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叛变为什么没有成功 揭秘其背后原因
还不知道:钟会叛变为什么没有成功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的最大特征是:重建及重建失败。曹魏灭蜀汉,曹魏以钟会为主将、邓艾为副将(以两人实际控制军队人数界定),展开灭蜀军事行动。灭蜀之后,邓艾以“谋逆”罪名被诛杀(台湾学者柏杨评价邓艾:“功过于岳飞,冤大于岳飞”)。钟会则与姜维勾结,以“事不济,如刘备般割据蜀地”的心态,公然谋反。钟会,是东汉钟繇之子。钟繇的地位,类似今日人大委员长或政协主席之地位。显赫贵族背景及灭蜀盖世功勋,都没能阻挡钟会“事不济,如刘备般割据蜀地”的步伐。
钟会自小以聪慧闻名当世,在灭蜀的巨大荣耀面前,在战事结束之时,却选择谋反。钟会或许看清,东汉到西晋的三国战争,基本已经落幕,但是,落幕后的重建,以钟会居于司马昭中枢的有利地位,凭借钟会的聪明,应该看出,重建注定失败。全盘崩溃的社会,“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钟会谋反,民国大师吕思勉的观点是:钟会不是普通的野心家,钟会谋反的原因,是因为钟会“心存魏室”。钟会是魏国元勋钟繇之子,钟会灭蜀时的曹魏,正处于司马氏篡魏列车临近终点站的时刻。司马篡魏一旦成功,以钟会的地位与功绩,钟会必将成为晋王朝开国元勋。未来晋王朝的“开国元勋”,选择在取得消灭敌国的巨大荣耀前造反,而且司马家族的阶级属性,与钟会家族相同,均属门第世家的代表。钟会谋反,岂非是向其阶级兄弟开战?何况曹魏以法家手段摧残东汉以来的门第世家阶级,曹魏的治理逻辑,并非钟会家族所能认可与接受。钟会的谋反,形式上只能是以收到曹魏后宫“太后密诏”的粗劣手段为反司马旗帜,试图重建曹魏新秩序,阻止司马篡魏。但钟会的“崇高理想”,或许是借蜀汉姜维加入谋反阵营的机会,在阻止司马篡魏的同时,以保存曹魏为名,行恢复东汉之实。司马昭任命钟会为曹魏伐蜀主将的原因是:钟会在主流反对伐蜀的情况下,主张对蜀采取军事行动。司马昭说:“众人皆言不可伐蜀,犹豫胆怯之下伐蜀,不会成功。钟会极力主张伐蜀,派遣其伐蜀,必能成功。”钟会伐蜀成功后谋反,实属司马昭意料之中的必然事件(司马昭早有防范)。钟会是钟繇之幼子,钟繇是标准汉臣,钟繇成为曹魏开国三公,但就阶级属性与意识形态而言,钟繇不屑于追随曹操父子。钟会同样不屑于追随曹睿之后的曹魏帝王,这也是钟会竭尽所能,支持相同阶级属性与意识形态的司马氏篡夺曹魏的根本原因。钟会试图挽救医学上已经宣布死亡的生命(曹魏),钟会试图挽救生物学上已经被定义为僵尸的所谓“生命”(东汉)。剔除军事实力对比因素,即便司马政权潜藏迅速腐烂的病毒基因,但苟延残喘的躯体(曹魏)+冷却的僵尸(东汉),仍不敌表面健康的病人(晋)。司马昭让钟会担任灭蜀远征军首席军事指挥官,相对于当年曹操让夏侯渊主持西方军事而言,是曹魏军队将领选拔与晋升制度变革的结果。
曹魏初期,军事将领的选拔与晋升,大部分先是通过剿灭黄巾余贼学习基础军事知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之后是投身到事关曹魏集团命运与归宿的长期战争中(与吕布、袁术、袁绍、刘备、孙权……作战),上阵搏杀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张辽在合肥就亲自上阵,率领几百人攻击孙权的十万大军。后来是进入保护胜利果实、以防御战为主的时期,比如曹仁坚守孤城抵抗关羽,命悬一线。但钟会以司马昭的大本营军事参谋身份,担任远征大军的最高指挥官,而此前的钟会并没有张辽、曹仁式军事经历(并非指钟会不懂军事)。钟会担任关乎两国国运的远征军最高指挥官,是因为钟会是极少数支持与敢于伐蜀的曹魏官员,而且钟会在之前司为马家族运筹帷幄的过程中,表现出远高于同时期其他人的个人才能。但钟会担任远征军指挥官的根本原因,是曹魏帝国已接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格局,钟会是曹魏开国三公钟繇之子,除了类似年近古稀、军功卓著的邓艾式军队将领,寒门既然难以担任政府文职高官,自然也无法担任政府武职高官。
曹魏开国的军队将领,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五子良将”中最著名的张辽与张郃,都是从其他阵营加入曹操集团。张辽最初选择加入吕布集团,而张郃是在官渡之战时弃袁投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