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刘裕为家天下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3
转发:0
评论:0
刘裕为家天下的衰败埋下了祸根,刘姓开国皇帝不少,最有名的要数“三刘”:刘邦、刘秀、刘备。他们仨分别开创了西

  刘姓开国皇帝不少,最有名的要数“三刘”:刘邦、刘秀、刘备。他们仨分别开创了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和蜀汉(都成都)政权。

  其实,老刘家还有一位开国皇帝,名气虽然没有“三刘”大,战功武绩却一点不逊于他们,他就是刘裕。

  刘裕祖籍彭城郡彭城县,史书上说他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人。因为彭城属于古宋国,所以曾被封为宋国公的刘裕,把建立的朝代叫宋朝。

  以一敌千的无畏勇猛

  刘裕幼年家贫,母亲分娩后患病去世,父亲因无力请乳母哺育他,一度打算抛弃他。后来有好心人伸出援手养育刘裕,他才得以活下来。刘裕长大后,气度宏大,身高七尺六寸,风神奇伟,侍奉养母以孝顺闻名。

  为生计所迫,刘裕曾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遭乡里贱视。他的小名“寄奴”大约就反映了早年的生活窘境。

  后来,刘裕加入东晋的北府兵,参与了平定孙恩起义的战争。这场仗从公元399年打到公元402年,刘裕每每以少胜多,迅速从北府兵统帅刘牢之手下的一名参军,晋升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战争中,刘牢之曾命刘裕率数十人去侦察义军的行动,不巧遭遇义军千人。

  刘裕一点都不害怕,“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者甚众”。他的无畏勇猛,令人瞠目。

  彼时,东晋荆州刺史桓玄趁乱扩充自己的势力,与朝廷权臣司马元显矛盾尖锐。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桓玄却率先发难,并争取到刘牢之的合作,刘裕自然也就归附了桓玄。

  403年,孙恩余党再次起兵,桓玄派刘裕前往。在刘裕的凌厉打击下,叛军头目有的逃亡海上,有的归顺当官。对于刘裕势力的隆升,桓玄开始有所忌惮,虽然表面上笼络他,暗地里却处心积虑打击北府兵势力。

  当年12月,桓玄称帝,国号“楚”,彻底颠覆了东晋的政治生态,招致举国反对。次年2月,刘裕在京口北府兵旧地举兵起义,仅用了5天,就迫使桓玄放弃建康西遁。

  此后他迎接晋安帝司马德宗回朝,成为再造晋王室的第一功臣。这位晋安帝是个十足的窝囊废,大权旁落,致使东晋的命运掌握在了刘裕手中。

image.png

  善用驭人之术

  虽说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武夫刘裕最终能成就建国霸业,还因为他能够重用王镇恶与刘穆之这样的文武人才。

  王镇恶是前秦名相王猛之孙。前秦灭亡后,他流落到东晋,被刘裕赏识和提拔,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一次就是除掉北府兵中刘裕的反对派刘毅。

  北府兵原有三位大将:刘裕、刘毅、何无忌。何无忌在孙恩之乱中战死后,二刘的冲突显现出来。不久,刘裕以荆州刺史刘毅有异心为由,出兵讨伐。

  王镇恶领命率兵进至豫章口,包抄江陵,切断刘毅援兵的进军之路,并在江津烧毁舟船而向前挺进,随后攻克了江陵外城,与内城守军一直战至太阳西斜。

  他将刘裕招抚士兵和百姓的书信送进城内示众,然后焚烧四周城门,攻了进去。刘毅部众纷纷逃散,刘毅从北门出城单骑而逃,在离江陵20里处的牛牧寺自缢身亡。

  在刘裕消灭后秦的战争中,王镇恶也立了头功。416年2月,后秦主姚兴病死,继任的姚泓无法控制局面,兄弟争权,给了东晋北伐的机会,龙骧将军王镇恶是北伐的前锋之一。

  不过半年的时间,他们便进入后秦境内,10月就攻克了洛阳。

  王镇恶的兵锋继续西向长安,虽然遭遇粮食补给不及的困难,仍顽强地突破了后秦的防御,于次年3月攻克潼关,8月兵临长安,逼迫后秦主姚泓投降。此战之后,刘裕评价王镇恶说:成吾霸业者,卿也!

