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6
转发:0
评论:0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刚刚知天命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消息传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刚刚知天命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消息传出,文武百官一时震惊不已。

  行伍出身的赵匡胤一向体魄强健,这过去的九个月中,他多次频繁出游,最远的甚至到达了洛阳。而且,此前也没有他生病求诊的记载。如此突然的驾崩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另一件事更加重了人们的疑心。

  当赵匡胤驾崩之际,其子赵德昭已经年满二十六岁,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十八岁了。自西周以来,父死子继早已是皇位继承的默认规则,然而在不存在”主少国疑”的潜在风险下,赵匡胤却主动放弃这一儒家所拥戴的礼法原则,转而采用兄终弟及——以弟弟赵光义为下一任的皇位继承人,于情于理,这都不由得更让人倍感蹊跷。

  于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宋太祖之死与太宗的即位便有了不同与官方记载的说法,最终形成了著名的“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大千古之谜。而相比于烛影斧声,金匮之盟有更多让人费解之处。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一、

  对于金匮之盟,官方的记载如下。

  公元961年,也就是大宋建国的第二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重,临终前,她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皇位继承问题。一段对话就此展开。

  “你知道为什么是你得了天下吗?”太后如此问道。

  侍候在侧的赵匡胤这时哭的像个孩子,根本说不出完整的话来,但老太后劲头来了,不停地反复询问。

  “这都是因为父亲和您两人积德行善的结果。”赵匡胤最后给出了答案。

  “扯淡,”老太后说道,“只是因为周世宗死的早,留下了孤儿寡母,如果北周有年长的君王,天下哪里还有你的份?所以,你百年以后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国有长君,方为社稷之福。”

  听到老太太这么说,赵匡胤连忙顿首:一定听从您的教诲。

  太后随后命令而来的赵普,在床前写下誓言盟书,并将这份文书放到保险柜——金匮中藏好。因为存放在金匮中的缘故,这份文书便被后世称之为金匮之盟。十五年后,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便依照当年的约定即了皇帝位。

  这件事被明确记载在《宋史·杜太后传》中, 而且在宋人所编著的私人历史中也记录在案;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虽然具体的细节略有差异。

  可见在时人看来,这是铁案一桩。

  然而,自上个世纪以来,历史学界却对此事有了不同看法,认为金匮之盟乃是后来的捏造,最大的嫌疑人便是赵普与太宗。自此以后,伪造说开始广为流传。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二、

  具体而言,金匮之盟一事有三大疑点。

  其一,杜太后病危时,赵匡胤年仅三十五岁,正值大好壮年,而年长的皇子已赵德昭十一岁。

  但凡赵匡胤再多活个几年,其皇子便已成年,后周孤儿寡母的情况便不复存在。杜太后怎么会铁口断定赵匡胤一定会英年早逝,进而催促迫使后者当即立下皇储?

  其二,金匮之盟的公开是在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九月,由早已的赵普上书自陈说出的,太宗随后才于宫中找到了这份誓约,进而公之于众。

  金匮之盟如果存在,显然是太宗继位合法性的一大证据,对于曾与太宗势不两立而又参与此事的赵普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投机机会。

  深谙权术的赵普何以不立刻将此事献与太宗,进而以拥护之功获取太宗的谅解,反而直到五六年后才上书言明?要知道,在此期间,他一直备受猜忌与,终日生活在惶恐难安之中。

  其三,古代有专门的史官记录皇帝的言行,即为起居注,这是后来编撰国史的基本史料来源。

  赵匡胤、赵光义的起居注分别被称为《太祖实录》与《太宗实录》,其中《太祖实录》有两版,初版于赵光义的太平兴国五年编撰完毕;真宗即位后,又忽然重修《太祖实录》,于咸平二年完成。

  对于金匮之盟,三本史书所载有很大差别。初版的《太祖实录》根本没有此项记载,而是在后来的重修才加入进来的。而且在新版的《太祖实录》与《太宗实录》中,对于此事的记载也有很多细节上的不相符。

  依据上述三大疑点,不能不令人怀疑整件事就是一出后人炮制的闹剧,而始作俑者便是赵普与太宗两人,前者为的是权力,后者为的是巩固自身皇位继承的合法性。

  然而,真的如此吗?

