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畜雅号:马、牛、羊、狗、猪、驴等动物别称文化探源
我国先民很早就驯化了马、牛、羊、狗等作为家畜。在与家畜长期的相处中,人们给它们取了很多的别名。
马在古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活动都离不开马的参与。
马跟人一样,也有称谓。就年龄而言,两岁以下的马称为“驹”,三岁的马称为“”,四岁的马称为“”。
就性别而言,雄马叫作“牡”“骘”“腾”,雌马叫作“牝”“骒”。就身高来说,八尺的马称作“龙”,七尺以下的马称作“”。马在驾车时所处的位置不同,叫法也不一样,走在两旁的叫“骖”。
走在中间的叫“啡”。
马有劣马和良马之分。劣马又称“驽马”“骀马”,良马的别称主要有“乘黄”“苍龙”“盗骊”“骏骑”“龙驹”“骐骥”“高足”“千金骨”等。马为十二生肖之一,对应地支中的“午”,因此有“午马”之称。
牛
牛在古代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帮手,常用于拉型、耕田、运输货物。古籍中关于牛的别称很多。
牛的年龄不同,叫法也不同。如刚出生的牛叫作“犊”,两岁的牛叫作
“”,三岁的牛叫作“慘”,四岁的牛叫作“”,八岁的牛叫作“”。牛有雌、雄之分,公牛叫“牡牛”“牯牛”“牤牛”,母牛叫“牝牛”。不同颜色的牛各有其称谓,如红牛称为“牛”,黑牛称为“牛”白牛称为“牛”。
牛因生存环境差异而有不同的称呼。生活在水中的叫作“沈牛”;生长于沙漠的叫作“钫牛”;生存于山林的叫作“旄牛”;在陆地上供人们耕作的叫作“耕牛”。
牛为十二生肖之一,与十二地支中的丑相对,故被称为“丑牛”。
养牛的牛圈一般很大,“圈”在古代叫“牢”,因此牛被称为“大牢”古时祭祀,常把牛、羊、猪作为祭品,如果三牲齐全,则称为“太牢”,后“太牢”成为牛的专称。
牛又被称为“觳觫”。觳觫本指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下》记载,齐宣王曾见临宰之牛吓得觳觫,遂令免牛一死。后来就把“觳觫”作为牛的代称。
《清异录》称牛为“黄毛菩萨”。相传古时候有一个人个性耿直,十分固执,人称“撞倒墙”。此人非常不喜欢杀牛,见村里有人家在院里悬挂牛头牛脚,便对妻子说:“天下人所吃的都是从黄毛菩萨身上获得的,最后却把它杀掉了,天理何在!”后因此把牛叫作“黄毛菩萨”
牛还有一个雅称,叫“斑特处士”。《太平广记》载:唐宣宗大中年间,秀才宁茵居于大僚庄南山下。一日夜里,他正在院里读书,突然斑特处士叩门造访,于是开门延人。后宁茵发现斑特处士是一头牛。后世遂称牛为“斑特处士”。
羊
羊是羊亚科动物的统称,属于草食性哺乳动物。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养羊。
羊在与人类相处的几千年时光里,获得了不少优美的别称。羊在古代是常见的祭祀用品,因为它们的毛比较柔软,祭祀时就把羊称为“柔毛”。
羊的颈部生有长须,“髯”有“胡须”之意,故戏称羊为“胡髯郎”称为“柔毛”。也拟称“长须主簿”“髯须主簿”“髯须参军”等。
羊也叫“独笋子”。《事物绀珠》上说,李栖筠家饲养的羊,名叫独笋子。后遂把“独笋子”作为羊的别称。
羊的另一个雅称是“珍郎”。这个称呼的由来与武则天有关。《清异录》记载,武则天好吃冷羊肉,有一次专门赐给张昌宗一些冷羊肉,并附上信札,上写:“珍郎杀身以奉国。”据此,人们把羊称为“珍郎”。
