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最神秘的一道门,至今只有乾隆一人走过
天坛从明代永清年间开始建造,建造时间长达十八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他最初的名字叫“天地坛”,在这里不仅要祭祀上天还要祭祀大地,所以这就是他名字的来源。直到嘉靖年间,祭祀制度有所改变,这里只祭天,所以改名为“天坛”。之后经过几百年风吹日晒,这里已经有所损坏,我们现在看到的祈年殿是之后的朝代重新修建的。
说到皇乾殿,他是一座级别很高的宫殿,坐落于祈年殿环绕的矩形院落,由玻璃门和祈年殿相连,但因为他位于祈年殿后面,所以经常被游客忽略。皇乾殿的屋顶由蓝色琉璃瓦,下边的台基是汉白玉石。这个宫殿可不是谁都能来的,平时供奉的都是“皇天上帝”和历代皇帝列祖列宗的地方。
历代皇帝要来这里进行祭祀大典,虽然过程繁琐,但谁都不能忽略,相反,还很重视这次大典。在进行祈谷大典的前一天,皇帝率领自己的仪仗部队浩浩荡荡的从天坛的祈谷门进入,这个门就是现今天坛公园的西门。大典的前一天,皇帝要乘辇车行经西天门,然后降辇至丹陛桥西侧降辇,之后再步行到祈谷坛的南砖门,经过一系列行香等礼仪之后,皇帝从祈谷坛西砖门出来,并在天坛斋宫住一晚。
除此之外,还要在这里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为第二天的祭祀做准备。这一天的工作已经很繁琐,很多皇帝都吃不消。
真正让他们吃不消的是第二天的正式祭祀大典,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怠慢。这是对皇天的尊重,更是为了来年可以风调雨顺,一切顺利。不过对于皇帝来说,这一天真的太累了,特别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皇帝,这一天下来根本吃不消。
据说,明朝的正德皇帝,在祭祀时刚好患病,但又不能不去祭祀大典,只能带病前去,这一天下来,皇帝都累坏了,还在祭祀磕头时吐了血,从此卧床一病不起。
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到天坛祭祀上香,之后再由礼部尚书上香,行完三跪九拜大礼之后,再由太常寺卿率领文武百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再由銮仪卫的样铒将神牌抬至祈年 殿内安放,每一个神牌都有各自的位置,不能随便乱放,而且,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都有专门管理祭祀的官员前来打扫、上香。神牌就在这里接受人们的祭拜。
据史料记载,一套完整的祭祀大典下来,皇帝要磕头六十六次。
自古以来,皇帝都自称为天子,意思就是说自己是皇天的儿子,地位至高无比,和普通老百姓不是一个级别。既然这样,“老子”居住面积自然要大过“儿子”,所以,天坛的面积远大于故宫,是故宫的两倍。为了区分对应的辈分,“老天”用“深蓝色”琉璃瓦作屋顶,以示“天”。“天子”用“黄色”琉璃瓦作屋顶,这样,各自的辈分就可以区分。
乾隆三十七年间,又到了祭祀大典的日子,这时乾隆已经六十二岁了,已达花甲之年,在进行完祭祀以后,乾隆倍感疲惫,于是下旨在祈谷坛西侧开一个门,为了缩短距离,这样可以节省体力,并给这个门取名为“花甲门”。还规定,子孙后代未满六十岁,不能从此门进入,必须由正门进入。
到了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已经七十一岁高龄,身体情况更差,所以有大臣提议,在祈年殿北侧开一个小门,还修建了坡道。这样,就可以由人将皇帝抬到皇乾殿门外,然后再步行进入祈谷坛,这样进一步缩短步行距离,,这就使得祭祀的人节省了体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这个门进入,要是都这样从近路进入,祭祀就显得没有那么虔诚,祭祀的意义也就不大。所以,乾隆规定,只有年纪到了七十岁的人才能从这个门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所以这道门又叫做“古稀门”。
遗憾的是,继乾隆之后,没有一个皇帝能活过七十岁,所以,到目前为止,走过古稀门的只有乾隆皇帝一个人。皇帝每日操劳,身体一到中年就不太好,历史上能到七十岁的皇帝也很少,乾隆以后更没有人能达到古稀之年,所以,在进行祭祀时,他们只能走完一整套流程,必须全部步行进入天坛。所以,能幸运经过“古稀门”的人只有乾隆皇帝一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