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清朝时,东北丢了一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为啥多尔衮要负主要责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8
转发:0
评论:0
清朝时,东北丢了一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为啥多尔衮要负主要责任?,清朝末年,沙俄趁着清政府腐败无能,侵占了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实,这件

  清朝末年,沙俄趁着清政府腐败无能,侵占了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实,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应该怪多尔衮。这些土地是清末时期丢的,多尔衮又是清初的人物,为啥要承担这个责任呢?主要是他实行了一个政策。

清朝时,东北丢了一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为啥多尔衮要负主要责任?

  (多尔衮)

  清朝能够统治整个中国,与多尔衮是分不开的。皇太极死后,顺治登基,但是他年龄太小,所以清朝的实际掌舵人是摄政王多尔衮。当时,恰值清王朝进入中国的关键时期,而多尔衮雄才大略,最后为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多尔衮入关后实施了六大弊政,其中一个弊政,让后世子孙丢了东北一百万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个弊政就是禁关令。

  啥是禁关令呢?清军入关后,逐步确定对中国的统治,对于统治一个比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优秀的汉民族来说,满族是没有这个自信心。多尔衮曾告诫满洲贵族如果在中原呆不下去了,那就退往关东,回东北老家。所以,满人倾族入关, 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清朝时,东北丢了一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为啥多尔衮要负主要责任?

  (柳条边)

  咋样防止汉人进入东北呢?不能再建一座长城啊,不过清朝的权贵很有办法,建立了一座土墙,也就是现在人们常提到的柳条边。

  柳条边的建设方法是这样的,先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剩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就像中原地区的竹篱笆。再在土堤的外侧,挖掘口宽八尺、底宽五尺、深八尺的边壕。

  这个方法,要比建筑长城省事的多,又起到了隔离的作用。此外,柳条边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制。在整个柳条边沿线上每隔一段距离开一座门,称为边门,供出入柳条边之用。除边门外,还沿柳条边修建了300余座边台和封堆。每个边台设千总3~4人,下辖台丁150至200名。对边门、边台的官兵都有严格要求及处罚规定。

  因为是禁区,经济自然非常落后。根据资料记载,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大约是满清入关,封禁东北后的130年,吉林将军所辖地区只有五万多人,其所辖地区不小于七十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竟不足零点一个居民。作为重镇宁古塔,其落后程度是我们很难想象的。据杨宾的《柳边记略》中记载说:宁古塔其地尚无汉人;满人中有钱的以麻为衣,穷人则穿兽皮;有一个官员,得到一些白(棉)布,缝了白衣服,过年时穿,看见的人无不羡慕。

  东北的人烟稀少,给邻居沙俄一个好机会。

  多尔衮的禁关令导致东北人烟稀少,而沙俄经常依靠武力实际占领中国土地。今天一小块,明天一大块,但是因为当时的东北人口少,很多地方已经被沙俄实际占领了,但是朝廷还不知道。

  清朝末年的时候,清朝内部腐败无能,沙俄借机签订协议,名正言顺的占领了这些土地。咸丰七年(1857),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帝俄以为有机可乘,在第二年春天,向清政府提出要商谈如何对付英国和法国,实际上,俄国人谈判的目的是为重新划定国界,吞食我国领土。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的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奉送给了俄罗斯。

  英法联军继续侵略中国,在1860年十月攻占了北京,俄国人又认为有机可乘,居间“调停”,利诱和威逼双管齐下,清政府又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库页岛在内的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了俄罗斯。

  俄国在威胁和利诱下,清政府就给了俄罗斯大片土地,这块地方比英国和法国本土面积总和要大,比现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面积总和要大,相当全国土地的十分之一。

