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汉武帝为何将朝廷一分为二?原来是为了削弱丞相权力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6
转发:0
评论:0
汉武帝为何将朝廷一分为二?原来是为了削弱丞相权力,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汉武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对着丞相车千秋说了这样一句话:“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霍光这个“大将军”是个什么官职,竟可以抢了丞相“治内”的权力?这一切都要从汉武帝时形成的中外朝说起。

image.png

  中外朝,是指皇帝的下属分成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原来的大臣们组成的“外朝”,另一个则是由大将军、尚书等官职组成的“中朝”。外朝只处理一般的政务,而中朝则是直受皇帝旨意,决策军政大事,拥有实权。中外朝的形成,其实是皇权与相权相矛盾的产物,亦可以说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新的制度。

  中外朝产生的原因

  《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言: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其身为百官之首,身份仅次于至高无上的皇帝。自诞生起,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就时常发生,就算是后世明太祖朱元璋将丞相废除,也蹦出了个“有相权无相名”的内阁来压制皇权。

  除了少数几个独揽大权的皇帝外,大部分君主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制于丞相。汉文帝时,申屠嘉为宰相,宠臣太中大夫邓通因为“居上旁,有怠慢之礼”而让申屠嘉不满,于是“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还说邓通如果不来,就砍了他的头。邓通十分恐惧,直到汉文帝亲自出面,向申屠嘉求情才得免死。到景帝时,窦太后想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候,景帝与丞相周亚夫商量,被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而拒绝,景帝只能“默然而沮”。而汉武帝继位之初,丞相对他的压制尤令武帝不满。

  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遂取武库!”——《汉书·窦田灌韩传》

  “你要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没有?我也想委任几个官!(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你何不也把我的武库一起取走?(遂取武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实属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身为君主,却被自己的臣子所左右,这是不能忍的。商鞅曾说过:“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武帝要集权,要独制,就必须对现有的官制做出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中外朝并不是汉武帝一朝的产物,早在先秦时期便有过该方面的记载。《国语》中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此时的内朝主管祭祀。再有《礼记·文王世子》对国君召见族人时,族人站位排序的记载:“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在内朝时,即便是官职高的人,也得按年龄辈行排列;外朝才看官职爵位高低。这一遗迹,或说明先秦之内朝,为天子近幸之人所组成。由此延伸,我们或可猜测后世的情形:内朝由君主所执掌,外朝由丞相所率领。

  文帝时,为了改变即位之初大臣专制的现象,启用了大量的新人,“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常侍等职即为后面中朝的重要官职,内朝之官的选拔,乃是由皇帝为其加上某种官职而决定的。

image.png

  到了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将绝对的权威集中于皇帝身上,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势力必须削弱。

  中外朝的形成过程

  中外朝的现象是逐渐形成的,后世多数人认为,其真正产生的时间点,是在卫青被武帝封为“大将军”时。那一年,武帝举数十万大军命卫青痛击匈奴右贤王,卫青不辱使命,打得匈奴右贤王仅率百余精兵逃窜而去,俘虏男女部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才至边塞,武帝便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通典记载其“位在公上”,此后,大将军便居于丞相之上,身世更为显赫。

  此时的大将军更像是一种爵位。除了大将军,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官职,即尚书。早在秦代,便有尚书令,职掌文书及群臣奏章。《唐六典·三师三公尚书都省》道:“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秦代的尚书令,更像是一个丞相与皇帝之间传话的官职,天下大事,还是决策于丞相。汉代,在武帝时,开始对尚书“稍以委任”,等到东汉光武帝,天下事便皆决于尚书。

  虽说尚书是在后世成为处理政事的中枢,但其性质上的变化,还是源于武帝时。

image.png

  除了对尚书稍委以任,武帝还通过“加官”的方式让一些宾客参与到政治谋划之中,这些人被加之官往往都是侍中、常侍等侍奉皇帝的官职。(注:加官,意为在现有的官职上,另外兼受某职。)成为了皇帝的近臣后,这些本来为侍从的官职便可以成为皇帝的“顾问”,以令一种方式参与政治。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汉书·百官公卿表》

  这些被加官的人,凭借其侍奉皇帝的职位,可以出入宫禁,成为天子心腹,被任之以国事,从而夺取丞相的权力。就比如公孙弘为丞相时,汉书评价“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石庆任丞相时“在位九年,无能有所匡言”,甚至还有人“不受印绶,顿首涕泣”。

