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萧望之是什么样的人?是社稷重臣,还是弄权小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0
转发:0
评论:0
萧望之是什么样的人?是社稷重臣,还是弄权小人?,还不知道大儒萧望之到底是社稷重臣,还是弄权小人?死于道还是死于拽的读者,下面

  还不知道大儒萧望之到底是社稷重臣,还是弄权小人?死于道还是死于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人一旦成名,成了大人物,就需要追根溯源,拼命往高门上靠,于是汉代大儒、一代帝师萧望之就成了萧何第六世孙。

  这到底是真是假?很多人争论不休,但这其实无关紧要。

  未必你是就真正了不起,不是就什么都不是。

  萧望之之死,世人,这也真有些冤,所以后面的班固、颜师古等人就以社稷重臣许之,惋惜不已。

  但是却也有人不以为然,甚至颇为鄙夷,认为萧望之不过是一弄权小人,下场必然。

  说这话的是荀悦、王夫子等人,这可也都是经学通人,名闻古今。

  所不同的只是,后者还多以思想家著称,非一般数经论典之辈可比,这可就大有些意思了。

  我们且就以萧望之生平,萧望之之死辨一下双方高低吧。

  老鱼大体却是倾向于后者的,没办法,老鱼一向对儒家主笔之史大为怀疑,总想要跟他们说这样一句话:

  别特么告诉我什么是对的,那只是你觉得对。

image.png

  萧望之先生是真正有学问的,大儒,所以他可能很有资格去拽,真正是爱咋地咋地。

  萧望之早年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拒绝受辱,宁不做官。

  当时大将军霍光正刚刚将密谋刺杀他的左将军上官桀等人除掉,大为紧张,特殊戒备,所以他就下令凡来见他的人,统统都要脱衣检查。

  而萧望之不但拒绝检查,还在霍光破格接见的时候,指责霍光大失待士之道,周公辅政之气,你这样做,天下之士就不会伸长脖子踮起脚,没命地往这跑了。

  萧望之就因此失去做官的机会,好几年才混到一个郎官,代理了一个什么小苑

  东门侯。

  当初与萧望之一起去拜见霍光的王仲翁,在这几年里却已经是御史大夫、给事中的高官了,此人因此有一次见了萧望之就嗤笑道:阁下不肯从俗,现在怎么只做了一个守门官?

  而那萧望之却傲然答道:人各有志。

  萧望之是一位儒者,儒者崇尚其道,所以萧望之在当时及后来就一直为人称道。尤其是那些儒家、儒士。

  然而你如果认为萧望之一生的失败,最终之死,正在这所谓的性情、气节之上,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事更不只是奸邪之争那么简单,非止于一般争斗,它其实牵扯到一个硕大的政治问题。

  《汉书·萧望之传》中所列各事,大体应是褒扬,这自然是按照儒家的观念,

  我们现在不妨按部就班,就先来说说这些事。

image.png

  萧望之是儒者,要以儒术治国,所以他当年对汉宣帝便是这样一些贡献:

  元康二年,当西羌叛乱,朝廷要出兵征讨时,京兆尹张敞因军粮缺乏,曾建议准轻罪之人以谷赎罪,以弥补粮困,萧望之立刻举牌反对。

  他引经据典说道,这是纵容犯罪,无益教化,这会导致贫富异刑,法不统一。

  礼乐教化向来是儒家最推崇的东西,萧望之说的也大有道理,然而粮困怎么解决呢?这却就不是萧望之之流关心,并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了。

  儒家官员所做的往往总是以德义,以经学挡道,具体问题从不负责。

  神爵二年,乌孙请求与汉室联姻,众人点头,宣帝准许,可是萧望之又反对。他说乌孙动摇不定,不守盟约,太不可靠,于是宣帝改变了决定。

  然而这到了五凤年间,匈奴内乱,有人因匈奴为害日久,建议趁机讨伐,宣帝召集大臣商议时,萧望之却又以春秋大义为例,认为兵不伐丧,大国不乘人之危,应讲仁义,该加以羁縻了。