羊还有一个“高山君”的称谓。《搜神记》上说:汉朝时,齐郡人梁文爱好道术。他家里有一座祭神的祠堂,里面的神座上挂设帷帐。有一天祭祀时,突然从帐中传出人声,自称“高山君”。此神人很能吃东西,给人治病也很有效果。后来神人醉酒,变成了一只羊,经调查乃袁公路家走失的羊。后“高山君”成为羊的别称。
“白石道人”也是羊的美称。这个称呼源自《神仙传》中的一个传说相传魏晋时期,丹溪人皇初平入山牧羊,遇见一位道士,跟随他进入一座石室修道,久不归家。他的哥哥皇初起寻至石室,只看到白石,看不见羊群。皇初平喊一声“羊起”,周围的白石全都变成了羊。由此人们把“白石道人”作为羊的别称。
狗
狗是古人最早畜养的家畜之一,也是与古人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在古代,狗最常见的称呼是“犬”,这个称谓今天仍在使用。除此之外狗还有“地羊”“豺舅”“虎酒”“守门使”“韩卢”“乌龙”“黄耳”等几十种别称。
地羊:古代齐地称狗为“地羊”。《本草纲目》曰:“犬,齐人名地羊。豺舅:相传狗是豺的舅舅,豺遇到狗,就做跪拜状,因称狗为“豺舅”
虎酒:宋代黄休复《茅亭客话》记载,老虎吃狗之后,必有醉意,因而称狗为“虎酒”。
守门使:狗通人意,能守门护院,故有“守门使”之名。
韩卢:战国时韩国有黑色猎犬名为韩卢,矫健善驰,后将“韩卢”作为良犬的代称。《五灯会元》:“直须狮子咬人,莫学韩卢逐块。”
乌龙:晋代张然有一条狗叫乌龙,曾奋不顾身地救主。后将“乌龙”作为狗的泛称。白居易《和梦游春一百韵》诗曰:“乌龙卧不谅,青鸟飞相逐。”
黄耳:相传晋代陆机家犬黄耳通人性,能传书信,因以“黄耳”作为狗的代称。苏轼《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诗曰:“寄食方将依白足,附书未免烦黄耳。”
猪
猪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家畜,位居六畜之首。猪的饲养历史十分悠久,从有文字开始,就有关于猪的记载。如《诗经》称猪为“豕”,《周礼》称猪为“豚”,《庄子》称猪为“豨”,《尔雅》称猪为“彘”。
猪根据种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如公猪叫作“”“”,也称“牙猪”,母猪叫作“”。不同年龄的猪也各有其叫法,如六个月的小猪称为“”,一岁的猪称为“犯”,三岁的猪称为“”。
猪还有许多有趣的别名。猪的面部呈黑色,因此得名“黑面郎”。其以糟糠为食,故又有“糟糠氏”之称。宋代孙奕《示儿编》载:“猪曰长喙参军、乌金。”“参军”是古代的官职名,猪因嘴长,故有“长喙参军”的雅称。
“乌金”之名始于唐代。《朝野佥载》载:“拱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太平广记》称猪为“鲁津伯”:相传古代北方曾有人向燕相进献猪,后猪被厨师烹煮。猪死后进入燕相的梦境,说:“造化劳我以豕形食我以人秽。伏军之灵得化,今始得为鲁之津伯。”因把“鲁津伯”作为猪的别称。
驴
驴是长相似马的哺乳动物,原产于非洲,秦朝时引人我国,并逐渐进人内地。古人主要用驴来耕地和拉车。在长期共处的过程中,古人给驴取了不少奇特、有趣的别名。
长耳:驴的耳朵很长,人们据此给它取了个“长耳”的名字,有时也戏称它为“长耳公”。王定保《唐摭言》写道:“咸通中,上以进士车服潜差,不许乘马。时场中不减千人,虽势可热手,亦皆跨长耳。”
卫子:相传春秋时期,卫灵公喜欢乘坐驴车,后来人们便把驴称为“卫子”。也有人认为,驴叫作“卫子”是因为卫地多驴。还有一种说法是,晋代的卫玠好乘跛驴,当时的人为了讥讽他便称驴为“卫子”“蹇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