  汉武帝的中外朝是有作用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汉朝建立之初到武帝继位时,朝廷的宰相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审食其、灌婴、张苍、申屠嘉、陶青、周亚夫、刘舍、卫绾共十三人,这其中五人平安死于任内,另外八人则卸任后安度余生,十三人无一遇难。到武帝统治的几十年,共十二任宰相(除卫绾外),这这十二人中,仅七人平安无事,有五人或因罪自杀、下狱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为何将江南省一分为二?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将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取江南安宁之意,设江南省。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应天府是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等地的。清朝中期将江南省一分为二,把安徽和江苏分开。这种行政划分是出于何种考量呢?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影响世界的蒙古帝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元朝对于中国后世的历史影响深远,其中一种制度资源,我们至今还在继承,那就是行省制度。所谓行省,全称应为“行中书省”,意思是在地方行使中书省的权力,原意是中央机构派驻地方的代表。久而久之,行中书省也变成一级地方政府,规模和权力远远超过汉唐旧制度体系中的州、郡、县。朱元璋反元成功,建立明朝之后,考虑到行省制度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镇。所以,朱皇帝废除了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直属于中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就是垂直管理的所谓三司。地方一级,久而久之必须要有一个整合综理的主官,所以后来设于战时的巡抚、总督制度也渐渐常态化...
· 丞相的权力在历朝历代是如何一步步被削弱的呢?
隋文帝是个人才想出了消弱相权的办法,不但把相权一分为三,更关键的是后来把丞相演变成了临时工,完全成了皇上的打工仔。隋文帝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因为相权对皇权威胁太大了,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太大了。皇帝的圣旨,草拟的政令,需要丞相批准,如果丞相觉得不妥,就不批准,封起来,驳回去,把自己的意见写在后面,就照我这个改。这和报社编辑审稿一个道理,有权修改或枪毙稿子。皇帝和丞相两个人,春游外面碰上了,两个人都得下车,丞相每次行完礼。皇上都是要还礼的。当时是君臣共治天下。君臣共治建立汉朝时萧何,功劳最大,因为打仗就是打钱,萧何安抚后方百姓,又给前线送粮食,把整个国家大局把握得井井有条。后来刘邦拜萧何为相,并赐他三项特权,一,见君不趋。秦始皇的时候,皇上坐在哪儿,丞相进殿得小跑过去,才算是对皇上显示出敬重,但萧何可以大摇大摆,爷来...
· 清朝为何将江南省一分为二?方便管辖?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将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取江南安宁之意,设江南省。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应天府是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等地的。清朝中期将江南省一分为二,把安徽和江苏分开。这种行政划分是出于何种考量呢?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影响世界的蒙古帝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元朝对于中国后世的历史影响深远,其中一种制度资源,我们至今还在继承,那就是行省制度。网络配图所谓行省,全称应为“行中书省”,意思是在地方行使中书省的权力,原意是中央机构派驻地方的代表。久而久之,行中书省也变成一级地方政府,规模和权力远远超过汉唐旧制度体系中的州、郡、县。朱元璋反元成功,建立明朝之后,考虑到行省制度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镇。所以,朱皇帝废除了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直属于中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就是垂直管理的所谓三司。地方一级,久而久之必须要有一个整合综理的主官,所以后来设于战时的巡抚、总督制度也渐...
· 赵匡胤削弱宰相权力稳固皇权
赵匡胤用一场巧妙的酒局轻易地解除了重要将领们手中的兵权,但赵匡胤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了,他的心还只放了一半,武的解决了,那么还得解决文的。他要是想把另外一半心也放下了,便得除掉他心中的另一块心病,那就是如何掌控那几位权倾朝野的宰相,为此他也是费尽心机。在当时权制的封建社会里,皇帝之下便是宰相了,大家也都知道宰相的权力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统率百官,总掌朝政,能与皇帝“坐而论道”,真正的权倾朝野。相权过重,难免会对皇权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历代帝王总会耍各种手段,玩各种花招,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更是为此用心良苦。赵匡胤被拥上皇位后,立即封范质为昭文相,王溥为史官相,魏仁浦为集贤相。他们三人都是五代时期的旧臣,尤其是范质,他可是周世宗柴荣的托孤重臣。为此,宋太祖对他们都有很深的忌讳,当初重用他们,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迫于时局的需要而已。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太祖对他们的权力以及百官之首的...
·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频繁更换?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频繁换汉武帝时期是中国最鼎盛的一段时期,他在位的时候积极的开疆拓土,消除边防的祸患,采用外儒内法的方式治理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他的统治下,汉朝走向了巅峰。纵观汉武帝一朝,竟然有十三位丞相,那么汉武帝这么频繁的换丞相有什么原因呢?汉武帝丞相田蚡在汉初的时候丞相的权势极大,可以说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到了汉武帝之后,情况就变化了,汉武帝是一个非常重视权势的人,再加上当时法治非常严苛,稍微有一点问题就会被汉武帝免职甚至处死,所以说在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的时间里接连换了十多个丞相。第一个丞相是卫绾,他德高望重,很早就开始担任呈现,还曾经教导过汉武帝,但是因为后来年老体力不支,很难治理好国家,所以在他生病之后,汉武帝就允许他告老还乡。第二个丞相是窦婴,但是窦婴因为和田蚡的争执闹到了汉武帝那儿,窦婴记得景帝的遗诏中有“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所以派人将遗诏给了汉武帝,而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