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蜀汉南疆“钢铁长城”非孟获而是李恢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9
转发:0
评论:0
蜀汉南疆“钢铁长城”非孟获而是李恢,诸葛亮平南之战,通过《三国演义》的精彩描绘和广为传播,使得“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平南之战,通过《三国演义》的精彩描绘和广为传播,使得“七擒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由此不少读者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平南之战平的就是孟获,诸葛亮北归后,孟获成为蜀汉南方第一人。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呢?根据《三国志》和其他相关史料记载,在整个平南之战中,“七擒孟获”仅仅是战争后期的一个小插曲,真正成为蜀汉南疆“钢铁长城”者是此战的大功臣李恢。

  目光远大,平步青云。李恢早年属于刘璋的部下,在贵州的一个小地方当督邮。公元213年,他在去成都述职途中,听说刘备即将开始进攻刘璋,李恢认为刘璋必败,于是在绵竹投靠了刘备。第二年,又顺利说服马超来降,从此受到刘备的信任和赏识,做了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扎在平夷县(今贵州毕节)。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广、贵州和越南北部地区。也就是说,刘备在世时,李恢就已经是蜀汉南方第一重臣了。

  公元223年,刘备因夷陵之战的失败,在永安病逝。同年夏天,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统帅雍闿听到刘备逝世的消息,心生叛意。不久,雍闿杀死太守正昂,缚走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正式与蜀汉决裂。越巂(今四川西昌)酋长高定、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南)太守朱褒随即响应,三人成掎角之势,蜀汉南方一时岌岌可危。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同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公元225年春,蜀汉军队休整、补充完毕,诸葛亮亲自挂帅,踏上南征之旅。

  备受重用,军功卓著。诸葛亮南征,共有三路大军。西路军由诸葛亮自己率领攻击越巂的高定,之后进击益州郡。东路军由门下督马忠率领,其战役目标为直取最东面的牂柯郡朱褒。而李恢率领的中路军最为关键,是一支奇兵,由平夷县翻山越岭、长途奔袭迂回到益州郡,以期实现与诸葛亮的胜利会师,对雍闿叛军形成最后的战略合围。

  李恢军在攻入益州郡一带时,雍闿已被高定部将所杀,孟获做了实际上的首领。孟获,是益州郡当地彝族土人中的豪强,为各部族首领所信服。雍闿等人谋反,为壮大实力,乃出重金收买孟获,让他煽动各部族一起对抗蜀汉。由于叛军之间发生内讧,雍闿被杀,群龙无首,孟获毫无悬念地当了老大。

  这里要交待一下孟获这个人的背景。关于孟获其人,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民国时云南地方史志专家张华烂先生作《孟获辩》称孟获是“无是公”,他认为孟获是虚构的人物:“陈寿志(指陈著《三国志》)于南中叛党雍闿、高定之徒,大书特书,果有汉夷共服之孟获,安得略而不载?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为‘获’,天下安有如此凑巧之事?”但是,明朝学者黄承宗则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是实有其人的”。根据赵炎对汉代“孟孝琚碑”的考证,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而孟获的籍贯和家世,多与南中大姓有关,黄承宗的说法值得相信,《资治通鉴》也从历史的角度给予了肯定。

  于是,本该发生在李恢和雍闿之间的战斗,变成了李恢和孟获的遭遇战:历史上有名的“昆明保卫战”。李恢属于孤军深入,孟获迅速集结各部落军队,把李恢的部队包围在昆明一带。当时李恢的部队只有孟获的三分之一,又没有诸葛亮军的消息,于是李恢利用欺骗手段麻痹孟获:“官军的粮食吃完了,打算撤退。我们中间有些人久离家乡,如今得到机会回来,不想再返回北方,想与你们共同谋划大事,所以才坦诚相告。”孟获相信了他的话,所以放松了守备。李恢乘机出击,一举击溃孟获蛮军,追赶残部南至盘江、东到牂牁,终与诸葛亮胜利会师。

  平南之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诸葛亮才想起参军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的计策,于是,开始关注孟获其人。《资治通鉴,卷七十》记载:“孟获收闿馀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故事的来源大概就是于此。

  治理南疆,国之干城。整个平南之战,李恢军功最大,蜀汉朝廷乃封李恢为“汉兴亭侯”(汉兴在今贵州兴义附近)。建兴三年秋初,改益州郡为建宁郡,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郡治到味县(今曲靖)。李恢统辖南中七郡,又直接掌握南中的中心地区建宁郡。诸葛亮把治理南中的重任都交给李恢以后,才于是年冬回师成都。

