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吕惠卿本是王安石最亲密的战友,为何在最关键的时候背后捅刀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40
转发:0
评论:0
吕惠卿本是王安石最亲密的战友,为何在最关键的时候背后捅刀子?,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离开汴京(开封),去江宁府(南京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离开汴京(开封),去江宁府(南京)开始了十年隐退生活。这并非王安石所愿,然而事已不可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如今只剩下了宋神宗一个人在苦苦支撑。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最终连神宗也在苦闷与悲愤中薨逝,新法则被全部废止。一生心血尽付东流,第二年,王安石也便追随神宗而去了。

image.png

  据说王安石在南京闲居时,常常自己在书房里写三个字:福建子。一遍一遍,力透纸背。这是他平生最痛恨的一个人:吕惠卿。

  “安石既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惠卿所误也。”(《宋史纪事本末卷八》)

  吕惠卿,福建泉州人,他曾经是王安石最信任的左右手,最亲密的战友,变法的得力干将,然而事实证明,他还是个地地道道的投机分子、阴谋家、篡权者。

image.png

  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继位的第二年。王安石奉诏越次入对,就此铺开了一场千古变法大局。吕惠卿则在早年由欧阳修介绍,结识了王安石,和王安石非常投机。变法开始后,他进入王安石变法团队的核心,渐渐地成为了二号人物。

  变法的过程艰难异常。先是王安石和司马光那场著名的朝堂辩论,王安石说,通过经济手段可以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嗤之以鼻。

image.png

  变法实行后,司马光、韩琦等人又连翻上书攻击新法的种种弊端,恰好又在河北发生了王广廉推行新苗法时强配扰民的事件,神宗皇帝因此也产生了怀疑,说了句:

  “朕始谓(青苗法)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命不可不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王安石一气之下不干了,闹起了辞职。这时候,是吕惠卿站出来,坚决维护了变法。

1538102819656446.png

  他先和司马光在朝堂上展开了激辩,逐条驳斥了司马光的反对理由。后又发动监司、郡守向皇帝陈述其中利害,接着自己又“从容白帝下诏,言终不以史违法之故,为之废法”。最后,又动员朝臣上书极力挽留王安石,坚定了神宗的信心,使得新法得以继续推行下去。

  事后,连王安石也不无庆幸的说:

  “法之初行,议论纷纷,独惠卿与布终始不易,余人则一出焉一入焉尔!”

  ——《宋史·曾布传》

  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这些新法推出的种种举措,吕惠卿几乎都全程参与了具体内容的讨论和制定。王安石对他是事无大小,事事相商,倚为最心腹的干将。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时,他便推荐了吕惠卿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作为他的继承人来继续推行变法。

1538102814956657.png

  吕惠卿的确坚决贯彻了变法主张,然而此时的他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干掉王安石,自己做变法派的新领袖。在王安石把后背交给他时,他走上去捅了老领导一刀。

  先是上书弹劾王安石,接着又了和王安石的私人信件往来,“凡可以害安石者无所不用其智”,甚至公然诽谤王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放弃学问,崇尚权谋,违背诏令,欺骗和要挟君主),这种搞法,非但改革派傻眼,连守旧派也是目瞪口呆。

  终于,王安石出离愤怒了。

image.png

  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再度拜相。十月,吕惠卿出知陈州,从此至死都再也没有回到汴京。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成功的改革与失败的改革》中说,一旦变法从经济变法转化为政治斗争,变法就凶多吉少了。没错,王安石变法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理想让位于权谋,变法变成了政治,从这个角度来说失败是必然的。

