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古筝的发展历程你知道吗?

2022-02-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119
转发:0
评论:0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在中国各地区流行。古筝的音域宽广,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被称为“众乐之王”,与西方钢琴相衬,有“东方钢琴”之号。那你知道中国古筝的发展历程吗?族谱网的小编带你走进古典音乐。图源网络发展历史古筝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我国战国时期,蕴藏着博大的文化内涵。筝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公元前237年,秦皇下令驱除异邦客卿,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逐客令,在《谏逐客书》中曰:“夫击瓮、扣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展现的是秦朝时期,击陶器弹古筝伴舞的场景。另外,在秦国(今陕西、甘肃)建立和文献记载之前,筝已流传在西周的秦地,距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因筝最早在秦地流行,故历史上又有秦筝之称。图源网络雅号古筝除了秦筝之称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雅称,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区分。...

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在中国各地区流行。古筝的音域宽广,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被称为“众乐之王”,与西方钢琴相衬,有“东方钢琴”之号。那你知道中国古筝的发展历程吗?族谱网的小编带你走进古典音乐。

中国古筝的发展历程你知道吗?

图源网络

发展历史

古筝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我国战国时期,蕴藏着博大的文化内涵。筝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公元前237年,秦皇下令驱除异邦客卿,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逐客令,在《谏逐客书》中曰:“夫击瓮、扣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展现的是秦朝时期,击陶器弹古筝伴舞的场景。


另外,在秦国(今陕西、甘肃)建立和文献记载之前,筝已流传在西周的秦地,距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因筝最早在秦地流行,故历史上又有秦筝之称。

中国古筝的发展历程你知道吗?

图源网络

雅号

古筝除了秦筝之称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雅称,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区分。以演奏技法而言的掐筝、弹筝;以放置形态命名的横筝、卧筝;以形制大小为号的长离、鸿筝;以局部质料而论的簧篥、雕桐;以饰物缀名的玉筝、钿筝、银筝、锦筝、云和筝、玳瑁筝;以音色和表现力起名的鸣筝、清筝和哀筝,此外还有随弹者性情而呼出的故筝、宝筝、素筝、掬筝、绿云垂和仁智之器等。 


流派

说到流派,你们可能比较疑惑,听说过音乐有流派,怎么没听说过乐器也有流派的。这主要是因为自秦汉以来,古筝由我国西北地区传向全国各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古筝与当地戏曲、说唱以及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

中国古筝的发展历程你知道吗?

图源网络

现今中国古筝的各个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代表曲目

古筝的音域比较广,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古筝演奏也形成了很多经典曲目,比如《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梅花三弄》、《渔舟唱晚》、《战台风》、《寒鸦戏水》、《出水莲》、《柳青娘》、《庆丰年》等等。


古筝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传播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广大群众为之传播、弘扬的优秀民族文化。

中国古筝的发展历程你知道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骑兵的发展历程
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实长处在于有强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所以我们的骑兵谈就从战国时代说起。1.战国时代:(含秦代)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
· 简述中国动漫发展的历程
论文关键词:动漫发展论文摘要:回看中国动画几十年,中国动画曾非常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详细了解,对现今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以从中借鉴吸取优良的传统,又可以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要说中国动画,其实历史实在不短了,大伙都知道的米老鼠,是在1928年,那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而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比世界第一部动画诞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所以算到今天中国动画已经八十年了一、1926年――1949年的中国动画要说中国动画的起源,就必须提到万氏四兄弟,这万氏兄弟都是从小热爱绘画。在1919年,他们看了《大力水手》、《墨水瓶里跳出来》等几部美国动画,从此是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兄弟四人一起投入了制作动画的尝试中。咱们开始看到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1926年制作的。在那之后,他们又制作...
· 中国姓氏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关于姓氏的定义,是“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也就是说姓氏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准和纽带。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最开始是没有姓氏的。姓氏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姓氏从无到有,到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无姓氏阶段上面说了,姓氏约等于家族血缘关系。也就是说,家族血缘关系这个概念出现之后,姓氏才逐渐开始出现。那家族血缘的概念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得以产生的呢?答案就是人群的集聚和交互。图源网络基于这个影响因素我们就能知道中国最开始没有姓氏的原因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群以小部落的形式发展。交流仅限于部落之间,也就是说,他们的社会类似于全员是一个姓氏,所以那时就没有以姓氏来辨别亲疏的需求。部落姓氏随着部落的发展和对外界探索的不断扩大,使得部落与部落之间逐渐有了接触,也就促进了以部落为单位的姓氏的出现。在中国,“风姓”被认为是最早的部落姓氏,源自于“风兖部落”。部落姓氏主要是由部落的图...
· 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发展历程,你知道吗?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绵长的文化底蕴。墨不仅可以用来书写,而且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被历代文人所推崇。你知道“墨”主要的文化内涵吗?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古代“墨”的性质经历了从“天然墨”到“人工墨”的转变,后期“人工墨”的功能又由实用功能延申到文化鉴赏与收藏的层面。后来墨已经不是简单的文房用品,反而是成为一个鉴赏品。图源网络一、从“天然墨“向”人工墨“的转变其实“墨”的出现比较早,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就有用朱和墨书写的。这时使用的墨大都是天然墨,如矿物石墨、燃烧过的木炭、植物墨和动物墨等。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墨的需求大量增加,天然墨的产出无法满足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大量生产的“人工墨”应运而生。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墨是湖北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末期圆柱状墨,“圆柱状,墨色纯黑。圆径2.1、残长1.2厘米”。图源网络二、“人工墨”的成熟“人工...
· 中国象棋是怎样发展的?你知道吗?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绵长的历史,在史籍记载中,中国象棋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这说明象棋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正式记载。那你知道中国象棋具体的发展历史吗?族谱网的小编为你解答。图源网络产生背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中国,战争四起,烽火狼烟,象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象棋是战争的一个游戏缩影,在棋局上演绎着金戈铁马、刀刃相见。棋盘上的车、马、炮、兵既是战争中的战车、战马、火炮、士兵的象征。而且象棋在行走之间也体现了军事用兵之道,需要一定的谋略。可以说,象棋的内核就是跟战争是一样的。发展历程中国象棋虽然起源很早,但是最早的象棋并不是现在这样的,而是用象牙做的六博棋。六博棋一共有十二枚棋子,黑白双方各六个,棋盘是正方形的,六博棋是现在象棋的萌芽。图源网络中国象棋最早棋盘上是没有楚河汉界,只有两条平行的直线,但汉代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