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马新贻成为两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上任前为什么还留下了遗嘱?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21
转发:0
评论:0
马新贻成为两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上任前为什么还留下了遗嘱?,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时任两江总督)被刺身亡,刺客并没有逃跑,甚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时任两江总督)被刺身亡,刺客并没有逃跑,甚至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后被抓。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刺马案”。

  “刺马案”是清朝开国以来前所未有,一时间举国侧目,朝野震荡,将臣人人自危,刺客到底是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刺杀马新贻,又如何能一击而动?

  这一连串疑问困惑着所有人,然而这一切始终没有答案,重重压力之下,慈禧太后下令刑部尚书郑敦警前往江宁复审刺马案。

  审讯僵持不下,郑敦谨决定重新探访刺客张汶祥家,以获得新的线索。

image.png

  铃铛,这个意外的发现,让郑敦谨越发相信,张文祥为个人恩怨刺杀马新贻的说法根本不足为信,这绝对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张汶祥在刺杀现场的嚣张言语是何用意?

  孙衣言所说的背后主谋究竟是谁?

  这个对手又是何等可怕,能让生性好强的马心怡在临终前一再叮嘱家人放弃追查凶手,忍气吞声,只求自保。

  郑敦谨的心头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这是他早有隐约感觉,却始终没有勇气说出的秘密。

  但是,马新贻毕竟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刺杀他所冒的风险绝非一般,又有什么人能有如此缜密的心思和惊人的胆量来执行刺马计划?

  面对悬而未决的刺马一案,朝中重臣公然上奏,直接指出总督马新贻被刺,与江苏巡抚丁日昌有关。

  马新贻遇刺,最令人起疑的是刺马案发生前夕,本应参加阅射的丁日昌,在接到一封密令之后,离开苏州赶赴天津。

  刺马案发生的前一天,接到密令的丁日昌,如期抵达天津。

image.png

  正是这一天,江宁大雨,马新贻阅射未能成行。

  第二天,马新贻被张汶祥刺杀。

  如此巧合,会不会是有人刻意选择了行刺的日子?

  马新贻被刺杀时,曾国藩正陷于,天津教案引发的中。如此焦头烂额之时,曾国藩根本不可能,还有心思谋划一场需要精心布局的刺杀。

  更何况,当时的曾国藩已经年逾60,饱受病痛之苦,连遗嘱后事都一再交代,又怎么会处心积虑派人刺杀马心仪?

  不仅如此,郑敦谨接到密报,丁日昌赶赴天津是奉了朝廷的密旨。

  朝廷选中了,有洋务能员之称的江苏巡抚丁日昌,前往天津协同办案。

  他们这两日密探的都是“天津教案”,根本不存在流言所说,两人密谋不可告人之事。

  就在郑敦谨苦于案情没有进展之时。江宁营务处,总管袁保庆求见。令郑敦谨颇感意外的是,袁保庆问起了,六个月前发生的天津教案。

  六个月前天津民众攻击法国教会机构,造成数十人被杀的,震惊中外。法、英、美、俄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以武力向清政府施压,双方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很快朝中大臣上奏,除了尽快处理天津教案,同时要调兵在京畿和海口住房以防万一。

  这份奏折颇为符合慈禧心意,她早就想将长江水师指挥权,从湘军手中夺回,却苦于找不到机会。此时借机整顿长江水师,既能夺回指挥权,又能增加上海和江苏的布防,这个提议一箭双标。

  长江提督黄翼升绝对不会允许指挥权易主,袁保庆的提醒让郑敦谨心头一紧。天津教案,导致了水师重新布防,很可能是刺马案的导火索。对于郑敦谨的分析,袁保庆深表赞同。甚至直指刺客,肯定与黄翼升有关。马新贻与黄翼升多有冲突。如今,马新贻以布防的名义夺取指挥权,黄翼升当然不可轻易交出,两人矛盾必然激化。

image.png

  6月28日,慈禧太后再发上谕,令马新贻调动水师往京畿和海口布防。

  就在马新贻费尽心思考虑怎么从黄翼升手中,夺过长江水师的指挥权时,他遇刺了。这绝对不是巧合,必然是激烈的矛盾,才会如此极端,导致鱼死网破的行动。

  袁保庆告辞后,郑敦谨心生不安。刺马一案,也许和曾国藩无关,但如果此事真的是黄翼升策划,即使曾国藩并不知情,也不可能不受牵连。

  倘若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自己所要遭遇的对手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无法撼动的政治集团。

  郑敦谨心烦意乱之时,江宁将军魁玉登门求见。原以为魁玉,和众多登门拜访者一样,是来游说劝解的。

  不料,魁玉向他透露了一个惊人的内幕。马新贻遇刺后,朝廷连发了四道谕旨,其中有三道是公开发布。而另一道,则是发给安徽巡抚英翰的秘旨。这让郑敦谨始料未及,身为刑部尚书,他对这道密旨竟然是一无所知。

