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都准备欢迎状元回乡,状元却暗自化装骑驴进城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7
转发:0
评论:0
都准备欢迎状元回乡,状元却暗自化装骑驴进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最得意事能有几何?范进中举尚且发疯,如果某人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最得意事能有几何?范进中举尚且发疯,如果某人金榜得中,必定志得意满,春风得意。要是得了状元呢?要是连中三元呢?那岂不是要趾高气扬了?但宋代却有这样一位奇人,连中三元却依旧低调做人,谦虚谨慎,成为一代名臣,他就是宋朝宰相王曾。

都准备欢迎状元回乡,状元却暗自化装骑驴进城

  王曾是青州益都人,少年孤苦,父母早丧,只得寄住在叔叔王宗元家。叔叔对这个侄子很不错,供其念书。王曾非常聪明,很快就善为文辞,远近闻名。宋真宗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他的殿试答卷《有物混成赋》写得气势恢宏,朝中大臣看后不禁抚掌叹曰:“真乃王佐之器也!”得到了如此的荣誉,按说王曾应该高兴坏了吧,可他却毫不张狂,金殿传胪后,王曾向叔父王宗元写信报喜,他在信中写道:“(王)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

  让叔叔不必过喜,不但体现了王曾的谦虚,更表达了对叔父的感激以及他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对家人如此,对外人又怎么样呢?王曾中状元一个月后,回青州去省亲,这可真是衣锦还乡。青州当地官府、百姓也都轰动了,出了连中三元的状元郎,这是青州文脉兴盛的大事和荣耀,大家准备好好地迎接一下,一睹状元郎的风采。青州知州命令黄土垫道,净水泼街,让老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了一头小驴从别的城门进了城。进城之后,他来拜见知州,知州吃惊地说:“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不才幸忝科第,岂敢烦郡守父老迎迓?”知州赞叹:“君真状元公矣!”后人称赞说:王曾中三元,持身愈清谨。

都准备欢迎状元回乡,状元却暗自化装骑驴进城

  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连中三元者仅17人,可谓凤毛麟角,但做到宰相的就更少了。王曾并非一介无用 书生,他很有志向。王曾中状元后,翰林学士刘子仪跟他开玩笑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著不尽。”他正色作答:“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由此可见他志存高远的宽广胸怀。他很有政务能力,39岁就当上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敢于直谏,注重选拔人才,范仲淹、包拯等人都在他的举荐下被委以重任。他每次选用官员,都不让本人知道。范仲淹曾问他缘故,他说:“作为执政大臣,如果把恩赏都揽在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王曾为人严肃稳重,得到皇帝的高度赞赏,对他也极为尊敬。有一次宋真宗特地任命王曾管理大理寺,负责断案,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还赐钱三十万,还允许王曾自己征召幕僚。还有一次,宋真宗曾于晚上穿着便服坐在承明殿,把王曾找来谈论了很久。等到谈完话,宋真宗又派内侍找到王曾,告诉他说:“朕十分想见你,以至于来不及身着朝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朕慢待你。”这尊敬劲也真是到家了!

  宋仁宗也对他非常欣赏,王曾早年在青州矮松园读书,于是宋仁宗御赐矮松园四书五经一批,并诏示各州以青州为榜样,大办儒学。

都准备欢迎状元回乡,状元却暗自化装骑驴进城

  王曾也没辜负宋真宗。真宗死后,宋仁宗继位,因年纪小,由母亲刘太后垂帘听政。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遗诏,称:“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巴结刘太后,想让他去掉“权”字,王曾坚决不肯,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太后受册封时,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决反对,每当给太后祝寿时,也只在便殿进行庆典。

