭生活与册立储君的问题上留下了人生最大的遗憾。在宫庭生活方面,为了长生与纵欲,不惜大量服食丹药而送命;在册立储君的问题上,因为立储太过纠结,以至延宕时日,临终储君尚未正式确定。加上弥留之际,所托非人,因此造成兄弟觊觎帝位,给了宦官得以私自拥立新君,重新执掌权柄的机会。就这样,唐宣宗自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小贞观”之治,很快便土崩瓦解了。也正是唐宣宗这一人生最大的遗憾,让大唐王朝的最后时刻,真的很快就到来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唐宣宗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在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登上皇位后,便封长子李温为郓王、二子李?为雍王(大中六年薨,追册为靖怀太子)、三子李泾为雅王、四子李滋为夔王、五子李沂为庆王。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月,户部魏侍郎进言:“如今天下无事,惟有未立储君,是臣下最为忧心...
· 曹操雄一世英明,却犯下了三个错误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曹操时三国中魏国的开创者,在大部分人心中,他冷血无情、反复无常,是典型的奸诈小人,在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他都被刻画成大反派,曾经读《三国演义》时,也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将刘备一方看作是正义之士,然而客观的评价,曹操是三国领导人中最有雄才大略的一位。当年他刺杀董卓失败,只身逃亡,随后他在陈留起兵,四处征战,最后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袁绍,统一北方,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诸侯。虽然曹操一生戎马,算策无遗,但是他曾经犯下三个错误,使得他统一无望,也为曹魏的衰亡埋下伏笔,实在令人扼腕叹息。第一个错误,就是煮酒论英雄中,他放走了刘备,从曹操和刘备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知,刘备当时虽然实力不足,但是曹操对他是十分忌惮的,所以才会说出:“天下英雄唯汝与操耳!”这就是试探刘备有没有和他争雄的心思,当时刘备装作害怕打雷,糊弄了过去。但...
· 孙权犯下两个致命错误,最终没能统一三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三国演义》里,魏蜀吴三国争霸,按理说,孙权统治的吴国能与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并列,实力应该也挺强大的。但不知为何,总觉得孙权的吴国实力比较弱小。攻打合肥,被曹操麾下的张辽等将领给打败,就连孙权本人也差点被张辽给活捉。与曹操联盟,偷袭关羽镇守的荆州后,按理说,综合实力比蜀国强悍吧。但不知为何,刘备兴兵伐吴时,却被打的节节败退。要不是刘备自己大意,被陆逊抓住机会,火烧连营七百里。或许吴国就会被刘备率领的蜀国将士给灭亡了。曹操曾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在曹操眼里,孙权这个后辈是很优秀的。那么,孙权到底是英明之主还是庸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1.孙权杰出的治国能力。孙权是继承了父亲孙坚与兄长孙策的基业。可以说,不用像刘备那样靠漂泊不定,拥有自己的地盘。客观的说,孙权的治国能力是非常想优秀的。孙策在世时,与江东几大家族的关系非常不好...
· 诸葛亮为何在六出祁山中犯下的两个致命错误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作为中国智慧人物的化身,诸葛亮的诸多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三国戏”也为广大观众尽所熟知。《葫芦峪》中诸葛亮的“为江山我也曾南征北战,为江山我也曾六出祁山。为江山我也曾西城弄险,为江山把亮的心血劳干”,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常令人感叹不已,潸然落泪。客观地说,虽然《葫芦峪》尽力展示诸葛亮的智计韬略,无论其中显示的智慧多么令人惊叹,使用的战术技巧多么令人叫绝,但作为战争的一方,诸葛亮实际上仍然是最后的失败者,究其原因,有天意的因素,也有人谋的原因。如果能从失败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反思。纵观整个《葫芦峪》的情节,诸葛亮犯下了两个严重的错误。网络配图其一,对于司马懿的智谋估计不足。“有山人行人马神鬼难猜,把六丁和六甲任亮安排。”诸葛亮对于自己的智计相当自负,也许他有自己自负的理由,神枪火箭、木牛流马,似乎威风八面,但严格说起来,六出祁山以...
· 唐宣宗晚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最终将唐朝推入万劫不复之地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十三年,他勤于政事,积极改革,对内整顿吏治,削弱藩镇,对外积极用兵,收复不少失地。唐宣宗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相对繁荣的局面,人称“大中之治”,而唐宣宗本人也被称为“小太宗”。但是唐宣宗晚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最终将唐朝推入万劫不复之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称颂,时称为“小太宗”。由于李忱在位时之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宣宗凭借个人的才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所能发挥的个人价值作用到极致。致使国家在短时间内达到了难得的平稳正常发展,民众受其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