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长平之战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战役竟活埋40万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8
转发:0
评论:0
长平之战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战役竟活埋40万人,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王朝更替,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战争的胜负来决定主宰江山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王朝更替,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战争的胜负来决定主宰江山的权利,而战争灭不了流血死亡,总用无辜的人民参与到这些权利游戏之中。今天就谈一谈中国历史上双方死伤最为惨烈的战役。

  1.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处于巅峰状态,倾国之力都集中在一线,对峙就长达三年,失败的赵国死亡整整一代人,胜利的秦国一样国力大损。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网络配图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战后秦朝大将白起无视赵军投降,活埋40万。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2.白登之战,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平定韩王信的叛乱,韩王信得到匈奴帮助,刘邦32万大军亲征,惨败于白登,被围困,但匈奴也不好过。

  白登之战也称白登之围、平城之围,是指公元前200年刘邦与匈奴在平城白登山的围困战役。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韩王信的投降成了战争的导火索,这年冬天,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迎击匈奴。在铜(革是)(今沁县一带)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乘胜进兵至平城(大同)。刘邦不听刘敬劝阻,率兵进入冒顿单于40万骑兵的包围圈,虽经激战,难以突围,在白登山上被围七天七夜。据说后刘邦采用陈平计,重贿单于之妻阏氏,加上援军即将到达,方才解围。战后,刘邦命周勃、樊哙率兵20万守代地,并采用刘敬的和亲政策,与匈奴和平相处。

网络配图

  3.隋朝第一次征高句丽,古代史上最庞大的远征,隋炀帝动员主力部队113万,其中有至少70万是参加过灭陈或者战争的老兵,征发民夫过300百万,部队绵延千里,高句丽总人口不过五百万,隋朝惨败,但高句丽的人口受到惨重打击。

  准确的说是隋炀帝玩政治赌博失败的产物。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听从了裴钜(也就是大唐双龙传中我的最爱石之轩)的建议,征兵113万,民夫两百万,分为24军,一日发一军,连绵960里,漫山遍野杀向辽东。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资治通鉴》大业八年二月条载:炀帝“引曷萨那可汗及高昌王伯雅观战处以慑惮之。”引曷萨是西的可汗,从此处可知他真正就没把高丽放在眼里,打高丽是为了展现国力,震慑外国。而事实上,此时高丽以北的东囘已经称臣,高丽以东的靺鞨、契丹,以西的新罗百济先后投降并派兵助战,高丽四面受敌,是真正的孤军奋战。

网络配图

  而且隋军将士英勇用命,于辽河畔大败高丽,歼俘近五万,消灭了高丽主力近半。隋炀帝满以为大军攻入高丽本土,高丽就会开城投降,因此他还在每一军中安排受降使者,并传喻:“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结果预备打棉花纵兵。”结果预备打棉花的拳头打在钢板上,高丽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居然硬是拼死抵抗,隋军准备不足,大败而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长平之战尸骨坑:长平之战活埋了多少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解读图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半年说”则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间,这个时间段是从秦国的将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算起,一直到赵括突围身死,赵军大败为止。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长平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它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时间分离开来计算。...
· 长平之战简介中国古代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时间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公元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赵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阬杀赵军约45万。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赵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王不听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执意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
· 春秋战国著名战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
· 长平之战的典故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2年之间的战争,历时两年,此战之战秦国大获全胜,反之赵国元气大伤。但是,令小编费解的是,长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战争呢?且,长平之战的敌对双方又是由谁领军的?带上问题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长平之战是哪个朝代的战争周郝王年间,周王室衰微,到了周郝王死后,周王朝宣告覆灭,而长平之战就是在周郝王在位期间的战争,不过,但是由于东周王室衰微,所以,历史记年在这个时期也可以算是战国时期。据记载,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但是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网络配图而赵军更换将领的结果是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