  不过,吕惠卿作为曾经的变法派旗手,叫得最起劲,干得最卖力,才华也极高。虽然后来背叛了恩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安石的“猪队友”。因为他虽坑了王安石,却推进了王安石变法。如果非要说他是猪队友,那么他也绝不是一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蠢猪,而是一头有着野心的凶猪,在人最虚弱的时候露出狰狞的獠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吕惠卿为什么背叛王安石?如何评价吕惠卿?
人物档案姓名:吕惠卿别称:吕吉甫字:吉甫号:恩祖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泉州南安水头朴里出生时间:1032年去世时间:1111年学历:进士职业:政治改革家、官员主要成就:维护新法继续推行主要作品:《孝经传》吕惠卿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与王安石一起推行变法,在变法之初为熙宁变法的二号人物。吕惠卿名气虽然没有王安石大,也没有王安石那样被后世人所熟知,但是他对北宋新法的推行所作出的贡献却不容置疑。吕惠卿进士及第后,因为政见与王安石相合,积极参与到变法运动中,受到王安石重用,也在宋神宗处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王安石最初实行变法的时候,吕惠卿是王安石的重要助力,一时间平步青云。王安石曾经说过,变法实行之后,有许多人变了初衷,只有吕惠卿和曾布始终坚持不变。变法一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说有宋神宗的支持,但是仍然面临旧党的反对。后来因为新法实行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立派也站到了...
· 吕惠卿做出的成就有哪些吕惠卿成就介绍
北宋期间的王安石变法,虽然在颁布后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还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神宗时期国家收入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并依靠军事制度上的几个行之有效的改革取得了如熙河开边等军事成就。作为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吕惠卿在变法革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熙宁初年,吕惠卿任”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祥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惠卿笔也。”熙宁初年间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等法令的颁布,他都有重要的参与。王安石曾说:“法之初行,议论纷纷,独惠卿与布(曾布)终始不易,余人则一出焉一入焉尔!”主管司农寺期间,“主行常平、农田水利、免役、保甲诸法”,工作出色,成绩卓著,神宗皇帝赞曰:“吕惠卿言农行,事甚善,然尚未了五分,若司农,即天下事大定矣。”吕惠卿主持国子监期间,积极建议学校挑选贡举,选通经术、谙政事的人主判太学,以有学行艺术者为教授。与...
· 吕惠卿
生平吕惠卿生于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晋江县开建乡仁孝里西垵村(今属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吕惠卿幼年随父亲吕璹居住于泉州相公巷。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受到欧阳修、曾公亮、王安石等人的赏识。精明贤能,不畏权贵,极力推行变法,是“熙宁变法”的第二把交椅。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与司马光展开了辩论,以汉朝的制度沿革,驳倒司马光,取得重大胜利。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吕惠卿临危受命,出任参知政事。吕惠卿在推行新法的同时,又与王安石子王雱同修《三经新义》。王安石称:“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但他强迫百姓借贷青苖钱,又借故打击其他改革派官员。熙宁八年(1075年),邓绾等人攻击吕惠卿,吕惠卿罢政,在太原期间,整顿西北军,多次抵抗西夏的入侵。徽宗时,又受到蔡京等排挤。政和元年(11
· 吕惠卿和王安石是什么关系?北宋宰相吕惠卿人物生平介绍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汉族,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北宋宰相,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和王安石情同师徒,后因事生恨;宦途起伏不定,后半生一直在朝外辗转,历任翰林学士、知军器监、参知政事、知太原府等职。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他的器重,还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在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政时期,帮助他推动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数项改革。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继续推动变法,变法过程中,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成为参知政事后与王安石发生矛盾,二人关系,王安石回朝后,吕惠卿因连坐其弟罪责被贬出京,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在边镜,吕惠卿历任鄜延路经略使、知太原府等职,继续推动置将法等军事改革的进行。宋哲宗即位后,吕惠卿被高太后支持的保守派迅速打倒,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在哲宗亲政后,又得到...
· 吕惠卿跟王安石是什么关系?他又是怎么取代王安石变法的?
你们知道吕惠卿是如何一步步取得王安石信任,成功取代王安石变法,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熙宁七年(1074年),在学生郑侠的弹劾下,王安石申请下岗收到王安石的辞呈后,皇帝没有批准,他还下令挽留,但是,天意难违郑侠弹劾王安石后,京城突然下起了雨。一场久违的甘露,不仅滋润着这块干旱的土地,也让郑侠“罢黜王安石,十日内必下雨”的预言,得以实现。事已至此,宋神宗就是想祖护王安石,也只能秉公处理了。几天后,宋神宗昭告天下,以王安石身体有病为由,批准其辞去宰相的申请,让他以使相的身份回江宁府。虽然王安石走了,但宋神宗变法的决心并没有改变。在王安石离京前,宋神宗特意找来王安石,问道:“你走后,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继续变法?”王安石想了一会儿,道:“韩绛有勇有谋,可接我衣钵。”韩绛,是一个变法的坚定拥护者,号称“传法沙门”,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是,在皇帝的眼中,韩绛年老多病,谨慎有余、创新不足,恐怕无法面对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