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遭遇沙尘暴:沙墙高达百米,古人是如何称呼沙尘暴的?
3月20日,甘肃张掖遭遇沙尘暴袭击,沙尘墙高达百米,空气污染严重,当地范围内居民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古代沙尘暴也比较常见,古人是怎么称呼沙尘暴的?古籍中有哪些记载?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书中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风霾、尘霾、昏霾、黄霾、赤黄霾、黑霾等都是古代沙尘暴的称谓,也有一些词汇形容的是沙尘暴,如扬沙走石、吹沙扬尘、埃氛蔽天、昏尘蔽天、黄埃涨天等。沙尘暴天气在古书中多有记载。
图源网络
关于沙尘最早的记载是在《诗经》当中,《诗经·邶风·终风》有"终风且霾"。《后汉书·郎岂页传》有"时气错逆,霾雾蔽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一事件就是:“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楚军大乱”。《汉书·五行志》里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沙尘天气的形成原因无非是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风向风速的影响等。古人多认为沙尘天气是上天的惩罚,因此面对极端天气,皇帝祭祀祈福等活动频繁。到北朝时期,统治阶层逐渐重视森林防护、植被保护,并开始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与农耕之间的关系。
图源网络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诏:"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 课莳余,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非桑之土,夫给二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北周大统三年,宇文泰也曾组织过一场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北周韦孝宽在雍州刺史任上时也得以影响文帝"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 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通过植树造林,土地得到一定的保护,沙尘天气也有一定的缓解。
植树造林是保护土地的一种方式,属于补救措施。但是当时为了大规模开垦耕地,对土地也造成了破坏。所以北朝时期,也逐渐转为耕作精细制度,尽可能提升粮食的产量。除上述措施之外,北朝各代政府还设置了相关的政府官僚机构,北魏有虞曹郎中;北齐设置了虞曹郎中与主事;北周设虞部下大夫、小虞部上土、山虞泽虞、川衡、林衡中士和下士。一方面规范百姓的行为,另一方面研究应对沙尘暴之策。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