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祭祖三种类型:常祭、专祭和大祭
祠堂中的祭祖活动,形式复杂,类型多样,根据不同的祭祀时间和程序,可分为常祭专祭和大祭、三种类型。
常祭,系一般的常规祭祀,在每月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的早晨进行,规模不大,一般每个家庭只要派一个代表到祠堂参与即可。
专祭,是特殊祭祀,系族人有诞辰、婚娶、生子、获得科举功名、升官晋爵等喜事时入祠举行的祭祀。子孙婚娶、生子,系家族延续发展的喜事,需要到祠堂祭奠祖先,告诉老祖宗。
至于子孙获得科举功名,或者升官晋爵,更是家族异常荣耀的大事,凡获功名、晋爵者,祠堂在身边的要去祠堂行礼,不在身边的俟回乡的时候到祠堂补祭。江阴袁氏宗族规定,凡子孙中秀才,备祭之席,补虞、中举、中进士加倍办祭,出仕者更要有丰厚祭祀。
公微婺源双杉王氏家族在家谱中对专祭的对象与时间作了规定:正月二十日,刺史雷公诞辰;三月十日,节度使震公祭祀;三月十二日,国学霆公祠祭;三月十五日,兵马使公祠祭;四月十三日,二世祖诞辰;五月初四日,始祖诞辰大祭;
双杉王氏家族规定的主要是先祖诞辰等专祭,实际上遇到婚娶、生子、获得科举功名、升官晋爵等喜事时,都要及时在祠堂举行专祭。
大祭,系宗族的合族大祭,也是祠祭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关于祠堂祭仪,明初未有定制,规定“权仿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弥四世神主,以四仲之月祭之,加腊月忌日之祭与岁时俗节之荐”。所谓“四仲之月祭之”,即一年四季在每季的第二个月祭祀,一年共四次。
春祠,摆放的供品不多,但祝词比较长,可能因春季开始播种,产品少,供品可以少放,故需多念些祷词,请祖宗保佑本年获得丰收;夏擒,也因禾谷尚未收割,祭品较少,故名;秋尝,将秋熟的谷物割下作祭品,请祖宗尝新;冬蒸,“蒸”是众多、气盛的意思,冬蒸表示一年全收获了,祭品丰富。
四时祭祀的具体时间临时选择吉日,或者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也可以,官府不作具体规定。按上述明朝政府规定,除四季仲月祭外,腊月祭、祖先忌日祭以及岁时俗节祭等也是祠堂祭祀的内容。于是不少家族多在元旦、春分、清明、中元、中秋、秋分、立冬、冬至、腊月、除夕等岁时节日中举行大祭。大祭一般合族进行,也有的分房分支举行。
《红楼梦》中就有很多关于特殊祭祀的专门描写,凡贾氏子弟中试、升官、锡爵都要在当日或次日到宗祠祭祀,形象地反映了官僚家族特别祭祀的情形。《红楼梦》五十三回更是重墨浓彩描绘了“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大祭情景:
广东东莞梁氏宗祠陈设位次图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花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次日,由贾母有谐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面悬一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特晋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献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也是王太傅所书。
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块九龙金匾,写道:“星辉辅粥。”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亦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俱是御笔。
里边香烛辉煌,锦嶂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瑞献帛,宝玉捧香,贾葛、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退出。众人围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帐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府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
贾荐、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荐、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下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
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
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侯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握内,花团锦族,塞的无一隙空地。
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瑰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侯与贾母行礼。
曹雪芹在《红楼梦》书中为我们展示了封建官僚大家族除夕祭祖的生动景象。对一般家族来说,大祭活动往往在清明、冬至时举办得最为隆重,其在参祭人员总数持续时间和祭后的活动上,都超过了其他节日祭祀的规模。
清明、冬至大祭时,家族中所有成年的子孙都要进人祠堂参祭,无故不到者要受到处罚。但是那些不忠不孝、奸淫赌资、无谋生职业的不肖子孙则没有资格入祠堂祭祖。
清明节时,祠堂祭祖往往与扫墓祭祖结合进行。各宗族一般先祭奠始祖坟,再各房分头祭扫本房祖坟,然后回祠堂举行祭礼。
广东东莞梁氏宗祠陈设祭器图
冬至祭祖在祠堂进行,是全族的大祭祀。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延续至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如同过年。古代臣民要向君主祝贺,官场上要互相庆贺,民间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故尤其重视这时的祭祖。
在宋代,人们就将“享祀先祖”作为过冬至节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清代江西萍乡人大多在冬至日“割牲祭祖,取一阳来复之义”。
冬至祭祖也是广东顺德民间节日最重要的,俗称“拜太公”。“拜太公”是在宗族祠堂由宗族统一组织举办的祭祖活动。
杀猪宰牛,合族跪叩不用说,主事者还要在祠堂中诵读“族谱祖训”,讲述家史。这一天也是顺德宗族分配经营所得的日子,在冬至前,各个宗族早已派人计算好了宗族一年来的所有收人和支出,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宗族的各项分配计划,其中包括过冬至节时要拿一笔钱来供族内人士集体宴饮,以及向男丁分派昨肉(祭过神的肉)。
徽州地方祭祖则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一般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季祭称祖,此外还有忌日祭、生日祭、墓祭等。凡遇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年节及重大活动,均举行祭祖仪式,其中以农历腊月祭最为隆重。据《徽州古社会历史氏族研究》记载:“腊月祭在农历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进行。
开祭之日,宗祠第一进厅设香案一座。过第一进天井两廊为鼓乐队,演奏笙、箫、笛、哨呐、鼓、锣等乐器,另有三眼统数支用于鸣礼。天井当中放两个牺牲架,架上摆着宰杀后洗得干干净净的整猪和整羊各一只。享堂为祭祀的中心,三组供桌上分别陈设着鹅、鲤鱼、猪头三牲’,供碗 64 只,内装菜肴瓜果等供品。
中间一组供桌前设香案,焚檀香末或柏枝末,炉内香烟缭绕,堂上香气袭人。主祭人由族中德高望重者担任,陪祭二人,执事十人分别承担司樽、司盟、司帛、司祀。凡本族裔孙除女性外都要参加腊祭,依辈分大小顺序站在祭堂前。
寝室祭祀时打开龛门,让祖宗们出来享受祭品。开祭前,鸣锣或放统三声召集族人进祠。祭祀开始,放统、鸣爆、奏乐,陪祭人引主祭人及执事上寝室启龛毕,主祭站在案前,行三献礼:一献酒、二献馔、三献帛。最后按先前仪式关闭寝室龛门。祭礼完后,族丁在门口领取一份族昨,或肉鱼或麻饼或铜钞,各族不一。
正如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故老杂记》中所说:“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