  从公元221年开始,直到231年去世,李恢在蜀汉南疆镇守十年,东征西讨,扑灭叛乱,发挥了“国之长城”的作用。并将各地豪强迁往成都,迁移永昌濮民数千落于建宁、云南两郡之间,以发展生产,大量征收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用来补充诸葛亮伐魏的军资。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于是,帅军北驻汉中,开始与曹魏争衡。这种形势的形成,赵炎认为,与李恢完成了安定南中的战略任务是分不开的。在以后的近四十年间,蜀汉南方相对平静,也是李恢卓越政绩之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恢
生平跟随刘备李恢起初在建宁郡任督邮,当时建宁令爨习犯事,因为他是李恢的姑丈,李恢亦因此被免官。后来李恢被推荐给益州州府,李恢还未到成都就听闻刘备在葭萌进攻刘璋,李恢知道刘璋一定会失败,于是自称建宁郡派来的使者,朝见刘备,最终在绵竹和刘备相遇,跟随刘备到雒城。到雒城后被派遣到汉中接应密信请降的马超,马超于是离开张鲁,投靠刘备。刘备占领益州后,任命李恢为功曹书佐主簿。后来有人诬陷李恢谋反,刘备知道李恢不会这样,更任命他当别驾从事。章武元年(221年),被任命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治所在平夷。安定南中刘备死后,高定、雍闿和朱褒分别在越巂郡、建宁和牂牁动乱,丞相诸葛亮南征时先攻越巂,并派李恢攻建宁。当时各县结成的叛军在昆明围困李恢的军队,李恢兵太少,又不能与诸葛亮联络,于是讹称官兵粮尽,要撤退,其中有一些人回到故乡,希望投降不回北方。叛军相信李恢的话,对李恢军的围困渐渐松懈,李恢于是趁机会
· 李恢是什么人?有什么功绩?李恢人物生平简介
李恢是建宁郡俞元县人,初出仕建宁郡为督邮。李恢的姑父爨习是建宁郡建伶县的县令,有违反法令的行为,李恢也受牵连而被免官。当时的益州郡(建宁郡前称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后才改为建宁郡)太守董和考虑到爨习是当地的豪强大姓,于是没有答应免去李恢的官职。建安十八年(213年),董和推荐李恢到州府任职,李恢在路上的时候听闻到刘备从葭萌南向进攻刘璋的消息。李恢认为刘璋必定失败,而刘备必定会成功,于是假称自己是益州郡的使者,北上去拜见刘备。李恢在绵竹见到了刘备,刘备非常赞赏李恢,于是让李恢留在军中一起进攻雒城。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刘备军攻破雒城,适逢马超密信请降,刘备派遣李恢前去汉中连结马超,马超于是归顺刘备,率兵南下进攻成都,城中震怖,不久后刘璋出降。刘备取得益州,自领益州牧,任命李恢为益州功曹书佐、主簿。后来有逃亡的罪犯诬陷李恢图谋造反,执法官员拘捕了李恢,但刘备认定李恢不会谋反,洗清了李恢的冤情...
· 清代大内总管并非“李莲英”而是“李连英”(图)
2001年仲夏,我撰文《慈禧赐“福”》时,遇到一个难题:清代大内总管是“李莲英”还是“李连英”?为一个草字头,我急忙翻查《辞海》(198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429页上有“李莲英”词条:李莲英(1848―1911年)清末宦宫。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绰号皮硝李。性机警,善伺人意。初为私贩,被捕入狱。得释后,改业补鞋。咸丰时阉入宫。以善梳髻得慈禧太后宠信,由梳头房太监擢升总管太监。后又赐二品顶戴。在宫五十余年怙势弄权,卖官鬻爵,广植私党,干预朝政,内自军机,外至督抚,无不与之结纳……于是乎,相信《辞海》,将“李连英”写作“李莲英”:“太后书毕,正踌躇满志,站立一旁的阿哥小声说:‘福字不是衣旁呀!’太后闻言一看,果然多了一点。这时,李莲英表现出了独到的阿谀逢迎的功夫:‘老佛爷的福气,当然要比世人多一点嘛。’”文章在某刊发表了,“李莲英”三字赫然见诸文章中。随后看一些清宫影视剧,演职员表...
· 李白终生未科举并非清高而是政审不合格
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在唐代,一个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若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顾;如若不是,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网络配图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很大。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都跟考进士有关。像王维那样一考就中的,诗肯定雍容华贵。诗写得苦大仇深,要么是没考上,要么起码八年抗战才考上的。杜甫的诗为什么苦大仇深?考了两次都没考上。孟郊更惨,考得心态都扭曲了。为了考进士倾家荡产,把家具都典当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多伤心啊!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唐代考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白居易就写过“慈恩塔上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还有一...
· 明朝非亡于万历也非亡于崇祯?而是亡于李成梁
明朝到底亡于谁之手,一直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有人说明亡于万历,有人明亡于崇祯,还有人说明亡于东林党等等很多观点,我们把亡于万历和崇祯的两个观点拿出来看看。明亡于万历万历后期朝政运作的效率。神宗萎靡委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大明王朝几乎瘫痪,已是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明史》在明神宗的盖棺定论时说:“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明亡于崇祯万历年是明全盛期,内外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军事强大。天启年,基本稳定。崇祯年,天下大乱。原因:万历年,国家君主内阁制,万历实行的是圣人之道,垂拱而治,天下大治。天启年,国家倚重阉党,控制住国家财富主体人群,主要代表是东林党。国家基本稳定。崇祯年,国家废弃阉党,东林党全面上台后:占有全国主体财富的少数人不纳税,不给国家作贡献,反而逼着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