  由于刘裕长年在外征战,朝中事务须有人打点,此人便是刘穆之。在刘毅反对刘裕控制朝政之时,是刘穆之出策,使得刘裕获得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等控制中枢政局的关键职位。

  在刘裕伐南燕、平卢循的过程中,刘穆之都扮演了他幕府中智多星的角色。刘裕出征后秦时,刘穆之便留在首都为他处理内务。

  《资治通鉴》对刘穆之的才干赞赏有加,后人将其比为萧何留守关中,张良辅弼刘邦。

image.png

  文武大臣皆冤死

  历史总是在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刘裕稳定大局后,王镇恶、刘穆之也因各种原因相继身亡。

  417年9月,晋军攻克长安,刘裕南还,留下十几岁的二子刘义真镇守。《资治通鉴》记载,刘裕离开长安之前,大将沈田子与王镇恶争功,并在刘裕面前说王镇恶的坏话:“镇恶家在关中,不可保信。”

  刘裕听完暗示沈田子,若王镇恶有,你等有除去他的责任。司马光评论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让王镇恶负责西北镇守之事,怎么可以又叮嘱其他将领在必要时将他除掉呢?

  后来,夏国进犯长安,沈田子借机谎称王镇恶割据关中、意图谋反,将其杀害。

  这场内讧与其说是王、沈矛盾所致,不如说是刘裕对王镇恶暧昧不明的态度造成的,甚至是他有意为之。“王镇恶功为多,由是南人皆忌之”,刘裕可能尤其忌之。

  再说刘穆之。他“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刘裕在北伐前秦的途中,派左长史王弘回建康,“讽朝廷求九锡”,而执掌留任事务的刘穆之毫不知情。

  刘裕既然把与朝廷打交道的事情都交给了刘穆之,本应由他出面为自己“求九锡”。现在他撇开刘穆之,从前线派王弘来执行这项任务,刘穆之当然就担忧自己了。

  原本就有先衰之兆的他,此事过后心理负担加重,不久便猝死了。

  可见刘裕虽然依赖刘穆之,但并不太尊重他,漠视了他的内心感受。

  开启杀害逊位之帝的恶例

  420年,刘裕如愿以偿,登基称帝,并派人将逊位的晋恭帝杀害。从曹魏禅让以来,包括晋朝,都遵行三代之先例,没有前朝王室的做法,可刘裕却开启了这个恶例,此后禅让必杀前朝逊位之帝。

  他的后世子孙,陷入了这种恶习的坑害报应中。

  当皇帝不到3年,刘裕驾崩。他死前任命傅亮、徐羡之、谢晦、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佐刚继位的新皇帝刘义符。

  他对儿子说,檀道济是一个粗人,傅亮、徐羡之均属于中才,只有谢晦颇懂权略,应该加以提防。以如此考虑来选择辅弼幼主的顾命大臣,反映了刘裕的心胸狭窄。

  继位后,刘义符胡作非为,于424年被徐羡之、谢晦等杀害。他们迎荆州刺史、宜都王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这位皇帝身体衰弱,为人猜忌,文臣武将谢灵运、檀道济都为他所杀,他本人则被太子所篡弑。

  此后,刘宋的皇室内部杀戮不绝,20多年换了6位皇帝,给了权臣萧道成改朝换代的机会。

  然而,国祚仅有23年的萧齐,更是更换了10个帝王,无不是内部杀戮;到了萧梁时代,除了开国皇帝萧衍统治时间比较长,有一个稳定的时期,在他之后,同样是诸子争权,大开杀戒;陈朝的陈后主更是以亡国之君留名于世。

  晋朝的皇帝,有无能的,有弱智的,但像南朝皇室那样残暴凶虐的却是没有。这就是魏晋与南朝的重大区别。

  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没有谴责刘宋诸人的弑君行为,却引了南朝著名史学家裴子野的一段评论,大谈皇子教育。裴子野强调皇家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刘宋皇子教育提出严厉的批评:“居中则任仆妾,处外则近趋走。”

