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在紫禁城是怎么分布的?
紫禁城主要分为前三殿和后三宫。前三殿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后三宫则是妃嫔们居住的地方。今天我们详细给大家讲讲前三殿和建筑风格和布局。
前三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为展示皇权至高无上,所以规格最高,殿高26.92米,下面的三重台基高8.13米,通面阔63.93米,通进深37.17米,殿座面积2370多平方米,内外装修都十分豪华,一切构件规格均属最高级。上檐十一踩斗拱, 下檐九踩斗拱,二样琉璃(头样从未使用),3.4米高正吻,殿内镂空金漆宝座和屏风设在七层台阶的高台之上。室内外梁、枋等,全是沥粉贴金和玺彩画。宝座上方的金漆蟠龙吊珠藻井,制作更为精美。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龙金柱,直抵殿顶,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灿的境界。
殿外丹陛上,东面陈列的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西面陈列的嘉量,是乾隆九年仿照唐朝嘉量制造的象征性量器。另在丹陛上下陈列的鼎式炉、铜龟、铜鹤,是举行典礼时点燃松柏枝和檀香的用具,也是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品。
明清两朝在这里举行盛大典礼,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受文武百官朝贺及赐宴等。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北京宫殿建成后第一次正式使用,永乐皇帝就在奉天殿受朝贺,并大宴群臣、各族代表和外国来使。
中和殿明初称华盖殿,后称中极殿,清称中和殿,是皇帝在大朝前的休息处,三开间正方形殿,单檐攒顶,体量甚小。
保和殿明初称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是殿试进士场所。保和殿后,向太和殿内皇帝宝座北的石阶中道下层的一块云龙石雕,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块。石长16.57米,宽3.07米, 厚1.70米,重200多吨,原为明代雕制,清乾隆时重雕。据明《两宫鼎建记》记载:有一次运这样-块大石,动用了顺天府(包括北京和周围很多州县)民夫2万人,用早船拽运,自房山至北京约为100多华里,走了28天,耗银11万两。
后三宫
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
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皇后在此同住,其他妃嫔,可以按照皇帝的召唤进御;后来,皇帝有时也在此召见臣工。乾清宫为重檐庑殿七间殿,嘉庆二年(1797 年)重建。其尺度较太和殿一组减小甚多,然较接近人体比例尺度,增加生活气氛。
清朝入关以后,乾清宫重修,还是做皇帝的寝宫,但使用上有了很多改变。顺治、康熙年间,皇帝在此临朝听政、召对臣工、引见庶僚、接见外国使臣以及读书学习披阅奏章等。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这里就主要用于内廷典礼活动、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等。
后三宫屋项
乾清宫在清朝还用于皇帝死后停灵。交泰殿始建于明朝。清朝时用于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里受朝贺。
乾隆及以后,交泰殿亦用于存放二十五宝(即乾隆皇帝规定的皇帝行使各方面权力的宝玺)。殿中还陈设有古代计时用的铜壶滴漏和大自鸣钟,都高约五米
坤宁宫是明朝皇后住的正宫,明初时与乾清宫之间连以长廊,呈工字殿形:嘉靖时改建交泰殿,但地位局促逼仄,很不相称。清朝按规定也是皇后正宫,但皇后实际并不住在这里。坤宁宫的装置不同于共他大型宫殿。如正门开在偏东一间, 直条窗格,殿内西部南、西、北三面是环形大炕,这是清朝重修坤宁宫时,按照满族习惯改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