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宾(1650年-1720年),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山人、小铁,人称“杨大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朝书法家、旅行家。
少年颖悟,精通《汉书》和杜诗,八岁能作擘窠书(榜书、泛指大字);工书法,梁巘称:“杨宾得执笔法,学右军、长公(苏轼),圆韵自然。”其父杨越在浙东通海案因掩护钱缵曾幼子获罪,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与夫人范氏被流放到宁古塔。当时杨宾年仅十三岁,领五岁弟杨宝(杨实)与两个妹妹去上海县投奔叔父崇名镇右协右营都司杨懋经。八年后,叔父病故,宾等归山阴。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婚于苏州。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巡抚张鹏翀预荐杨宾。以其父有“毋令宾为八股以应举”之命,拒不应试。出游山西、安徽、浙江、贵州、福建等地。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至苏州,杨宾不顾卫士鞭打,率弟泣请代父戍边,以非旧制不准。后来杨宾为探望父亲,取道柳条边,经船厂(今吉林市),“触石破颅,血流数升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