  其后匈奴单于来朝,在接待规格上,萧望之更认为不应该以诸侯王对待,而应执以平等之礼,示以谦逊之德。

  乌孙不可靠,难道匈奴就可靠吗?也难怪王夫子要大肆批评,说匈奴为害日久,从来做不成友邦,不趁其内乱微弱兴兵,反救其灾患,大讲什么仁义之道,是大为失策了。

  “恩足以服孝子,非可以服夷狄者也;谊足以动诸侯,非可以动夷狄者也。”有汉一代,其情形正是如此,王夫子之言真是见血封喉。

  萧望之甚至还曾做过这样的事呢:

  那年西域莎车人杀死大汉任命的莎车王及汉朝使者,依附匈奴,汉使者冯奉世当机立断,调兵平乱。

  捷报传来,宣帝与群臣都认为应该大肆宣传,封赏冯奉世,但是萧望之却说:冯奉世擅自用兵,虽然有功,但不可以为后法;冯奉世如果加封,大家都会群起效仿,争功争利,那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瞧吧,这特么算什么道理,这难道还不是依仗名声、圣宠的弄权小人吗?道理如果如此,那就什么好事都不可做了。所幸宣帝只是点头,却并没有听从。

  宣帝这点头而不从,却是暗藏深意的。

  这意思非常之深,也大不可量。

image.png

  汉宣帝在武帝时却是受过牢狱之苦,曾经深入京都三辅之地了解民情的,所以他做了皇帝后就能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有那著名的麒麟阁十一功臣,而得“孝宣中兴”之治。

  宣帝“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所以也就能主张王道、霸道杂治,反对儒术独尊。

  这就是说宣帝虽注重礼仪教化之功,却更重务实的循吏、法家,儒家基本是他用来点缀、辅助的。

  此所以当汉元帝为太子,劝宣帝说陛下用刑太深,宜用儒生时,宣帝会勃然大怒。

  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他更曾因此而叹:乱我家者,太子也。其失望溢于言表。

  儒家不通实务,厚古薄今,不知真正所守,向来以虚实迷惑他人,汉宣帝对儒家的认识真是深透无比。

  他当初也正是因为此,为是否该任用德名无双,学问超人的萧望之做丞相大为踌躇,所以他就曾把萧望之推出去,先后让他去做平原太守、左冯翊,想试试他的政事能力。

  可是派萧望之做平原太守的时候,他不愿去,上书说朝廷应该把他这样的经学之士、精于策划之士留在朝中,参与政事;这样才能被诸侯称道,建立太平盛世。

  他这里自然又说的头头是道。

  到派他做左冯翊的时候,萧望之则干脆就装病了。却是宣帝知道他的病因,派人去告诉他这是用来考察你的政绩的,他这才一骨碌爬起来,赶紧卖力表现去了。

  这家伙满口仁义道德,动辄春秋大义、君王天下,却竟是这么干的。

  然而他到底也没能做上丞相。

  这恐怕不但是他的表现没能使宣帝满意,还因为他对丞相邴吉的态度。

  萧望之的傲至于霍光,那算义不受辱,但他对邴吉的傲,却就是真正的傲了。

  也不单单是傲。

  此事起因于大司农耿寿昌设置常平仓的一个建议。

image.png

  这常平仓就是古代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低价时大量购买提高粮价,高价时低价出售加以平抑,此即是所谓的一防谷贱伤农,二防谷贵伤民。

  此举对百姓、国家都大大有利,宣帝非常支持,但是萧望之又反对。

  他不久便借着灾荒开始批评朝政,借机发挥,说百姓贫困,盗贼不止,这都是二千石官员大多无能,不够称职的缘故。三公不合适,所以日月星无光,今年初日月少光,这是臣等之罪。

  二千石大员多不称职,这难道不是丞相之罪?日月星各对应君臣,灾异之事往往导致君臣引咎,但这种引咎一般是轮不到萧望之这样的官员的,他这又是说的什么?

