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贻被刺杀前,都干了些什么?
两江总督马新贻出名,是因为轰动天下且至今迷雾重重的“刺马”案。但对于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时的成绩,则少有人提及。
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正牌子进士,走的是科甲“正途”。马新贻从安徽的合肥知县做起,因剿灭太平军有功,步步升迁。1868年(同治七年)八月,马新贻的仕途达到顶峰,他从闽浙总督的位置上,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马新贻在两江的前任是谁呢?曾国藩。马新贻在闽浙半年后即调到两江,说明朝廷是在重点培养马新贻。
两江虽然号称天下财赋当国之半,但与太平军多年作战,两江早成了烂摊子。即使是曾国藩治理过两江,但两江,尤其是江苏,依旧千疮百孔。
江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量土地撂荒,无人耕种。一是战乱所致,二是农民种地赚不到钱,谁还愿做无用功?马新贻到任时,江苏竟然有60%的土地没有开垦。马新贻告诉属下:要恢复江苏元气,必须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马新贻给朝廷上折子,在朝廷批准后,马新贻下令:先确定土地的所有者。之前撂荒的旧田主,必须配合官府确定所有权,否则治罪。而确实没有主的土地,由官府出面,对外招人开垦。规定不管是本省或是外省,只要愿意耕地,官府会给予最大的优惠。为了体现公平,马新贻规定:外省来江苏的军事人员,不允许开垦土地。
一系列举措出台后,很多原来瞻前顾后的老百姓都放了心,旧主回来了,流民也有了种地的积极性。江苏农业逐步恢复元气和发展,客观来说,马新贻是有很大贡献的。
小农经济社会,农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但在此基础上,人治,准确地说是吏治,是政治稳定的基石。所以,马新贻特别重视基层地方官的人选。有几个官员不是江苏的,比如山东济南知府袁保庆(老袁嗣父)。马新贻对他比较了解,早在他当浙江巡抚时,就想重用袁保庆,但被朝廷拒绝。这次任两江,马新贻又想起袁保庆,上折子称赞袁保庆为人清廉有正气,不傲上凌下。马新贻请调袁保庆来江苏任江宁盐法道,管一省盐政。朝廷本来还不太愿意,马新贻又上疏力保,说若袁保庆有错,臣甘与同罪。马新贻是两江总督,不能不给面子,朝廷同意了。
马新贻没看错人。老袁的嗣父在江苏盐政期间,日夜辛劳,非常廉洁,没有半点把柄可抓。1873年,年仅48岁的袁保庆死在江苏盐法道任上。可以说,袁保庆是累死的,这从侧面证明了马新贻看人之准。
除了保举人才,马新贻还在江苏到处弹劾办事不力的官员,丝毫不留情面。马新贻是两江总督,面子大,一弹一个准,官员们都怕马新贻,也都收敛了很多。
在清末,处在两江总督位置上的大员们,都必须面对洋务问题,毕竟还兼着通商大臣的衔。马新贻是旧派官僚,但他比较诚实,说自己对洋务不太了解,阅历较浅。不懂不装懂,这是官员难为可贵的品格,很多事情就坏在不懂装懂上。
只不过,马新贻的洋务观,严重跟不上时代。简单来说两个字:退、让。洋人在国内只要受到“不公正待遇”,马新贻就会约见外使,道歉加赔银子。马新贻的心思,无非是:我不懂洋务,那就尽可能的息事宁人,任期到了拍屁股走人。
马新贻要求属下对洋人不要节外生枝,忍一口气死不了人。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洋人在华的嚣张气焰。清末一步步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烂泥地里,马新贻是要负上一定责任的。
在清末那种守旧的大环境中,马新贻没多做什么,但也没少做什么。该做的,他都做了。他该做而没做好的,事实上有很多大员也都没做好,不能苛责马新贻一人。
马新贻在官场上的人缘是非常好的。他被张汶祥刺杀后,朝廷惜之,很多官员上疏请严查张汶祥,为马新贻讨还公道。
马新贻被刺时,虚岁也只有50岁,年富力强。他的死,直接影响了清朝在东南的海防建设。马新贻如果不死,继续留在两江。洋务可能办的不是好,至少能稳住两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