  对于将要担任大任的皇子们来说,如果他身边都是趋炎附势之徒,唯唯诺诺之辈,不能以正确的行为准则教导他们,“言不及于礼义,识不达于今古”,一定不能接好班。

  在皇子们很小的年纪,就把都督、刺史这么重要的职位给他们,等于是让一众秘书主持了政事,给了他们窃威弄权、败坏行政的机会,最终葬送了江山。

  南朝皇室的内乱,不能说都是刘裕留下的祸害。但他本人心胸狭窄,疏于教育皇子,为家天下的衰败埋下了祸根,则是笃定无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党锢之祸皇权旁落:为汉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图片来源于网络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希望改变当时的局面,在皇帝没有作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诉,批判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外戚与宦官的不满,他们为了消除这些不赞同之声,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什么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分为两次,第一次以成瑨为首的官员惩处了当时的宦官,却被宦官诬陷,受到皇帝的处罚。朝堂内的有志之士纷纷劝阻皇帝,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悦,在宦官的游说之下,皇帝严惩了当时的党人,但是遇到皇帝大赦获得了释放,释放后遭到了终身罢黜。之后,党人看到朝堂的局面,决定要将宦官除掉,但是宦官事先听到了风声,胁迫幼年的皇帝,...
· 一盘棋引发的“”,竟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先来说一个历史事件:“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大概过程是这样的:有一个叫晁错的大臣,他觉得吴王刘濞的权力太大,不利于皇帝的统治,所以就上疏汉景帝,要求汉景帝把刘濞给砍了。汉景帝听,突然茅塞顿开,“晁爱卿,你说得太对了。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将来,我愿意大义灭亲。”于是,晁错就写了一堆讨伐檄文,各种漫骂刘濞,什么贪污、谋反的罪名都出来了。刘濞一看这情况也受不了了,很生气,很恼火,于是集结了其他六个藩王一起,要求汉景帝杀了晁错这个说坏话的小人,汉景帝一看架势,我的妈呀,这么多人造反,扛不住啊!于是汉景帝只有把晁错揪来杀了,目的就是想给藩王们说明,“你们看,说坏话的人已经被我砍了,大家赵紧散伙吧。”结果藩王们一个都没辙,继续造反,还好汉景帝身边有几个厉害人物,像周亚夫、窦婴、李广这些人,是他们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另类版本我为什么要讲这个事?因为我怀疑它是假的。不是怀疑结果,而是...
· 一盘棋引发的“”竟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七国之乱先来说一个历史事件:“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大概过程是这样的:有一个叫晁错的大臣,他觉得吴王刘濞的权力太大,不利于皇帝的统治,所以就上疏汉景帝,要求汉景帝把刘濞给砍了。汉景帝听,突然茅塞顿开,“晁爱卿,你说得太对了。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将来,我愿意大义灭亲。”于是,晁错就写了一堆讨伐檄文,各种漫骂刘濞,什么贪污、谋反的罪名都出来了。刘濞一看这情况也受不了了,很生气,很恼火,于是集结了其他六个藩王一起,要求汉景帝杀了晁错这个说坏话的小人,汉景帝一看架势,我的妈呀,这么多人造反,扛不住啊!于是汉景帝只有把晁错揪来杀了,目的就是想给藩王们说明,“你们看,说坏话的人已经被我砍了,大家赵紧散伙吧。”结果藩王们一个都没辙,继续造反,还好汉景帝身边有几个厉害人物,像周亚夫、窦婴、李广这些人,是他们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另类版本我为什么要讲这个事?因为我怀疑它是假的。不是怀疑结...
· 朱棣的什么决策为大明朝埋下了祸根?
为什么说朱棣的一个决策为大明王朝埋下祸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起初我们会认为通过贸易可以避免战争,它是避免武装冲突的调和剂。比如明朝刚开始就是不和蒙古人开通贸易,所以双方就硬杠了很多年,北方游牧民族的气候和环境因素就导致他们的物资很匮乏,一旦自己粮食供应不上就会南下去抢。因此后来隆庆年间就恢复贸易,就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了。着很容易理解,有了贸易来换取生活必需品,谁还会去打着高成本的战争。但是开原马市的建立,就硬生生给大明帝国埋了颗炸弹,这是怎么回事呢?着我们就要谈起清朝,起初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一个分散的女真小部落,没有成熟的社会机构,被蒙古人欺负时还来和大明求援的小团体,并没有有效的武装力量。但在努尔哈赤的时候怎么就形成了那么一大坨的与明军对峙的军事实力呢?我们都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自然环境太过糟糕,再加上他们的获取粮食基本靠狩猎采集,很少自己种植农作物,狩猎和...
· 关羽在樊城之战中斩杀了庞德,为后来埋下了祸根
庞德在樊城之战中,落于水而被关羽军队擒获。关羽其实是爱惜庞德的勇猛的,就劝说他归降蜀汉,而且他的堂兄庞柔在蜀汉为官,旧主马超也在蜀汉,大家可以一同为臣。可是庞德性烈如火,拒不投降。不投降也就罢了,可是庞德还口出秽言,大声喝骂,于是关羽斩杀了庞德。两国交战,本是国事,兵败被擒,不降即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关羽斩杀庞德,也是成全庞德的忠勇的美名。这一点,关羽按照惯例来做的,无可厚非。而且关羽也善待了庞德的尸首,没有弃置于荒野,而是进行了掩埋,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关于庞德埋于何处,裴松之有所争论。《蜀记》里记载,“钟会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而裴松之认为,“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从而怀疑《蜀记》里所说为虚构。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古代战争中,记载将士的功劳,以首级为证,关羽斩杀了庞德,必定会送庞德的首级到成都报喜请功,庞德身首异地,两处都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