  很显然,萧望之话说的漂亮,这矛头其实是指向丞相邴吉的,大约他反对设置常平仓,也即是要丞相好看——宣帝就因此不高兴了。

  邴吉是一代名臣,非常得力,宣帝对他一向敬重,所以他就派了好几个大臣去诘问萧望之。

  史载,萧望之面对大臣诘问,竟是摘下帽子对答的,可见他当时有多么不服,态度有多么不逊。这事越发让宣帝厌恶。

  他可是大儒,最讲礼仪、镇静功夫的,而且那是代君诘问啊。

  其后大臣们上报,萧望之却还不止是这种举动。

  他对钦差谒者竟只是拜了二拜而已,谒者问他话,他却又故意伏地不起,不好好回答。他自己已经无礼,可是却还曾指责谒者礼节不周呢,谒者代表皇帝,你难道要指责皇帝吗?你身为大儒不自检点,现在却仍旧要引经据典指责他人失礼,这岂不可笑?

  这分明就是一个只能看到他人之黑,完全不肯认错的儒者嘛。你的谦逊呢?忠君呢?你莫非只能对匈奴谦逊,只能在君主爱你的时候谦逊?

  不过不管怎样,就是萧望之不接受诘问,百般抵赖,他对丞相邴吉的态度也水落石出了。

  按照惯例,丞相生病,御史大夫是必须当日前去探病慰问的,可是萧望之哪一次也没去。

  丞相为首辅,按照礼仪,御史大夫遇见他当身居其后,非丞相谦让,不得前行,但是萧望之每每与丞相并行。

  而且萧望之一旦与丞相意见不合,就动辄说这样一句话:君龄尊高,难道能与我父亲同年吗?

  这叫什么话!丞相如果比你年龄小的话,这就不是丞相了,就可以不讲官礼了吗?而且这是论事之道?这邴吉对你可还有引荐、提拔之恩呢。

  萧望之这个大儒的不守儒道,拽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他这样的人其实是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的,大家都敬而远之。

  萧望之还有其它事。

image.png

  身为御史大夫,不守礼法,居然用官家车马照料家事;其少史头戴法冠,其妻子居然前行引路。其下属为他经营生意,并私赠钱款,共计十万三千。萧望之受贿牢狱赃款达二百五十万之多。

  这特么现在便是一个伪道学了,假大师了。

  萧望之本想扳倒丞相邴吉,却不料自惹一身骚,宣帝于是立刻下旨,把萧望之狠狠责备了一通,说的非常不堪。

  不过宣帝却没有将其下狱,而是免去其官职,让他做太子太傅去了。

  宣帝说是不忍处分,这恐怕还是顾忌萧望之的名声,顾全萧望之颜面的缘故。萧望之学问还是有的,让他教太子读书,也算正当。

  宣帝甚至还不准萧望之去谢恩呢,那就是表示不想看到他,其厌恶已不难想见。

  宣帝的点缀还是必须要的,料想以他之英明,以太子关系之重,他一定会嘱咐太子如何掌握分寸,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

