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家谱里的祠堂:祠堂位置、建筑、布局与家族精神

2025-01-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
转发:0
评论:0
家谱中祠堂记载丰富,包含建筑布局、位置及家族信仰等,体现家族神圣地位与精神象征。释文详述祠堂来历、变迁及重要性,旨在传承家族文化。明清时期,祠堂布局多遵朱熹《家礼》,成为家族伦理教育重要场所,后世子孙需修葺整饰,以光昭祀典。

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祠字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是家谱的重要内容

在家谱的章节内容中居重要位置

家谱中的祠堂一般由图、文两部分组成,图主文辅,文字注释祠堂图画

祠堂图大多为建筑式样、框架结构图案。也有的称祠堂山水图,不仅绘制祠堂图样,而且将祠堂周围的住房、山水形貌也勾画在内,整个祠堂全貌一目了然。有的祠堂图还将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画在图内。就祠堂所辖范围来说,多为一家族的祠堂,也有家族总祠图、支祠图。通谱、统谱中的祠堂图,则是涵盖全省乃至跨几个省区的一个大家族的合祠图、统祠图。

祠堂图前或图后,一般都有释文,对祠堂建筑、祠宗旨、祠堂管理、修谱与建祠的关系等予以说明。大体有以下内容:

家谱里的祠堂:祠堂位置、建筑、布局与家族精神

(一)简介祠堂位置、建筑布局

如《(浙江嘉善)香湖丁氏家乘》(乾隆三年)“丁公祠”后释文:“丁公祠一所在南号圩之南汀,去住宅东南仅一里许。向南厅犹五三公所建,后德昭公、德威公以父荐举海鹤公孝义起家,奉主于中厅专祀之。而邑侯夙感海鹤公好义,又嘉诸子之孝,因赐邑丁公祠云。”又如《(湖南湘潭)中湘宾氏五修族谱》(1948年)“重修祠堂记”:揭示原祠堂因历年既久,岌岌欲坠,乃于嘉庆“五年春,遂倡捐货鸠工营葺”,“其基址则较前稍上数步,其经制则经十四丈,横八丈,中为正寝,奉始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左偏,奉累代昭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右偏,奉累代穆祖考妣神主居之。前为回廊、为疏楼。推祀祖之意,以祀神,则前之左为文昌帝君祠,前之右为关圣大帝祠。推祖宗之意,以联系姓之欢,则于后建倒厅一,横厅二,以为燕集之处”,将整个祠堂祖先牌位及各厅室位置作了全面介绍。

(二)论述设立祠堂以及祠堂著于谱的重要性

在祠堂图的释文中,对家族建立祠堂的重要性均有所论述。有的将修建祠堂作为达到“尊祖、敬宗、收族”的重要手段:“《礼》有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夫敬宗,莫严于祭祀;收族,莫切于祠宇。祠宇备祭祀,昭则子姓之欢,心既合,即一本之情谊愈敦也。”有的将修建祠堂提高到“明理法,正伦常”的高度“意义甚远”:“祖庙,所以本仁也。本仁孝之思,建立家庙,族之人于以序昭穆辩尊卑,明礼法,正伦常。法甚良,义甚深,而意义甚远也。

在祠堂图的释文中,不少家谱还论述了必须将祠堂“著于谱,图其式,加以说”的重要性。如《(浙江淳安)(安徽绩溪)姜氏孝子大民公派宗谱》:“祠堂必具图于家谱者,以去祖逾远,历世云遥,后子孙侵缭以周垣之地,据东西遗柜之房,故书一图,尤分注详细,以见开基时缔造艰难,犹必仿古制之家庙,以遗后。后之人可弗想其隐念,稽诸旧制,因其所已创,求其所必至,成其所未备,而益经理祠事,以光昭祀典也乎?”《(江西万载)昌田钟氏福房支谱》认为:“祠堂有图,而复加说者,何也?盖图只能表现形势大略,凡龙从何来,砂从何转,溪水之源流从何开阖,俱缺然不详。至祠堂之来历,与时势之变迁,更非图可得以形容者也。”从这几段引文可知,各家族在编纂家谱时,必将本族祠堂著于谱,图其式,并加以说者,其目的就是使后世子孙一览斯图,知悉祠堂之来历、时势之变迁,以见开基时缔造艰难,咸念先辈经营之苦、创造之劳,从而对祠堂时加修葺、时加整饰,使祠堂得以不朽,光昭祀典。

