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六态: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六种龙形象解析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神秘而崇高的生物,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寓意。这些形态各异的龙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力量和美好的追求。本文将详细介绍应龙、螭龙、蛟龙、虬龙、烛龙和蟠龙等几种龙的形象及其文化寓意,并引用一些参考资料以丰富内容。
应龙
据《辞源》记载,应龙是有翅膀的千年龙,五百年的龙被称为角龙。在传说中,应龙是龙中之贵,寿命奇长,具有非凡的神力。它曾帮助大禹治水,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展现了其强大的神力。应龙在古代文献和艺术品中常被描绘为威武雄壮的形象,成为古代人民对于力量和权威的象征。
螭龙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螭龙是龙的来源之一,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建议将其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螭龙是龙九子中的二子,喜好张望或好险,常被用作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装饰。古书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根据以上的说法,螭龙的原形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壁虎。
蛟龙
则是无角的龙,传说中可以引发水患,但也有说法认为它是瑞兽。在古代文献中,蛟龙被描绘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能够操控水流和天气。它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古代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成为古代人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想象。
又如:蛟虬(蛟与虬。虬:古代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龙。螭:传说为蛟龙之属的一种动物);蛟兕(蛟龙与兕牛)
又有古书说是无角龙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
主流看法是无角龙
虬龙
拼音 qiú lóng
古代传说中的有角无须的小龙。据屈原的《天问》描述,虬龙背负着熊,形象独特。在宋代的《瑞应图》中,虬龙被描绘为龙马的一种形态,具有神奇的力量和威严。虬龙的形象在古代艺术品中也有所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寓意使得它成为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有角无须的小龙。屈原《天问》:“虬龙负熊”。宋《瑞应图》:“龙马神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修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虬龙则是传说中的瑞兽,“神马”,“马八尺以上为龙”,“两角者虬”
烛龙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人面龙身,口中衔烛。据《山海经》记载,烛龙能够掌控昼夜和季节的变换,其威力极大。当烛龙睁眼时,普天光明,即为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为黑夜。烛龙的形象充满了神秘和威严。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
蟠龙
一种无云的龙。在古代文献中,蟠龙被描述为身长千里,具有强大的力量。它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古代的建筑和雕塑中,作为装饰和象征元素。蟠龙的形象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力量和美好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想象。
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①)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 ,行南时大 ,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这些龙的形态和寓意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力量和美好的追求。通过了解这些龙的形象和文化寓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元素。这些龙的传说和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化的内涵,也为现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灵感和文化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