  紧接着,魁玉道出的的密旨内容,更令郑敦谨惊愕失色。密旨中要求,安徽巡抚英翰,加强长江防务和地方治安。英翰是满人,不属于湘军一系。很显然秘密交代英汉加强防务,就是为了预防两江兵变。

  对于朝廷而言,当务之急是稳定两江地区,而并非是捉拿刺马案元凶。这些天,自己一心查案,竟然未能细细考虑,这其中大有玄机。联想到初来江宁之时,茶楼酒肆中流传,马新贻渔色负友,杀弟夺妻的传闻,郑敦谨更是不寒而栗。

  张汶祥被擒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在渔色负友传闻中,张文祥被塑造成忠肝义胆,为友复仇的侠士形象;而马新贻则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为了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编排丑化马新贻的京剧,凶手不仅要杀死马新贻,还要在他死后以强大的抹黑他,让他永远无法翻身。

  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对手。

image.png

  回想马毓桢几日前的惶恐迟疑,郑敦谨决定连夜赶往马府,也许马毓桢还有隐情未说。

  一见面,郑敦谨便直言不讳的指出,若明知仇人近在咫尺,却不敢言明,不但枉为人子,将来马家也必然处处受制于人。郑敦谨的坦诚,终于让马毓桢卸下心防,他向郑敦谨吐露了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

  原来,马新贻到两江还负有,追查天国圣库的秘密使命。马毓桢此言一出,郑敦谨终于明白马新贻,为何会在晋见太后之后失魂落魄。

  天国圣库,这是一个足以撼动大清王朝的惊天秘密。

  当时,太平天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天国圣库不断膨胀,据说财富最多时累计达到18000000两白银,而当时清廷国库仅有200000两白银。这笔传言中百倍于清廷国库的巨款,不知令天下多少人觊觎,连慈禧太后都垂涎不已。

  然而,天京城被攻破之后,曾国藩却称:“天王府被大火焚毁,除了两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根本没有传闻中所说的天国圣库。”

  面对种种疑点,曾国藩深知,湘军是清廷的心腹大患,于是,毅然壮士断腕,将湘军撤散。如此一来,君臣关系趋于和缓,由于曾国藩高明而适时地避让。天国圣库一事,最终不了了之,成为一桩无头悬案。

  但是,如此巨大的财富遗失民间,抑或落入某些人手中。紫禁城中的最高当权者每每思虑起来,必然会觉得寝食难安。所以,马新贻还负有追查天国圣库的秘密使命。

  这一切都让郑敦谨大惊失色。紧接着马玉珍提到了另外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觐见慈禧两日后,父亲上折请假,回山东菏泽老家探亲。回到老家,父亲带着家人扫墓祭祖,在跪拜祖先之时,他竟然留下了遗嘱。他说,此去江宁吉凶难料,万一有什么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一定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

  一跃成为两江总督,是何等春风得意。然而当时马新贻想到的却是生死离别,扫墓祭祖,留下遗嘱。

  马新贻也许早已预料到,自己孤身一人到江宁,既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无疑是深入龙潭虎穴。然而即使马新贻深知前途凶险,两江之行极有可能有去无回,但他依然义无反顾赴任两江总督。

  既然已经知道结局,为何还要来江宁?郑敦谨实在难以理解,也许那时马新贻不想认输,但到了最后,却又不得不服输。

image.png

  一步步接近刺马案的真相,郑敦谨却莫名生出一种孤身闯入虎穴之感,悚然而惊。

  也许,是湘军将领黄翼升铤而走险,对马新贻痛下毒手;抑或是因为马新贻,有追查天国圣库的秘密使命,引来杀机。但无论是任何一种可能,这都是郑敦谨不能触碰的真相。

  湘军虽然名号不在,但势力根深蒂固。中央朝廷都难以撼动,即使明确刺马一案与湘军有关,朝廷未必有决心撕破脸面,同湘军彻底决裂,毕竟对于朝廷来说,马新贻一人的性命,与大清江山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湘军难以撼动,天国圣库更是不能触碰。若是深究,一旦查明刺马案与天国圣库有关,势必就会暴露,那就会直接导致慈禧与曾国藩的明争暗斗表面化,必然会引起朝野震惊。万一激起湘军兵变,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现在,郑敦谨的处境跟马新贻一样。马新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堂堂的朝廷一品大员,最后被当街刺死。

  那么,郑敦谨不也正在重蹈马心仪的覆辙,他受太后的,到江宁来审这个案子,几经周折费尽心思,一心要把这个元凶捉拿归案,但是他从未想过,他何尝又不是危机四伏呢?

