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官渡之战:初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20
转发:0
评论:0
官渡之战:初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  

  官渡之战

  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以算是天下势力中的绝对强者,相对应来说,曹操才刚刚冒尖,实在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他的两个国家这里也就一笔带过了。

  但弱者不见得永远为弱者,当他的发展的进程加快时,是很有可能超越强国,并吞强国,成为强国的,官渡之战便是这样的一场战役。官渡的主要参与者为两方,袁绍方以及曹操方,中间可能夹杂了零星的蜀国战力的加入。

  为何成为官渡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便在现河南省,古时候的官渡。这是一场持久战,全程历时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谓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战争。

  袁绍那时是兵强马壮,可谓是强中之强,曹操的势力才刚完成搭建层面,从理论上分析,袁绍秒曹操,那是分分钟的事情,但结果却大跌眼镜,曹操和下属谋臣凭借着机智的谋略,最终以两万人打败了袁绍约十一万人的大部队。

  从官渡之战中,我们可以学习弱者怎样扭转局势,从曹操的角色去分析看待问题。 

  官渡之战兵力

  官渡这场战争,它的出名就是因为敌对双方的兵力相差之大,但结果却是兵力少的一方够通过自己的智谋、团队的配合逆转了整个局势,并最终将兵力多的一方彻底击溃,取得了这极具历史时刻的胜利,这场战役被成功收入历史记录,成就了千古一大美谈,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不光是对政治格局,还有对古文化的影响。  

  官渡之战

  那到底这场官渡之战,袁绍方和曹操方分别投入了多少兵力呢?那这些兵力的投入又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个投入能说明什么道理么?

  据不完全统计,袁绍在这场官渡之战中,陆续不断的投入兵力,直到整个战役的完成差不多投入近1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当时的实力比较弱,在这场大战中共计投入约2万左右。

  从比例上来看,袁绍的兵力投入几乎是曹操兵力的5倍左右。从这个数量上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袁绍的兵力多,实力强,曹操的兵力少,实力弱,对战之中袁绍占据绝对优势,按道理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胜方一目了然。

  但是实际结果却是,袁绍的11万兵力几乎全军覆没,剩下不到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兵力也损失过半,2万兵力留下一半左右。

  那通过兵力投入对战争影响有一定的规律么?显然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的,不然就不会有兵不在多贵于精这句话了,兵力只是决定胜败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还有用兵遣将的谋略。 

  官渡之战结果

  官渡之战的闻名于它的结果,这是个出乎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结果,也正是这个结果导致后代的军事家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他们希望找出必胜的原因和规律,以帮助所在阵营、所辅佐的君主取得胜利。  

  官渡之战分析

  那么官渡之战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它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官渡之战的交手双方分别为袁绍军和曹操军,这场战争发生的地点是官渡,整个作战时长历时将近一年。它以曹操军队的大获全胜为结局,以袁绍军的彻底失败为结局,是一场典型的势力悬殊超大的战斗,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这是它的结果,也是它的成功和出名原因。

  它的以少攻多,是因为袁绍的兵力几乎五倍于曹操的兵力,袁绍在这场战役中的兵力投入几乎达到10万人次,而曹操的兵力却不足2万,外行光从数据上来看,就可以评断这是一场实力极其悬殊的战斗,也怪不得袁绍那么自信,如果投入这么多,还不能取得胜利,那这无异是饭桶无能之徒。

  但,袁绍本人并非是无能之徒,如果他是那种人,他又如何能将董卓扳倒,并能占据那么多州郡呢,所以说这场战役的成功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

  必然性是袁绍和曹操这两方主帅性格,另外下属谋臣的谏言这两方面原因组成,论智力,袁绍的智力是远远不如曹操的,不然曹操如何能立足于三国,并成为势力最强之国呢?

  偶然性是战争所发生地点,也就是天时地利这方面是这场战争的偶然因素。 

  官渡之战的影响

  官渡之战,它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它闻名于世是因为此战的结果,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以弱胜强的一场战争。但他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是远远大于这个战争本身的结果的。  

 官渡之战

  那么官渡之战对后期的整体形势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它给谁带来了最大的利益收获?

  官渡之战,战争双方是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整体的对战结果是曹操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袁绍从此退出了争霸生涯,倍受打击,导致后期的抑郁而终。

  官渡之后,袁绍退出,孙吴内乱稳定,刘备势力逐渐强大,曹操更不在话下了,从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这是官渡之战宏观上对政治局势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细致解析具体影响方面。

  首先,对于曹操,在这场战争中他绝对是当仁不让的最大获益者,他吞并了袁绍的势力范围,成为了北方的霸权者,势力也逐渐开始了发展壮大之旅。其次,对于刘备方,以为与袁绍结盟,一定可以从这场战争中分到一杯羹,但结果却是大出意料之外,失败也就算了,结果居然还让关羽被掳,真可谓走了一步臭棋。对于孙吴,因为内部权力集团发生了重大变革,最高领导人被谋害至死,孙权仓促接位,一切都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能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将孙吴的局势稳定已是当务之急,确实是没有精力去考虑官渡之战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官渡之战影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官渡之战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以算是天下势力中的绝对强者,相对应来说,曹操才刚刚冒尖,实在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他的两个国家这里也就一笔带过了。但弱者不见得永远为弱者,当他的发展的进程加快时,是很有可能超越强国,并吞强国,成为强国的,官渡之战便是这样的一场战役。官渡的主要参与者为两方,袁绍方以及曹操方,中间可能夹杂了零星的蜀国战力的加入。为何成为官渡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便在现河南省,古时候的官渡。这是一场持久战,全程历时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谓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战争。袁绍那时是兵强马壮,可谓是强中之强,曹操的势...
· 官渡之战对三国走势造成了哪些影响?官渡之战的意义是什么?
官渡之战对三国走势造成了哪些影响?官渡之战的意义是什么?官渡之战可以说是曹操一人的独角戏,当时还并没有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而且刘备的部队在这期间也想联合袁绍对抗曹操,但后来被曹操轻易击败。所以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战役,对于刘备和孙权的影响程度并没有那么大。东汉末年,汉室政权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加上黄巾军起义使得各地诸侯有了名正言顺独揽军政大权的理由。天下各个地方又呈现出了分裂的趋势,最后北方以曹操和袁绍为两个最大的政权集团共存,当然这个共存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两强相争。直到199年,曹操和袁绍正式开战,这就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了。其实官渡之战足足打了一年半的时间,比其他两大战役的时间都要长,主要还是因为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兵力差距太大,袁绍足足比曹操多出5倍多的兵力刚开始也是让曹操感到很头疼。其实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对决不仅仅关系到两方的属地,如果谁能获胜基本上就相当于统...
· 官渡之战
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
· 官渡之战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
· 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官渡之战的意义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网络配图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战其实是中国政权统一和政权分立的历史选择。曹操主张统一,(本文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此战胜利后,曹操向着统一中国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基本统一了北方。袁的志向不高,只要自己能成为诸多分立政权中的一个就满足了,他的失败是战略的失策、是分裂的失败。这也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和将其实现的愿望。战役评论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