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细解诸葛亮之谜:真的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9
转发:0
评论:0
细解诸葛亮之谜:真的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诸葛亮祖上姓葛肯定无疑,由单姓变成复姓的原因,《三国志·诸葛瑾传》记录了两种

  诸葛亮祖上姓葛肯定无疑,由单姓变成复姓的原因,《三国志·诸葛瑾传》记录了两种不同的解释:

  其一,诸葛亮祖父诸葛丰曾任过司隶校尉(东汉时,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三个州,因国都建在洛阳和长安,故将关中、晋南、洛阳、豫西一带称之为司川或司隶,寓从这里发号施令,统辖全国之意。司隶校尉主管国都治安和监督百官,治所在今洛阳东北),致仕后迁居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依当时的社会风气,名人须照顾到全族人衣食住行。搬迁时,族中人大都相随。该村原有很多葛姓人家,大概是投靠了同宗。诸葛丰是社会名人,找他的外地人自然就多,打问中,社会下层难免有人不知道,知道的就说:“嗨,村那头那几家姓葛的嘛!”“那几家”是今天的口语,当时的口语是:村那头诸葛家嘛!诸家是不确定数词,相当于今天说“诸位女士,诸位先生”。在姓氏的演变过程中,说的人多了,诸葛就成了这几家新搬迁户特有的姓氏(《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

诸葛亮

网络配图

  其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葛婴是其重要将领,多有战功,不幸蒙冤被杀。西汉王朝建立在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当然不会像历代统治者那样,诬蔑陈胜、吴广为贼。相反,对其功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承担了相应的善后事宜。汉文帝时,有人提出了葛婴的冤案,遂给以平反昭雪,追录其历史功绩,封其孙为诸县(今山东诸城)侯(侯爵中的第二等,依次为都侯、县侯、乡侯、亭侯和没有采邑之地的关内侯),因为封地在诸县,这家遂成为县内首屈一指的望族,县名与葛姓就连为一体成为诸葛姓氏。这种习惯在后世姓氏已稳定时有所演变,如袁世凯称袁项城,李鸿章称李合肥……籍贯不再作为姓,而是成为名字的借代,借此以示对其尊敬。

  不管是什么原因,诸葛一姓在东汉末年终于形成。由于是特殊家族的葛姓转换,更由于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诸葛亮堂兄弟诸葛诞分别被东吴和曹魏夷灭三族,此两支仅留诸葛乔、诸葛靓两人幸免杀戮,所以虽延续了1800多年,中国姓诸葛的人群仍是少之又少。

  躬耕之地在何处

  由于诸葛亮是历史名人,其隐居躬耕之地陆续建立起两个,一个是襄阳(今湖北襄樊)附近的隆中,一个是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的卧龙岗。两地文物都有依据,襄阳隆中有《隆中对》作证,既称《隆中对》,当然是在隆中躬耕。南阳更有自己的依据,而且是两个。其一是,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候,曾经说道:“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伏龙即卧龙,特指诸葛亮,凤雏则是指庞统。既然称卧龙,当然是在卧龙岗,岗因人得名。其二是,诸葛亮在《出师表》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听听,诸葛亮亲手所写,白纸黑字留传于世,焉能有错?理所当然,躬耕之地在南阳卧龙岗无疑。

  两地都言之凿凿,皆不容有它,但诸葛亮没有分身法,不可能同时躬耕在相距三四百里的两个地方。显然,两个茅庐必定有正误区别。

  到了清代,襄阳进士顾嘉衡被任命为南阳知府,襄阳、南阳人都要他对此明确表态。这是个两为其难的棘手事情,家乡要回,地方官要当,一语不慎,不是得罪了这边,就是得罪了那边,而得罪哪边都吃不消。左右为难中,圆滑世故的顾嘉衡写了一副对联:

诸葛亮

网络配图

  心在朝廷,原无论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副对联,如今就刻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模棱两可、两不得罪的答案使知府大人全身而退,但疑案依然。

  中国人大都熟悉《三国演义》,难免有人想从这部小说中得到正确答案。遗憾的是,罗贯中先生又将两地混淆起来,在第三十六回中,有三次提到前矛后盾的诸葛亮隐居之处。一处说:“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一处说刘备“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另一处又说徐庶怕诸葛亮不肯出山,“遂乘马直至卧龙岗下,入见孔明”,为刘备说情。

  其实,这个问题历史上早已廓清,只是后人少有熟悉史书《三国志》者,故而争论着不该争论的问题。准确地说,隆中在今天襄樊西边13公里的岘山东麓。诸葛亮所谓的“躬耕于南阳”,原说的是大地理概念,相当于你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西安一样,没必要再说长安区某某乡。当时荆州(治所在襄阳)下辖七郡,南阳郡是其一郡;南阳郡下辖37县,西南方邓县是其一县,隆中在邓县地界。所以说,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并没有说错,不在南阳卧龙岗而在襄阳隆中的结论也没有错判。东晋习凿齿进行了考证,他在《汉晋春秋》一书中明确指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

  再推论一下,诸葛亮有无可能躬耕于南阳卧龙岗?

