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史可法到底是英雄还是书生误国?要怎么评价他?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0
转发:0
评论:0
史可法到底是英雄还是书生误国?要怎么评价他?,如何评价史可法?抗清英雄还是书生误国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如何评价史可法?抗清英雄还是书生误国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史可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在明朝时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明朝灭亡后,以史可法为首的明朝遗臣在南京组建了南明弘光政权,并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皇帝)为帝。此后一年时间中,史可法担任督师职务,坐镇扬州,统筹江北四镇军务,为防范清军南下做准备。

  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军大举南侵。二十四日夜,清军攻打扬州。次日,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清军劝其投降大清,史可法誓死不从,最终被清军杀害。

image.png

  后世普遍对史可法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位抗清英雄。就连清朝乾隆皇帝也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写道:“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然而,也有人认为南明弘光政权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就被清军攻灭,史可法作为朝廷重臣,难辞其咎。那么,史可法究竟算是抗清英雄还是书生误国呢?

  首先,史可法宁死不屈,从个人气节方面来说,绝对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就个人能力方面而言,史可法确实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赞的地方。

  史可法在明朝崇祯年间已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成为南京首屈一指的高官。但他的存在感很低,也没有做出什么值得一提的成绩。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史可法真正进入了权力最中心。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史可法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他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接连犯错,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史可法一开始打算拥立桂王朱常瀛为帝,还抛出了福王朱由崧“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个不可立的理由。结果福王在权臣马士英以及江北四镇武将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史可法被迫接受了这一结果,但之前他提出的“七不可立”之说,却成了捏在马士英等人手中的把柄。

image.png

  由于失去“定策之功”,再加上被政治对手抓住了小辫子,史可法不得不自请离开南京朝廷,前往江北督师四镇官兵。史可法以堂堂内阁大学士身份督师江北四镇,花了近一年时间,耗费朝廷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却是毫无作为。江北四镇总兵自恃“天子乃我辈所立”,个个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史可法面临这样的局面一筹莫展,只能无奈地在江北四镇为争夺地盘相互火拼的时候,充当调解员的角色。清军南下时,他所节制的江北四镇官兵在人数远胜于清军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却选择望风而降。由此可见,史可法在治兵方面能力实在非常有限。

  1644年末,清军主力倾巢而出去攻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北方防备空虚。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必定会趁此良机挥兵北上,收复失地。但史可法却抱着“联虏平寇”的想法,不敢贸然发兵。结果清军在迅速打败了李自成后,转头就向南方杀来。

  扬州之战中,清军在二十四日夜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时间就将扬州攻下。扬州作为当时的重要城市,防御体系仅次于北京、南京。守城将士在史可法的指挥下,却连一天也撑不住,足见史可法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平凡得很。反观同年闰六月,清军在攻打小小江阴县城时,江阴典史(无品阶的杂官)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率领城中百姓奋勇抵抗,坚持了八十一天时间。两者相比,高下不言而喻。

