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历史文献关于祠堂的记载
两千年前的历史文献关于祠堂的记载
祠堂,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建筑形式,承载着祭祀和纪念的文化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探讨祠堂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那么历史文献是如何记载“祠堂”的。
我们先检索《说文解字》。关于“祠”,《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春祭曰祠。物品少,多文辞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就是说:(周代)春天的祭祀叫做祠。这是由于用来祭祀的物品少,而仪式文词多的缘故。从示,司声。农历二月祠不用牺性,而用玉器、毛皮和增帛。关于“堂”《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殿也。从土,尚声。”就是说:堂,有屋基的正室。从,尚声。如将“祠”与“堂”合起来,那“祠堂”的意思,就字义上解释,似可理解为祭祀的房屋。
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献就有着“祠堂”名称的直接记载。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名作《天问》,汉王逸注:“《天问》者,屈原之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晏昊,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谍愤懑,舒泻愁思。”@表明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过程中,看到壁画,“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说明战国时代已出现祠堂。这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祠堂”一词的最早记载。
汉代霍光,武帝时任大司马大将军。昭帝年幼即位,光受武帝遗诏辅政,前后秉政达二十年。光去世后,“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示奉守如旧法”。汉代张安世,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去世后,“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溢曰敬侯。赐莹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表明霍光、张安世去世后,都受赐在慕旁建立祠堂。
汉代张禹,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禹年老,自治冢莹,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又近延陵,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它所”。师古原注:“肥牛,亭名。欲得置亭处之地为冢茔。”
汉代文翁,庐江人,“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十七年“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乃悉为春陵宗室起祠堂”。建武十八年“三月王午,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历冯翊界,进幸蒲坂,祠后土”。注:“后土祠在今蒲州汾阴县西北。”表明光武帝谒陵而起祠堂。
东汉王符著《潜夫论》指出:“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糯、梓、梗、楠,良田造莹,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懵。”@说明东汉的贵戚豪门,在坟墓旁“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很普遍。
上述引文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汉代,历史文献已多处记载着“祠堂”的名称。至三国魏晋南北朝,“祠堂”的名称继续在各种历史文献中出现。
当然,作为祭祀庙堂,历史文献的记载尚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古今图书集成·宗庙祭典》就有“帝高辛氏始立宗庙”、“帝尧作七庙以享先祖”、“帝舜立七庙、”夏制因唐虞立五庙”“殷制七庙”等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