  三、

  考辨历史史事不能脱离具体的情景而空谈理论,质疑金匮之盟伪造的一大默认前提是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太宗的兄终弟及不免让人产生先天的狐疑。

  然而,我们要明白,赵匡胤所建立的大宋是在混乱的五代十国基础之上的。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乱世,即便是君主也常遭遇不测。在五代的十三位君主中,在位超过十年的绝无仅有,勉强做了十年的梁末帝最后也是身死国灭,而其中死于非命的,更是超过半数。

  而且,在五代乱世中,放弃嫡长子继承制度而选择年长有才之人为国君的屡见不鲜。

  后梁的朱温有六个儿子在世,其中大多成年,但他始终坚持传位给最有才干的养子朱友文,乃至酿成了后来的弑父惨剧。后晋的石敬瑭策立了他成年的侄子而放弃幼子为继承人,南汉刘隐传弟而不传子,吴国两世都是兄终弟及,如此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当杜太后与大宋建国第二年去世时,担忧赵匡胤会英年早逝实属合乎情理,而她让赵匡胤定下兄终弟及的誓约,显然也不是无事生非的胡闹。这是其一。

  其二,金匮之盟其实有两个版本,一般称之为“独传约”和“三传约”。

  上述提到的《宋史·杜太后传》中的版本是“独传约”,即皇位只需由太祖传给太宗即可,至于之后则没有涉及。然而历史上还流传有一个“三传约”,它讲的是,当继承皇位的太宗(赵光义)驾崩后,须依次传给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廷美去世后再传回给太祖的儿子赵德昭。

  “三传约”同样见于《宋史》之中,而且相对于“独传约”,它在北宋时期的私史中更广为流传,其中便包括了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等。

  显然,如果金匮之盟乃是太宗所编造的,他最多会编造“独传约”,那么在士大夫中流传更广泛的但对他并不十分利的“三传约”源自何处呢?

  要知道,当金匮之盟公布于世不久,赵廷美便被污蔑为谋反大罪,并在两年后郁郁而终,其一系的势力皆被太宗连根拔除,而在此之前赵德昭、赵德芳已死,那么谁还有动机与能力去编造“三传约”并使之广为流传呢?而且为何还要基于一个谎言去编造呢?

  不同版本的金匮之盟的广泛流传于世,从侧面反映出,这恐怕并不是出自太宗的有意编造。而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三传约”是真有其事,而“独传约”乃是出自后来的删减与编造。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其三,假如金匮之盟是伪造的,那么太宗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常见的解释认为,在历经夺取燕云十六州的高梁河之战的惨败,以及太祖两子的后,太宗内心非常不安,害怕有人乘机作文章,于是借金匮之盟一事重申他帝位的合法性。

  然而,这种解释不免牵强。

  当金匮之盟发生时,太宗已经称帝达六年之久,皇位早已稳固如山,这从他轻松除掉太祖的两子及弟弟赵廷美等事情不难看出,他真的有必要去费尽心思炮制这样的一个弥天大谎吗?

  而且,众所周知,太祖之时,太宗与赵普一向关系恶劣,几成水火不容之势。

  《丁晋公谈录》这部书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太祖晏驾,太宗嗣位,忽有言曰 : 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 。 ”当赵普死后,太宗更是公开与近臣说到两人关系,“向与朕尝有不足,众人所知。”

  正因如此,当赵光义即位后,赵普旋即被罢相,仅保留了一个太子少保的身份,无权无势 , 其后更是多次受到信任宰相卢多逊的,以至于常常惶恐难安,日夜无法安眠。

  赵光义既然如此痛恨赵普,怎么会邀请他的老对头参与编造此事呢,这不是明摆着给对方送把柄而使自己处于受要挟的境地吗?若是要存心编造,他大可编造的更好些,最好是死无对证的地步。

  当弟弟赵廷美与其乳母相继去世后,太宗曾经编造弥天大谎,声称对方并非自己的亲弟弟,而当时他并没有找任何人作证,为什么这次非要找一向为自己深恶痛绝的赵普合作呢?