image.png

  因此,说史可法是一位廉洁自律的好官,是一位宁死不屈的抗清英雄没有错。说史可法难堪大任,书生误国也没有错。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往往不能简单用非黑即白来描述,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关键只在于我们更希望自己看到对方的哪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清易代之际,宁死不屈的仁人义士远不止史可法一人,仅在扬州之战中捐躯的就有扬州总兵刘肇基、知府任民育、何刚等人,以及无数血洒疆场的明军士兵。史可法之所以特别被后人所追捧,仅仅是因为他的官大,而那些人在史可法的光环之下,自然就显得没有那么耀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史可法是扬州人吗?史可法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两句诗诗悬挂在扬州梅花岭下,明朝杜氏史可法祠堂享堂内的一副对联,为清代温室张尔荩撰写,为的是祭奠史可法的忠君报国。诗句的意思是说,梅花岭上盛开的鲜红梅花,是亡国忠臣留下的血泪,史公的忠心就像是扬州二分明月的光辉一般,照亮夜空。扬州不止有祭奠史可法的祠堂,同时也有史可法的衣冠冢。因为这种纪念性建筑的存在,所以许多人误以为史可法是扬州人。事实上之所以扬州会有史可法的衣冠冢和祠堂,是因为史可法是在扬州战死的。史可法祖籍是北京大兴县,万历三十年在河南开封祥符县出生,后世人多认为他属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明朝崇祯时期,史可法先是继承祖辈上的锦衣卫百户之职,后来高中进士,此后为明朝效力。史可法的老师左光斗也是一位清明爱国之辈,受老师的教育影响,史可法同样的培养了以死报国的爱国情怀。李自成进攻北京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正在勤王路上的史可法听到这个消息后,调转南下,最...
· 史可法是谁?史可法是怎么死的?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臣,明末抗清名将,受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在明朝末年率兵抗击清军,随后在明朝亡国,北京城破之后。史可法在南方拥立福王登基,创建弘光小朝廷,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后来在守卫扬州城的战斗中,誓死斗争,城破之后殉国而亡,尸体不知所踪。人物档案姓名:史可法字:宪之、道邻别称:史忠正、史督师、史阁部明朝谥号:忠靖清朝谥号:忠正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河南祥符祖籍:北京大兴县出生时间:公元1601年去世时间:公元1645年官职: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主要作品:《史忠正公集》主要成就:抗击清军,城破身死万历三十年,史可法在河南祥符县出生,蒙祖荫世袭锦衣卫白户之职,以孝道闻名乡里。崇祯元年,史可法进士及第,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八年的是偶,迁右参议,镇守池州、太平两地。是年又奉命跟随卢象升讨贼,封副使,巡行安庆、池州等地,监江北军队。崇祯九...
· 如何评价史可法?史可法的师傅是谁?
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祖籍北京大兴县,公元1601年在河南开封祥符县出生,公元1645年在扬州去世。是明末之时著名的抗清将领和民族英雄。史可法本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无论是明朝还是后来取明而代之的清朝,都对史可法的忠孝赞誉有加。史可法去世之后,南明朝廷为其上谥号“忠靖”,等到了清朝的时候,清朝高宗皇帝也追谥史可法“忠正”。乾隆皇帝言:“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史可法在明朝末年的表现一般,当初崇祯皇帝命其前往镇压反叛。因为经过很长的时间,都没有稳定局势,将叛乱镇压而受到皇帝的责罚,命其戴罪立功。史可法人生的巅峰时期,是在南明弘光小朝廷之时,他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虽然历来对史可法的评价都是积极正面的,但是小编个人认为其本人的军事实力也许并没有大家想的那般出色。...
· 如何评价史可法?史可法的师傅是谁?
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祖籍北京大兴县,公元1601年在河南开封祥符县出生,公元1645年在扬州去世。是明末之时著名的抗清将领和民族英雄。史可法本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无论是明朝还是后来取明而代之的清朝,都对史可法的忠孝赞誉有加。史可法去世之后,南明朝廷为其上谥号“忠靖”,等到了清朝的时候,清朝高宗皇帝也追谥史可法“忠正”。乾隆皇帝言:“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史可法在明朝末年的表现一般,当初崇祯皇帝命其前往反叛。因为经过很长的时间,都没有稳定局势,将叛乱而受到皇帝的责罚,命其戴罪立功。史可法人生的巅峰时期,是在南明弘光小朝廷之时,他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虽然历来对史可法的评价都是积极正面的,但是小编个人认为其本人的军事实力也许并没有大家想的那般出色。他经常因...
· 抗清将领史可法简介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史可法绝命书
史可法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残朝孤臣,丹心一片为社稷督师扬州,数点鲜血浸梅花”是他的真实写照,字宪之,号道邻。史可法小的时候勤奋好学,在顺天府试中,中了第一名秀才。崇祯元年后又中了进士,同年出任陕西省西安府推官。史可法师从左光斗,幼年时就被左光斗赏识,因此受恩师影响,史可法为官清正,做事严谨干练,最终官直至乐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崇祯自缢后,努力辅佐小皇帝,支撑风雨飘摇的南明朝廷,最终为国捐躯。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对于史可法的英雄事迹,最大的应该就是著名的扬州保卫战。弘光元年,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拉开帷幕。对比双方兵力,当时的清兵至少派了十万人进攻扬州,而扬州留守的士兵仅有万余人,实力悬殊,敌众我寡。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但大将刘泽清选择了北遁淮安,仅有刘肇基等少数兵至,结局显而易见。多尔衮不断派人劝降,史可法坚决不降。写了一封《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上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