  当时,占领南阳的张绣已投降曹操,换言之,这里是曹军防区;而襄阳是刘表地盘,两地相距三四百里。刘表收容刘备后,因惮其“枭雄”特征,不敢放在自己身边,就派他到襄阳与南阳之间的新野驻屯,目的很明确,利用他遏阻曹军。刘备曾投降曹操复又反叛,并夺取其大后方徐州,曹操对他恨之入骨。故此,曹操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正为激烈时,仍抽调部队击败刘备夺回徐州。刘备狼奔豕突中投降袁绍,又借口为之联络刘表共击曹操而到了荆州。套一句现代话,刘备是曹操通缉的在逃要犯,他敢只身去南阳三顾茅庐吗?这如同投羊于虎,有去无回。如果带兵去,则难免会发生战争,以刘备微弱的兵力,断不敢冒这个险。更何况,两地之间并没有发生遭遇战之类的记载。再说,如果诸葛亮远在南阳卧龙岗躬耕,在信息闭塞的东汉末年,两地相距三四百里,襄阳名士司马徽断无法知道诸葛亮;即使知道也只能对刘备说“彼间自有伏龙”,而不能说“此间自有伏龙”。

  显然,卧龙岗躬耕一说不能成立。但南阳卧龙冈已存在了几百年,并有丰厚的文化沉淀,当然就有其继续存在的理由,后人没必要扬彼抑此。

  诸葛亮怎样到襄阳的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早孤,其叔父诸葛玄赴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一职时,带了他与弟弟诸葛均一同南下。后来汉王朝派朱皓接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在离职之后,带着两个侄儿前往荆州投靠老朋友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与其弟均“躬耕陇亩”。

  《献帝春秋》中说法与此截然不同。该书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死于任所,刘表上奏朝廷推荐诸葛玄继任。由于豫章郡属扬州辖区,是袁术的地盘,大概是得到袁术的首肯,批文未下来就造成既成事实。但汉王朝不予承认,而改任朱皓。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处借兵打进豫章,诸葛玄兵败后退入西城,西城民众群起造反将他杀了,并把首级送给刘繇。

诸葛亮

网络配图

  仔细分析,后一说更接近事实。如果诸葛玄去荆州投靠老朋友刘表,自会受重用,而陈寿只字未提其任职。诸葛亮要进入荆襄的上流社会,曾经使尽了浑身解数,以至于不惜迎娶黄承彦膝下面黑发黄的丑女子作为妻室,通过岳父的引荐,才在上流社会有了名声,并结交了徐庶、庞统、石韬、孟公威、崔州平等社会名流。然而因甚不匹配的政治婚姻,使诸葛亮在荆襄一带留下了诸多话柄,人们编出歌谣加以奚落:“莫学孔明择妇,正应阿承丑女。”如果诸葛玄去了荆州,那么诸葛亮进入荆襄上流社会岂不是易如反掌,焉用迂回?

  叔父被杀于豫章西城一事,对诸葛亮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不愿意提及;陈寿的史料,来源于诸葛亮口述,他语焉不详,陈寿只能照录而已。《献帝春秋》的记载来之于史官,史官资料来之于刘繇、朱皓等人的奏章,所以能叙述出具体细节。由是观之,后一说更接近历史事实。

