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败诸葛亮,却被司马懿设计害死,司马懿是害怕他还是?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曹魏大将张郃是因为追击诸葛亮而死于非命的。具体死亡原因则是诸葛亮退军,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不同意,认为“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然而司马懿执意不听,张郃无奈,只好硬起头皮去追。结果一头撞进了诸葛亮布好的埋伏,蜀军“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从史料记载可知,作为魏军统帅的司马懿对张郃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张郃之死不仅仅是军事决策上的失误,仔细推敲,其中或者另有隐情,甚至可以说这是司马懿的一个阴谋。
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可能不明白“归师勿遏、穷寇勿追”的道理,那么坚持派张郃追击是何居心就值得后人深思了。
张郃在《三国演义》中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在历史上却是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与同时代的任何将领相比都毫不逊色。只因罗贯中尊刘抑曹的政治倾向太过明显,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伟光正,刻意贬低弱化了曹魏阵营中的文武群体,张郃这样的,自然被无视了。
其实,历史上的张郃表现可圈可点,在袁绍手下时,就立有大功,官渡之战中,他是惟一一个向袁绍建言献策的将领,可惜的是,袁绍非但不听,最终听信谗言逼反了张郃。当张郃率众来投曹操时,曹操大喜过望,将张郃此举比为“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马上拜张郃为偏将军,官封都亭侯。自追随曹操后,张郃人生渐入佳境,破马超、征张鲁,屡立大功,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
亭街之战,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最重要的一战,也是败得最惨不忍睹的一次。是役,诸葛亮的对手并非司马懿,而是张郃。张郃一出手,轻松击败了诸葛亮亲自选拔的先锋大将马谡,然而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张郃的这个战功被罗贯中轻飘飘一笔带过。败给司马懿,罗贯中还要拼命为诸葛亮讳饰,败给张郃,岂不得令诸葛亮颜面扫地?这个人,诸葛亮丢不起,没办法,罗贯中又杜撰了一出空城计,令诸葛亮扳回一局,反败为胜。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试想,诸葛亮连张郃这一关也过不了,岂能北伐成功,问鼎中原?正是因为张郃的表现太过抢眼,不但是诸葛亮的眼中钉,也成了司马懿的肉中刺。
司马懿与诸葛亮周旋的时候,曹魏政权中曹操后裔人才衰竭,在张郃战木门的前三个月,曹真死;三年前曹休去世,曹氏中可用之材凋零殆尽。当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老将,但此时这些人也都大多随曹操而去,剩下的文臣于军中无太大影响力,因而无法形成决定性政治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司马懿家族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曹魏政权的中坚力量。
而张郃,恰恰是曹魏政权中硕果仅存的大将,尤其是他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张郃常年带兵,从破马超、征张鲁开始就长期战斗在对蜀第一线,在关中、陇西地区的魏军之中拥有较高的威望。张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在曹魏政权上层中又享有盛誉。加上“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自然而然成了曹魏政权牵制司马懿的重要力量。
倘若张郃不死,司马懿就不能为所欲为。张郃的存在令司马懿如芒在背,他成了司马懿在朝中培植势力与在军中擅权的一大障碍。司马懿想在政治上走得更远,必须要想办法除掉张郃,而计之上者,无非是借刀杀人了。
在正史中,不见任何关于张郃死于司马懿之手的相关记载,但仔细一琢磨,也就释然了。三国的历史,修于晋代,著史者岂能不为司马氏做曲笔讳饰?
明明是司马懿避战,为何要在诸葛亮退兵的进修却迫不及待的派张郃去追击?想想就会明白,张郃的存在,令司马懿无法养敌自重,光明正大地借诸葛亮之手诛除,谁也不会说什么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