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历史、特点与文化意义

2024-01-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8
转发:0
评论:0
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源于远古,是中国南方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的产物。它防潮、防虫、通风干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实用,更是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今,尽管现代化进程加速,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干栏式建筑仍被保留,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这一建筑形式,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许多少数民族都以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作为他们的传统居所。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充分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壮族、苗族、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盛行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干栏式建筑遗迹。这说明,早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采用这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性建筑。

 

从考古发掘来看,那时的先人们已经采用干栏式结构,并且有了完整的梁、柱、板等建筑构件,采用椎卯结构来代替梁柱的绑扎和木板的拼接。

 

特点构造和功能:这种建筑多采用木料或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楼层结构适应南方高温、潮湿的气候,具有防潮、防虫、通风干爽等特点。

 

实用性:是其得以长久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干栏式建筑可以有效防止潮湿和虫害,提供一个相对干燥、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楼下多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既方便了生活,又适应了南方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特点。

 

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历史、特点与文化意义

古代建筑的椎卯结构

 

“干栏”是什么意思呢? 用壮语来翻译,“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所以“干栏”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

 

干栏多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竖木架梁,下面悬空,取茅草或灰瓦盖顶,分上、中、下三层。底层敞开,间架宽阔,用以堆放农具、石磨,围设生栏、猪圈鸡鸭舍,还可堆放柴草等。

 

中、上两层铺设木板,四周用竹木条交错编扎,再取山草拌和稀泥涂抹光滑为墙壁 (也有用木板围成墙的)。中层装有木梯,前面设有阳台,阳台也称“望楼”。望楼可晒衣服、粮食,也是纺线、织布绣花、乘凉以及男女青年对歌的场所。

 

望楼内就是堂屋。堂屋正中设神壁神龛,供奉列祖列宗和“天地君亲师”牌位。堂屋左右两侧,分别设卧室客房和厨房。上层一般用于储存粮食、粮种以及其他杂物等。

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历史、特点与文化意义

干栏式木屋

 

这种“干栏”建筑不单是中国南方许多民族普遍居住的一种建筑样式在南太平洋不少国家也有。为什么古今许多地方人们都建筑此种形式的房屋呢?

 

《太平寰宇记》一百六十一卷说:“俗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 所以这种民居形式又有“巢居”之称。《韩非子·五囊》中也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记载。

 

中国南方普遍高温、多雨、潮湿,这种干栏式建筑通风、干爽、凉快:同时设畜禽圈于楼下,既可御毒蛇猛兽侵害,又可防盗。所以南方少数民族的先人们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逐渐发明出这种干栏式建筑,以和自然抗争抵御蛇虫猛兽之害。

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历史、特点与文化意义

傣家竹楼

 

如今这种干栏式建筑式样仍在南方少数地方沿用。像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正是这种干栏式建筑。一般为正方形,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两米;以数根木料或大青竹为柱。

 

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竹楼顶造型为歇山式,用草排覆盖。设有楼梯,上层还设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

 

傣家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能防蚊虫、防野兽,通风凉爽,防潮湿;二是建造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可谓产竹用竹,非常经济实用。

 

总结: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构造特点,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干栏式建筑
参考来源
· 仡佬族建筑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仡佬族的家居建筑:干栏式建筑每个地方的居住条件都会受地域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家居建筑是窑洞,蒙古的是蒙古包,而仡佬族的家居建筑便是干栏式房屋。干栏式建筑是仡佬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那么仡佬族的干栏式房屋都有什么特色呢?而仡佬族的家居建筑为什么是干栏式建筑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南方一些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
· 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连山壮族的村寨民居建筑,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变,村落的布局与房屋结构也起了变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来年,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为现代建筑理念所替代。连山壮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还是“黄茅翠草壮人家”(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任连山县令的孔镛诗句),直到清康熙后期才开始有砖瓦结构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连山县令的李来章(公元1704年)写下了“路由别径过花罗,瓦屋鱼鳞水上多”的诗句。诗中的花罗寨至今犹在,其东南方上游有。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
· 水族建筑水族的干栏式建筑有何分类
楼梯既是沟通上下层的交通手段,也是民居入口的标志。堂屋占平面面积的比重最大,是民居的中心。它直接楼梯相连,是通往卧室、客厅的必经之地。堂物设有祖宗牌位,祭祀神坛,在牌位常设一张供桌。堂屋门口一般有一段短廊,廊的一端连接楼梯,另一般通向晒台。前廊与堂屋有在门和么门,么门高一米左右,作用是档家禽。堂屋是举行活动主要场所,如过端节敲铜鼓。卧室是在堂物的一边,是家人睡觉的地方,一般外人不得入内。客厅在堂物的另一侧,设有火塘及客床,是就餐和客人留宿睡觉的地方。神龛背后有一间小屋,通常也作卧室用。晒台一般是房屋的附属品,与居住层一样高,作晒粮食、凉衣之用。第三层一般是作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如果房屋没有第三层,粮食就储存在第二层。厕所布置房前屋后,独立设置,与住房不联系在一起。木楼:相传源于古越人的“巢居"和俚僚人的“干栏”,大多为六排五柱五空式,建房就地取材,用杉、松木为原料,均以凿、榫为衔接,不用铁钉...
· 仡佬族建筑仡佬族民居为什么多是干栏式
仡佬族是我们当今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人口比较多的一个民族,仡佬族文化历史也比较悠久。我们都知道,仡佬族人民擅长纺织,刺绣。但是我们好像很多人都不是特别了解仡佬族的民居文化都有哪些?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仡佬族的民居文化吧!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为古老的一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干栏”为特色。见于《魏书·僚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又见于《新唐书·南蛮传》:“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溪蛮丛笑》记:“仡佬所居不着地,虽酋长之富、屋宇之多,亦皆去地数尺,以巨木排比……杉叶覆屋。”《黔南苗蛮图说》记仡佬“所居屋去地数尺,架以巨木,上覆杉叶。”1949年以前,贫苦的仡佬族有住岩洞的,有在树上搭棚巢居的,还有用小树树编成三角形的“千脚棚”,以及把“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