  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世公认的三顾茅庐,盖源于此。

  但是历史上还有另外一说,即刘备屯兵樊城时(司令部扎在这里,军队屯驻于新野),曹操刚统一北方,诸葛亮知道,荆州是下一个目标,而刘表性格犹豫,不懂军事,故而特去找刘备。刘备同诸葛亮素无交往,且见他年轻,故以普通读书人看待,并不经意。在其他人走后,诸葛亮独自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闻不问,只在那里编牦牛尾巴。诸葛亮问:“您是要实现远大志向,还是仅满足于编织牛尾?”刘备这才知道面前的青年人很不简单,扔下牛尾巴答道:“这是啥话,我是借此排泄心中的忧愁而已!”接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诸葛亮托出了近似《隆中对》的制胜方略。这段内容载之于《魏略》,《九州春秋》也有大致相同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细解诸葛亮之谜: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
诸葛亮姓氏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指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怎么姓葛?他的复姓作何解释?诸葛亮祖上姓葛肯定无疑,由单姓变成复姓的原因,《三国志·诸葛瑾传》记录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诸葛亮祖父诸葛丰曾任过司隶校尉(东汉时,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三个州,因国都建在洛阳和长安,故将关中、晋南、洛阳、豫西一带称之为司川或司隶,寓从这里发号施令,统辖全国之意。司隶校尉主管国都治安和监督百官,治所在今洛阳东北),致仕后迁居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依当时的社会风气,名人须照顾到全族人衣食住行。搬迁时,族中人大都相随。该村原有很多葛姓人家,大概是投靠了同宗。诸葛丰是社会名人,找他的外地人自然就多,打问中,社会下层难免有人不知道,知道的就说:“嗨,村...
· 细解诸葛亮之谜:诸葛亮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的
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指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怎么姓葛?他的复姓作何解释?诸葛亮祖上姓葛肯定无疑,由单姓变成复姓的原因,《三国志·诸葛瑾传》记录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诸葛亮祖父诸葛丰曾任过司隶校尉(东汉时,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三个州,因国都建在洛阳和长安,故将关中、晋南、洛阳、豫西一带称之为司川或司隶,寓从这里发号施令,统辖全国之意。司隶校尉主管国都治安和监督百官,治所在今洛阳东北),致仕后迁居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依当时的社会风气,名人须照顾到全族人衣食住行。搬迁时,族中人大都相随。该村原有很多葛姓人家,大概是投靠了同宗。诸葛丰是社会名人,找他的外地人自然就多,打问中,社会下层难免有人不知道,知道的就说:“嗨,村那头那几家...
· 细解诸葛亮隐居及出仕之谜: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
诸葛亮姓氏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指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怎么姓葛?他的复姓作何解释?诸葛亮祖上姓葛肯定无疑,由单姓变成复姓的原因,《三国志·诸葛瑾传》记录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诸葛亮祖父诸葛丰曾任过司隶校尉(东汉时,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三个州,因国都建在洛阳和长安,故将关中、晋南、洛阳、豫西一带称之为司川或司隶,寓从这里发号施令,统辖全国之意。司隶校尉主管国都治安和监督百官,治所在今洛阳东北),致仕后迁居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依当时的社会风气,名人须照顾到全族人衣食住行。搬迁时,族中人大都相随。该村原有很多葛姓人家,大概是投靠了同宗。诸葛丰是社会名人,找他的外地人自然就多,打问中,社会下层难免有人不知道,知道的就说:“嗨,村...
· 三国诸葛亮是自己投奔还是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世公认的三顾茅庐,盖源于此。但是历史上还有另外一说,即刘备屯兵樊城时(司令部扎在这里,军队屯驻于新野),曹操刚统一北方,诸葛亮知道,荆州是下一个目标,而刘表性格犹豫,不懂军事,故而特去找刘备。刘备同诸葛亮素无交往,且见他年轻,故以普通读书人看待,并不经意。诸葛亮(网络配图)在其他人走后,诸葛亮独自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闻不问,只在那里编牦牛尾巴。诸葛亮问:“您是要实现远大志向,还是仅满足于编织牛尾?”刘备这才知道面前的青年人很不简单,扔下牛尾巴答道:“这是啥话,我是借此排泄心中的忧愁而已!”接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诸葛亮托出了近似《隆中对》的制胜方略。这段内容载之于《魏略》,《九州春秋》也有大致相同的内容。在这里,三顾茅庐与自己投奔两说又对立起来,到底哪一说才是事实?现在看来,难分...
· 细解诸葛亮之谜:祖上原来姓葛
诸葛亮姓氏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指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怎么姓葛?他的复姓作何解释?网络配图诸葛亮祖上姓葛肯定无疑,由单姓变成复姓的原因,《三国志·诸葛瑾传》记录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诸葛亮祖父诸葛丰曾任过司隶校尉(东汉时,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三个州,因国都建在洛阳和长安,故将关中、晋南、洛阳、豫西一带称之为司川或司隶,寓从这里发号施令,统辖全国之意。司隶校尉主管国都治安和监督百官,治所在今洛阳东北),致仕后迁居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依当时的社会风气,名人须照顾到全族人衣食住行。搬迁时,族中人大都相随。该村原有很多葛姓人家,大概是投靠了同宗。诸葛丰是社会名人,找他的外地人自然就多,打问中,社会下层难免有人不知道,知道的就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