家谱里的祠堂:祠堂位置、建筑、布局与家族精神

(三)祠堂的布局

明清时代,民间祠堂大都根据朱熹《家礼·祠堂》的设计来进行布局。祠堂大殿正中设一正龛,左右两边相对各设一配龛。所谓“龛”,本是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祖先的神主牌位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简化成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放在桌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子、孙曾孙名字,为每一对(夫妇)祖先设一块。正放的神主是本家族的始迁祖或始祖,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次序,摆放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的、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而始迁祖、始祖是不迁的,永居正中间。这也就是明清时代民间理解的“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

这类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一享堂一寝堂。享堂也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前还建有照壁或牌楼,画栋飞甍,煞是壮观。县棠樾鲍氏因孝悌而闻名乡里,其祠堂位于村口,在祠前道路上建有皇帝恩赐匾额的七座石牌坊及一方亭,两旁配植桃花,其优美的环境和雄壮的气势为民间所罕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谱中的祠堂记载:祠堂组成、位置建筑布局与功能。
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是家谱的重要内容,在家谱的章节内容中居重要位置。家谱中的祠堂一般由图、文两部分组成,图主文辅,文字注释祠堂图画。祠堂图大多为建筑式样、框架结构图案。也有的称祠堂山水图,不仅绘制祠堂图样而且将祠堂周围的住房、山水形貌也画在内,整个祠堂全貌一目了然。有的祠堂图还将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画在图内。就祠堂所辖范围来说,多为一家族的祠堂,也有家族总祠图、支祠图。通谱、统谱中的祠堂图,则是涵盖全省乃至跨几个省区的一个大家族的合祠图、统祠图。祠堂图前或图后,一般都有释文,对祠堂建筑、祠堂宗旨、祠堂管理、修谱与建祠的关系等予以说明。大体有以下内容:(一)简介祠堂位置建筑布局。如《(浙江嘉善)香湖丁氏家乘》(乾隆三年)“丁公祠”后释文:“丁公祠一所,在南号好之南汀,去住宅东南仅一里许...
· 古建知识:祠堂古建筑的几种平面布局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也就各式各样,大小不一。明清时期,民间祠堂大都根据朱熹《家礼祠堂》的设计来进行布局。祠堂大殿正中设一正龛,左右两边相对各设一配龛。所谓"龛",本是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祖先的神主牌位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简化成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放在桌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夫妇)一块。正龛放的神主是本家族始祖,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次序,摆放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的祢、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而始祖是不迁的,永居正龛中间。这也就是明清时期民间理解的"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这类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堂。享堂也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
· 应氏大祠堂--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
永康市应氏大宗祠应氏大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应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东晋时,汝南有应詹者,从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其子应元,招为驸马,以功任御史大夫,后随父迁家于此。“此则南宗应氏之始。”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后裔又自仙居徙缙云。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缙云还诸应家焉。”其后有灵芝产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历史。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厅管事...
· 兴建祠堂,修族谱,是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精神
1.价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改革开放30多年后,解决了温饱,小康问题之后。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钱来考虑精神世界的满足。人是价值的存在。修祠堂、拜家谱,就是精神世界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祠堂,空间上展现了这种生命存在价值感;拜家谱,时间上展现了家族不断代,流转接续,兴旺发达。无论是修祠堂好,拜家谱也好,本质上是情感上链接与祖先的通道,展现成功的精神价值。修祠堂、家谱,一般多由家族中有威望,事业成功的人担任牵头人,经费自愿认捐。不成文的规定是多捐者总能在形式上留下浓重一笔,或在祠堂牌匾上留名,或在家谱上留下重要位置。这何尝不是一种荣耀。2.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空间寄托中国的历史是官方的历史,有家庙、天坛、孔庙、尚书庙等纪念活动场地;有史官记述历史等。历史以来是不允许民间公开建庙修家谱的。但一直以来,民间对官方的模仿体验一直就存在。修家谱、建祠堂就是对官方信仰的民间模仿。学术上称呼民间信仰为中...
· 中国古代祠堂古建筑的结构布局、分类和作用
祠堂古建筑的产生跟中国古代聚族而居分不开的,属于同一姓氏的家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古代祠堂古建筑的结构布局在古代修建祠堂古建筑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问,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1)....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