  公元1871年正月刚过,远在北京的慈禧终于等到了郑敦谨的奏折。

  这份结案报告依然沿用了张之万的说法。张汶祥行刺马新贻完全是个人行为,与他人无关。在这份奏章上,郑敦谨依然写到,该犯供词尚属可信。

  在慈禧太后的首肯下,朝廷终于发出了谕旨,正是肯定郑敦谨的结案报告。这份漏洞百出的奏折最终成为官方认可的定论。

  从始至终参加会审的孙衣言,为马新贻写一篇神道碑铭,公然指责结案,太过草率,背后隐情尚未查清,悲鸣益处,为之哗然。

  公元1871年2月15日,曾国藩奉旨监斩,在江宁刑场将张汶祥凌迟处死。马新贻被运回山东菏泽老家安葬。对于他的身后事,朝廷也极尽隆重之能事。

  轰动一时的刺马案,最终以张汶祥一人之死落下了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四大奇案之首:两江总督马新贻离奇被刺
1870年8月22日上午10点半,结束校阅的总督马新贻刚刚走进辕门。不知何处,突然冲出一人,拔出匕首,刺向这位封疆大吏。事发后刺客张汶祥束手就擒,翌日马新贻不治身亡。然而审理历时8个月,期间张之洞兄长张之万先审未果,曾国藩赴宁再审亦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为扑朔迷离,“刺马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案情:总督被刺原因一直不明当时,这个突然闪出的人,边口呼冤枉,边跑向马新贻,一众随行人员还没反应过来,此人忽然拔出匕首,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马便被刺中倒地。离奇的是,此人并未立马逃走,还在原地大声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这才被反应过来的官兵们当场缉拿。马新贻在第二天因伤重身亡,而在当时,马不仅是两江总督,同时还官兼通商大臣,可谓身居要职,正是其官位做得最如日中天的时候。而堂堂两江总督竟然在总督府被刺身亡,在当时可谓震惊全国,朝野上下对此都议论纷纷,连慈禧太后接到奏报后都吃惊地表示:“马新贻此...
· 张汶祥为什么要刺杀两江总督案马新贻?真相是什么
慈禧垂帘听政年间,曾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而张汶祥刺马案则为四大奇案之首。张汶祥刺马案指的是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历史事件,此案疑雾重重,广为流传,甚至当时的最高权力拥有者慈禧太后曾经亲自过问这个案件。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然而大家都明白,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孑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据马新贻的后人说,马新贻在上任两江总督时,曾回乡祭祖,启程前,将...
· 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3371人参与2020年06月16日09:02分类:成语大全封疆大吏封疆大吏的意思封疆大吏是什么意思封疆大吏什么意思封疆大吏的近义词封疆大吏的反义词封疆大吏的拼音【成语意思】:封疆:疆界;大吏:大官。指疆域之内的首要官员【用法分析】:封疆大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成语来源】: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2回:“如今半年之间,已做到封疆大吏,自然是感激天恩,力图报称。”【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fēngjiāngdàlì【成语声母】:FJDL【封疆大吏的反义词】:平头百姓【成语造句】:1、白狼国伏燕州的行政督事,封疆大吏。2、晚清重臣左宗棠,置身军旅,戎马倥偬,即便成为封疆大吏,仍然严格保持着勤俭朴实的家风。3、且身为封疆大吏,必有经文纬武之才,博古通今之识,庶能不动声色,...
· 此人大字不识一个买了个小官做,终成为封疆大吏
在隋朝之前,做官基本靠他人举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隋炀帝时期,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是,即使科举制度开创之后,也并不是唯一的做官途径,还有一种人可以做官,那就是花钱买官做。李卫,字又玠,清朝江南铜山(今江苏丰县)人,出生于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因为从小不爱学习,每当父母让他去私塾读书,他就装病躲避。长大后,李卫大字不识几个,估计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父亲本想让让他继承家业,但李卫却不想做一个享清福的富二代,他有一个崇高的理想,那就是做一个小官,为百姓造福。在盐驿道任上,李卫政绩显著,且清正廉洁,令雍正皇帝相当满意,第二年就升迁为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得到皇帝宠信的李卫,升官速度堪比火箭,很快就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兼任两浙盐政使。一年后,李卫就官至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从李卫做官开始,在短短的十年间,从一个默默无...
· 一品总督和正二品巡抚都是封疆大吏,谁的权力更大?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很多读者,对于总督和巡抚之间的权力划分,存在很大的疑问。似乎很多人认为总督属于巡抚的上级,巡抚见到总督就应该毕恭毕敬。但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总督最多属于巡抚的半个上级,而且并没有权力处理巡抚。在清朝历史上,总督不见得就能斗得过巡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总督和巡抚的故事。首先,我们聊聊总督和巡抚出现的时间。这两个官职出现于明朝,但属于临时性的官职。在明朝下辖的每个省份中,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才是真正的三驾马车。但是到了明朝统治的后期,总督、巡抚两个官职已经出现了逐步固定化的趋势。但并没有彻底形成,在清朝入关之后,总督和巡抚才逐渐成为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而且管辖区和职权范围也逐步固定。我们看一下总督,清朝总计有9位总督,例如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等。总督一般挂兵部尚书或者兵部侍郎的头衔,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文官。在官场上,一般称呼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