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藐山先生张慎言最后是怎么死的?
张慎言,字金铭,号藐山,自号藐姑山人,山西阳城屯城里人,生于明万历五年(1577),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享年六十九岁。《明史》卷二七五有其传。
张家在屯城是个大家族,五世之内出了三位进士。张慎言祖父,嘉靖庚戌(1550)进士,后官至河南布政司左参政。六十年后,张慎言中进士。清康熙壬午(1682),张慎言侄子张泰交又成为进士,后来官至浙江巡抚。
阳城砥洎城
自幼就失去双亲的张慎言,由祖母抚养大。外祖父王国光是张居正改革时期的吏部尚书,出身名门的张慎言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家庭熏陶,再加上其自幼便颖悟绝伦,很早便显示出过人的才能。他童试时的文章,曾被作为楷模,遍示三晋,太守许公维新更是对其有小友之誉。
阳城张慎言故居
万历三十八年(1610),三十四的张慎言考中进士,开始了他一生跌宕曲折的政治生涯。他先是任寿张知县,后又调至曹县。泰昌元年(1620),张慎言因政绩卓著,被擢升为陕西道御史,出按屯田,厘奸剔弊,不避权贵。
熹宗天启即位,宫廷接连发生了史称“三案”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一系列事件。朝廷各方纷纷议论“三案”,慎言也上疏,认为对于这些案件,只要惩处一二当事人即可,没有必要牵连太多人员。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因为一个事件层层牵连开去,很可能就称为各派系之间罗织罪名、相互构陷的由头,于国于民都无利。接着,御史贾继春以请安选侍被谴,张慎言上书疏救之,触怒了熹宗,被夺俸三年。
张慎言行书扇面
天启初年(1621),崇祯帝命张慎言出督畿辅屯田。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在山海至天津间开垦出大片荒田,为国家积谷无算。张慎言按河南时曾经因推荐了赵南星,弹劾冯铨之父冯明盛,遭到了冯诠的记恨。天启五年,张慎言祖母去世,在御史任上的慎言丁祖母忧假归。乘其假归之机,冯诠指使他的门生曹钦程上疏诬陷慎言任曹县知县时,盗库银三千两,次年张慎言被贬戍至肃州(今甘肃酒泉)。
在酒泉的两年中,他引水自种果蔬,借阅读大量的书籍聊以,赋诗论文,怡然自得。并构快雪亭,每日著述其中,在此其间,他写出了《酒泉诗集》,传《羌中煎酪法》。
天启七年(1627),熹宗崩,庄烈帝继位,盛极一时的魏忠贤势力终于倒台,之前被阉党的官员大多得到了平反,张慎言也于当年被赦免,次年的崇祯元年,他重起为官,擢太仆少卿,历太常卿,刑部右侍郎。崇祯三年(1630),张慎言因谳耿如杞狱,触怒了崇祯帝,又一次被罢官。
泊园残石
罢官后的张慎言回到了阳城故里,他退居虎谷,筑泊水斋,博搜经史,优游于山水、诗文之中。当时位于山西南部的阳城流寇不断,为抵御流寇的侵袭,张慎言倾尽家财,于崇祯五年筑“同阁”,并在阁中掘井蓄水,储备粮食、炭药。一旦流寇来袭,乡里百姓都躲入阁内,同时设丁壮在阁顶悬机设炮。流寇几次经过,都只能远远避让,不敢有所冒犯。
寇退后,又遇上饥年,疾疫大作,百姓的损失不亚于流寇的杀掠。张慎言又耗资赈灾,殓不能掩葬者,给病者提供药饵,向饥寒者散粟给衣,所全活百姓有数百余人之多。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悲惨境况,张慎言深深地痛心于天灾人祸给百姓带来的种种疾苦,写下了《点灯行》、《寇至》等大量诗文,一方面控诉了流寇对百姓的蹂躏,一方面又大胆揭露了官军以农民起义为借口,对地方百姓大肆勒索、杀掠的罪恶。
崇祯十一年(1638),闲居八年的张慎言被召为工部右侍郎。崇祯十四年(1641),张慎言由左侍郎迁南京户部尚书,他七上奏疏引疾乞休,未被批准。后又迁吏部尚书,掌右都御史事。
崇祯十七年(1644),京师陷落。南渡的明王朝在立君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张慎言、吕大器等认为:福王由松,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而潞王常淓,是神宗侄子,是个贤明之主,所以应当立潞王而非福王。他们的主张,与史可法取得了一致,但是马士英和阮大铖却极力主张立福王为君,并于五月发兵送福王至仪真,拥护福王朱由松登上了王位。
即位后的福王命宿德重望的张慎言理部事,张上中兴十议:曰节镇,曰亲藩,曰开屯,曰叛逆,曰伪命,曰褒恤,曰功赏,曰起废,曰惩贪,曰漕税,都得到了福王的采纳。在用人上,张慎言推荐了吴甡和郑三俊,这使得刘孔昭和阮大铖很不满。罢朝后,刘孔昭等人便在廷上大声诟骂张慎言、吴甡为奸邪。
此时的张慎言对朝廷已心灰意冷,他接连四次上疏乞休,终于得以致仕。此时,山西已被起义军全部攻陷,张慎言已无家可归。唯一的儿子张履旋也因为起义军攻陷阳城的时义不受辱,跳崖自尽了。失去独子的张慎言只有一孤孙和他一同流寓于宣城、芜湖之间。腐败的南明弘光王朝很快灭亡了,亡国后的张慎言后背疽疮复发,他拒绝用药,不久便病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