  清政府将这么大的土地割让给沙俄后,国内反响很小,主要是那时东北的人口太少了,经济还十分落后,人们对于割让的土地,没有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灭亡王阳明要负责!王阳明要负什么责任?
明朝灭亡王阳明要负责!王阳明要负什么责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经常说晚明灭亡是因为“传统思想被击碎,忠君爱国思维让位于个人主义泛滥、享乐奢侈思维泛滥”。王阳明的“阳明之学”对于明朝理学的冲击是有的,“心学”对于个人主义的推崇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王阳明是否真的具有“灭明”的责任吗?显然不行。除了一个思想、学问的形成与发展乃至壮大并非一人或一个学派之功外,王阳明如果真有灭明的能力,他就不会怕刘瑾暗害自己了。过高的看中了王阳明的作用,忽略了思想变化也要有物质变化作为前提。明朝的灭亡和之前的其他朝代一样都是亡于“吏治不修”“皇权旁落”“内部矛盾”,至于清地方政权入关、从地方政权升级为全国性政权,只是得了便宜。王阳明生活的时代与明亡还有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他的思想被许多人阉割乃至歪曲了。这一时代的人没必要去承担什么罪责。要承担也是当时的皇帝明武宗,因为皇权的垂范效应显示...
· 明末己巳之变清军有多少人?袁崇焕负主要责任吗
己巳之变结果最大的责任是明廷对于蒙古剧变,林丹汗西迁的应对无力,同时皇太极对宁锦防线的无奈,导致其击破内部重重反对声,冒险绕过袁崇焕辖区,自大安口,龙井关破口入关,之后袁崇焕轻骑9000千里入援,在蓟州与皇太极主力至少数万之众对峙,之后皇太极绕过蓟州,直趋京师,袁崇焕以偏师先于皇太极抵达京师,背城而战,广渠门之战力退后金莽古尔泰,阿巴泰,多尔衮,多铎,豪格,阿济格统帅的后金左翼4旗主力+护军(摆牙拉亲军)+蒙古军2000。非要说袁崇焕的过失,那么就是对皇太极的绕道,虽然有事先提醒(九月己丑,袁崇焕以清兵欲西,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但是没有在第一时间预警(我想说大明没有间谍卫星),至于蓟州城下的博弈,皇太极不敢直面袁崇焕关宁军,主动权在皇太极,以袁部9000骑兵出城力战只能跟赵帅教一个下场。皇太极估计也在给袁崇焕下着套,等他来野战上钩。。。。。。。袁崇焕下狱后,满桂...
· 丢失荆州谁负主要责任?刘备,关羽还是诸葛亮?
丢失荆州谁负主要责任?刘备,关羽还是诸葛亮?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首先,刘备背60%的锅。刘备毕竟是人主,类似于现在的公司或企业,决策是领导的要务,荆州五郡丢失是国家大事,刘备当然要担负主要责任。1、对关羽过于纵容,任由其膨胀。刘备和关羽相处这么多年,对彼此相当了解,“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马良、王甫等等文臣的建议,料想关羽根本不会听从,又和麋芳、傅士仁相处不融洽,这些事刘备在益州肯定有所耳闻,却没有想办法去解决。不仅如此,刘备授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还允许诸葛亮写信夸关羽为美髯公,进一步让其膨胀,进而发动了襄樊之战,以致荆州后方空虚。2、对荆州领地没有忧患意识。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曹操集团得之,可攻江东,可伐西川;孙权集团得之,雄踞长江中域,进可攻退可守。公元215年,湘水划界,平分荆州让孙权集团轻松夺走了两个郡,而刘备还是没有做出合理调整(包括人员和兵力部署调整),说明他...
· 揭秘:清朝顺治皇帝为啥那样痛恨叔叔多尔衮?
作为顺治皇帝的叔叔多尔衮,他曾经为大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都知道皇太极死的时候清朝还没有入关,是多尔衮带兵打败了李自成攻下北京,然后顺治才得以从盛京(今天的沈阳)迁都到北京做了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皇帝。网络配图这个时候朋友们肯定疑惑了,多尔衮既然对顺治皇帝有恩,对大清帝国有功,顺治为什么忘恩负义的把多尔衮鞭尸泄恨呢?顺治皇帝恨多尔衮肯定不会无中生有,总结成四个字就是:国仇家恨网络配图首先来说说顺治和多尔衮的国仇:多尔衮帮助顺治打江山是不假,可是多尔衮多少年来并没有把顺治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曾经几次三番的想废除顺治自立为帝,据说多尔衮连龙袍都做好了。多尔衮在顺治面前号称叔父摄政王,最后都把封号变成“皇父摄政王”,等于就是太上皇了。多尔衮的这些举动别说是顺治,就是你当皇帝,你也会对他恨之入骨。网络配图再来谈谈家恨:这里的家恨指的是顺治母亲孝庄和摄政王多尔衮的暧昧关系,根据民间传闻和野...
· 为啥要易章为庄?
为啥要易章为庄?庄天佑--------------------------------------------------------------------------------近再读《清泉章氏改姓为庄辨》,既为吾族祖上为避明太祖讳改姓为庄唏嘘不已,又十分不明白祖宗为啥一定要“大义凛然”在宗脉上行此一举呢。公元1391年,浦城及公后裔,浙江清泉章氏忽然“自洪武廿有四年始”“避明太祖讳”“易章为庄”,以至数百年后在嘉靖甲辰时修《蛟西庄氏房谱》为“章之为庄久矣”而特作“庄之实章”之辩解。诚然,避讳之事古已有,为避皇帝之讳而改姓的也有之,如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师古注:“严子,庄周也。”称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严忌”和“严助”,历史上“庄严一家”由此而来。又如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彦博,祖上本姓敬,在后晋时,因避晋高祖石敬塘讳,改姓“文”。至后汉,复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