  只是宣帝却没有多少时日可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社稷”是否是国家?
在古汉语中,“国家”是“国”与“家”的合称。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在现代汉语中,“国家”不再分开解释,就指某一领土上的一个政府与人民的共同体。“社稷”本来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土地神;稷,五谷神。《白虎通义?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土和谷都是人们生存离不了的,所以要祭祀。古代封建王朝建立时必先立祭祀社稷的场所,灭人之国时,也要把那祭社稷的场所给毁掉,所以社稷也就成了国家政权的标志。
· 萧望之
人物生平霍光冷遇萧望之出身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其祖、父皆隐德不仕,以田为业,萧望之好学,研究齐诗,师事后仓达十年。后来到太常受业,又事同学博士白奇,还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的儒生们对他都很称赞。他还写有赋四篇。那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举儒生王仲翁、萧望之等几个人,都被召见。在此之前左将军上官桀等谋杀霍光,霍光杀了上官桀等之后出入都加戒备。进见他的官民都要露体被搜身,摘去兵器,由两个侍卫挟持。只有萧望之不肯听他这套摆布,自动出阁,说:“不愿见。”侍卫人员对他叫嚷乱扯。霍光知道这个情况后,吩咐侍卫人员不要乱扯。萧望之到了霍光面前,对他说:“将军您用功德辅佐幼主,要能让崇高的教化流传天下,天下的士都会伸长脖子踮起脚,争着要来效力辅佐高明的。现在来见您的士都要如此对待,恐怕不是周公辅佐成王那样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接待天下之士的礼节和招致平民的思想。”于是霍光独不授职萧望之,而...
· 萧望之
萧望之(约前114~前47年),字长倩,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萧望之是西汉宣帝、元帝倚重的大臣,又是著名的经学家。萧望之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李白在《客中行》赞颂的“兰陵美酒”相传就是萧氏家酿。。自此,兰陵萧氏是山东大族,历数百年而不衰。萧望之出身于一个世代务农(祖上可不是务农的)的家庭,到萧望之时,始勤于学问。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尤善治《齐诗》,为当时京师诸儒所称道。这时大将军霍光把持朝政,萧望之因长史邴吉的推荐受到霍光召见,但望之看不惯霍光不能善待忠心效力之士、以势凌人的做法,忤逆了霍光,因此在霍光专权时萧望之没有得到任用。因不趋附大将军霍光,仅官至小苑东门侯。后为御史大夫魏相属吏,荐为大行治礼丞。霍光死后,他的儿子霍禹又任大司马,霍氏家族继续掌握朝廷大权,任谒者。这时京城长安下了一场冰雹,望之乘...
· 萧望之与萧何是关系?他为何要处死清官赵广汉
萧望之,又叫萧长倩,是西汉开国丞相萧何的第七代后人,东海兰陵人,就是现在的山东兰陵县人,后来又迁徙到杜陵,就是现在的西安东南部。最高曾经做到大鸿胪、太傅等职。萧望之的家族从其爷爷辈开始,就脱离了朝廷官场,开始以田产为业,到了萧望之这一代,由于萧望之从小聪明,而且还非常的好学。当时的兰陵萧氏,已经渐渐的开始成为一个大族了,萧望之的长辈看到萧望之非常的好学,就想给他谋一个好的出路。在汉宣帝时期,萧望之曾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当时的霍光是宣帝时期的第一权臣,连宣帝见到他都礼让三分,霍光本人也非常的倨傲。萧望之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种目中目人的人,所以没有受到霍光的重用,霍光将他放在一个衙门内做一个相当于看大门的官,每次看到萧望之,都会上前去羞辱他一番。后来,萧望之被当时的丞相魏相看中,收为门生。霍光死后,霍家的权势开始衰败,萧望之由于才学出众,被宣帝重用,任命他教导太子(即后来的汉元帝)读书。萧望之...
· 萧望之生平简介萧望之是怎么死的?
萧望之是西汉第一位丞相萧何的六世孙,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回归田园,宁愿务农也不愿出仕,到了萧望之这一代,他决定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萧望之十分好学,他学有所成之后名气很大,后来长史丙吉看中他的才能,将他和王仲翁都推荐给了权臣霍光。那时,霍光才被上官桀等人刺杀,从那以后他就变得格外小心谨慎,但凡是要见他的,不管你是官员还是其他什么人,都必须脱衣服搜身,不许携带任何武器。萧望之和王仲翁都受到了霍光的召见,可是,到了霍家门前,他却不肯接受搜身,竟主动放弃了这一“飞黄腾达”的机会,说了三个字:“不愿见”。侍卫不敢轻易放人离开,他们见萧望之一见到要搜身的场面就惧怕,还怀疑萧望之身上藏了什么武器,打算刺杀霍光呢!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霍光听说此事以后,就派人将萧望之带到自己面前来,他还没说话呢,萧望之倒先忍不住开口了:“霍将军,如今您是辅佐年幼的陛下的功臣,您的责任是让崇高的教化流传天下,现在全天下的人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