  身为宰相的王曾,政绩卓著、不徇私情,被誉为一代名相。王夫之称赞他:“王曾,宋之君子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将军进城满城百姓夹道欢迎,为何最后却?
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朝,他手下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一个是徐达,另一个就是常遇春。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开国上将,功劳之大自然不必说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常遇春,他跟朱元璋一样出生贫寒,但是他天生性格勇猛,他自然是不甘愿就这样过完清贫的一生,他努力学习武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凭着自身的努力创造一番大事业。那个时候正处于元朝末年,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百姓都吃不上饭,流离失所,所以有很多人成为起义军或者流寇土匪。而当时的常遇春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他本身就人高马大,体力过人,性格凶猛无比,所以他干脆也都参加到土匪行列当中,去投靠了怀远、定远那里的土匪,他当时是加入刘聚的队伍。当了土匪的常遇春每天想吃吃肉,想喝酒便喝酒,这种日子过起来虽然很爽,但是时间一长久也就没意思了,做个土匪又不能扬名天下,他是个有大抱负的人,自然不愿意安于这一小角落里。他认为作为一个男儿,就应该建功立业,老是干这种抢人东西,杀人越货的事情也没...
· 古代有文武状元,为什么文状元那么出名?武状元却籍籍无名
翻开中国的科举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在科举过程中,文状元名人辈出且青史留名,比如柳公权、文天祥、杨慎等,但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武状元,却鲜有出名的将军,你能想出一个吗?按道理说,对中国这样的战斗民族来说,战斗频繁发生,武状元是有用武之地的。战斗的机会很多,武状元起点那么高,成为一代名将和青史留名的机会应该更大。然而,从历史上看,至少相比历史上政绩斐然的文状元而言,武状元还真没什么可说的,除了郭子仪之外(不是武状元,当时还没有武状元之称),其他的要战绩没战绩,要名气没名气,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武举究竟考什么?武科举要比文科举晚一些,杨广开启科举的100余年之后,西元702年武则天首开武科举,由兵部主持。一直到1901年的清朝,持续1200多年的武举才被废除,和文科举几乎是同时。那么,武举究竟考什么呢?这要看具体朝代,其中元朝忽略不计,大部分时期都不开科举。(1)唐朝时期,主要考举重...
· 状元
简介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世称“三鼎甲”,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公家正式发布的“金榜”之上,只会称状元为“一甲第一名”。榜眼则“一甲第二名”,探花是“一甲第三名”。而越南在陈朝之前并不把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而是称为首科。
· 老来中状元,青楼女子都嫌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意为:人年岁越老根越壮实,阳光越强,枝叶越显得茂盛葱郁。形容人的阅历越深,经受考验越多,就越坚强。但是,在男女关系上,人老了就容易遭人嫌弃。就连靠卖笑卖身的烟花柳巷的女子,即便你有钱有才,但是老得已经可以做爷爷做祖爷了,人家还是不会勾搭你的。比如,宋朝时期的才子张邦基撰写的《墨庄漫录》,就记录了一个让人发笑,又让人发酸的事件:北宋时期有一个叫徐�y的福建人,一心一意地想通过科举实现人生的宏远抱负,可是他运气背,屡考屡不中。偏偏这人还很固执,发誓活着一天就要为功名奋斗一天。也许是,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也许是应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7年),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徐�y“对策称帝意,特比正奏名第一恩例。”啥意思?是他的答题迎合了皇帝宋微宗的心意,宋徽宗又感念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特别恩赐他为头名进士,就是状元啦。这是喜事。接下来就悲剧了。话说,...
· 状元亭
早年,楠溪江边,蛇山脚下,住着一个张秀才。一年秋里,他带着书僮上京去应考。那日,走到一个山嘴岔路,张秀才勿晓得朝哪个方向走,就叫书僮去村里问路,自己在溪边路亭里等候。这时节,他看见路亭梁上倒挂着一只团鱼,头一伸一缩地挣扎着。他一时好奇,伸手捏牢穿在团鱼甲缘上的草藤,拿下团鱼,哪哓得一松手,那团鱼逃到溪里勿见了。书僮去村里问路转来了。秀才将刚才团鱼的事情告诉了书僮,书僮说:“这是山里种田人捉来挂在梁上的,等做完农话要带回家杀了吃,他们若晓得是你把它弄逃走,一定会要你赔。”秀才听了,慌里慌张打开书箱,拿出一尾准备在路上当肴配的黄鱼鲞,挂在原来那根梁上,当作赔偿。随即催书僮担起行李赶快上路,免得人来了纠缠个勿歇。黄昏边,山里人歇活回家,走到路亭里,见梁上团鱼换成黄鱼鲞,觉得奇怪,就把鱼鲞带回屋里去。邻居都晓得了,那些信神的人就讲,这尾鱼鲞一定是神化起来的,动勿得,要马上送转去。得罪神明,会招来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