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历史、特点与文化意义
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许多少数民族都以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作为他们的传统居所。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充分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壮族、苗族、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盛行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干栏式建筑遗迹。这说明,早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采用这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性建筑。
从考古发掘来看,那时的先人们已经采用干栏式结构,并且有了完整的梁、柱、板等建筑构件,采用椎卯结构来代替梁柱的绑扎和木板的拼接。
特点构造和功能:这种建筑多采用木料或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楼层结构适应南方高温、潮湿的气候,具有防潮、防虫、通风干爽等特点。
实用性:是其得以长久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干栏式建筑可以有效防止潮湿和虫害,提供一个相对干燥、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楼下多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既方便了生活,又适应了南方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特点。
古代建筑的椎卯结构
“干栏”是什么意思呢? 用壮语来翻译,“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所以“干栏”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
干栏多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竖木架梁,下面悬空,取茅草或灰瓦盖顶,分上、中、下三层。底层敞开,间架宽阔,用以堆放农具、石磨,围设生栏、猪圈鸡鸭舍,还可堆放柴草等。
中、上两层铺设木板,四周用竹木条交错编扎,再取山草拌和稀泥涂抹光滑为墙壁 (也有用木板围成墙的)。中层装有木梯,前面设有阳台,阳台也称“望楼”。望楼可晒衣服、粮食,也是纺线、织布绣花、乘凉以及男女青年对歌的场所。
望楼内就是堂屋。堂屋正中设神壁神龛,供奉列祖列宗和“天地君亲师”牌位。堂屋左右两侧,分别设卧室客房和厨房。上层一般用于储存粮食、粮种以及其他杂物等。
干栏式木屋
这种“干栏”建筑不单是中国南方许多民族普遍居住的一种建筑样式在南太平洋不少国家也有。为什么古今许多地方人们都建筑此种形式的房屋呢?
《太平寰宇记》一百六十一卷说:“俗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 所以这种民居形式又有“巢居”之称。《韩非子·五囊》中也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记载。
中国南方普遍高温、多雨、潮湿,这种干栏式建筑通风、干爽、凉快:同时设畜禽圈于楼下,既可御毒蛇猛兽侵害,又可防盗。所以南方少数民族的先人们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逐渐发明出这种干栏式建筑,以和自然抗争抵御蛇虫猛兽之害。
傣家竹楼
如今这种干栏式建筑式样仍在南方少数地方沿用。像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正是这种干栏式建筑。一般为正方形,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两米;以数根木料或大青竹为柱。
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竹楼顶造型为歇山式,用草排覆盖。设有楼梯,上层还设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
傣家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能防蚊虫、防野兽,通风凉爽,防潮湿;二是建造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可谓产竹用竹,非常经济实用。
总结: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构造特点,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