  再者,金匮之盟在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公布于世后,次年便有了赵廷美的被诬谋反案,而亲自主抓这项工作的正是重新担任宰相的赵普,同时,待此案告一段落后,赵普又随即被免除宰相一职。

  显然,赵普的这次复相,主要工作就是铲除赵廷美,与太宗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并无太大关联。

  最后便是史料不一致的问题了。

  结合上述提到的“独传约”与“三传约”,其实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情况。金匮之盟最初的版本是“三传约”,即当太宗去世后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而非自己的骨肉,这个约定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流传。

  但太宗不愿意。于是在除掉太祖二子后,便有意拔掉最后一根绊脚石——赵廷美。“三传约”对赵廷美相当有利,自然而然地,经太宗审定的《太祖实录》便对此事隐蔽不谈。

  同时,在历经高梁河之败和太祖二子的后,谨慎的太宗担心贸然除掉赵廷美会生出不可控的风险,便找到了太祖的旧臣、国家元老赵普,想找一个帮手。

  而此时的赵普正值人生艰难时刻,面对太宗的橄榄枝,他赶紧抓住,立刻抛出一份“独传约”来表示自己的忠心。太宗闻轩而知雅意,便重新启用了他。

  经由赵普编造的“独传约”对太宗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神宗即位后便将之添加进了重新修订的《太祖实录》中。这便是为何两版《太祖实录》记载不一的缘故,至于与《太宗实录》的细节差异则有待进一步研究了。

  由此也解释了为何赵普没有一开始便上书陈述金匮之盟一事,因为太宗即位时一帆风顺,金匮之盟最多算是锦上添花。而且,他不知道太宗对“三传约”的真实想法,贸然上奏恐怕祸福难料,赵普弃之不顾自然在情理之中。

  可能的情况大抵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导读:自古皇帝为了把江山留在自己手中,都会将皇位传给自己心爱的儿子。但是赵匡胤却没有这么做,他非但没将皇位传给儿子,反而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这是为什么呢?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后周时,周世宗进行了改革,力量大为增强,他采取了先南征后北伐的统一方针,攻占了南唐江淮之间的大片土地和其他一些地区,为以后北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网络配图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他用了13年时间,消灭了南方诸国,接着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在辽军援助下,打败宋串,不久,宋太祖病逝,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就是宋太宗。968年宋太宗亲自率领4路大军攻打北汉坚守危城,辽也继续增兵来援,宋军无功而退;979年,宋太宗又亲征北汉,这时候宋已统一南北,国力大大增强,辽用重兵守幽燕,援北汉只有大同一路兵。宋军击败辽兵,猛攻太原城,6月3日...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两年后,赵匡胤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留守。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赵匡胤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直到赵廷美等人被斩尽杀...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两年后,赵匡胤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留守。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赵匡胤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直到赵廷美...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两年后,赵匡胤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留守。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赵匡胤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直到赵廷美等人被斩尽杀...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所以你百年以后应该把帝位传给你兄弟光义,光义百年后再传给三第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长子德昭。网络配图赵匡胤表示同意,也做出了承诺,于是杜太后让丞相赵普把他们母子之间的对话记录下来,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但是,这种说法似乎有点不能完全让人信服,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长子赵德昭已经14岁了,次子赵的芳也已经8岁,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他做了17年皇帝当时年龄50岁,也就是说在那时他的长子已经28多岁,完全不存在幼帝执政的情况,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