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先秦之前的民族大融合:中国最早的同化和融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7
转发:0
评论:0
先秦之前的民族大融合:中国最早的同化和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中原地区除了华夏儿女之外,四方还有诸多强敌如豺狼虎豹般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中原地区除了华夏儿女之外,四方还有诸多强敌如豺狼虎豹般环伺,例如匈奴、戎、越等这些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是算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中国人先秦时代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你是天子册封的诸侯,你用夷礼,学习少数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蛮夷。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就被看成蛮夷之人。但是客观上来说,以前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开裆裤的。裤,胫衣也,护腿的,相当于长筒袜。这种服装设计既不便于生产,又不便于战斗。人家少数民族窄衣小袖,死裆裤,生产战斗能力都是汉族人所不能及。

  最后汉族人还是把自己的传统服装放弃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服饰已不再是汉代皇帝冕服的样式,皇帝上朝已经不再头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乌纱,领子也变成了圆领,腰部系一条腰带,袖口也由宽变窄,相当时尚。

  同化不见血

  除了穿着之外,饮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数民族方向调整,就像大盘鸡、拉条子这些新疆美食如今已成为某些人的最爱一样。行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进门以后习惯席地而坐,像韩国、日本至今保持这样的习惯。后来中原采用西北少数民族那种高桌大椅,据说中国人比日韩两国人民身高占优势,这是最主要原因。由此而见,中原人民其实一直在向少数民族学习,但是当时的汉族人认为,中原文明才是正统,谁要是学习少数民族,就把谁当做蛮夷对待,而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明,就把它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对待。那也就是说,当时的汉族人看待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联系。在中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从来不被当成外国看待,因为那时候它们跟中国完全一样,用汉字,遵汉礼。甚至至今,韩国和日本的祭孔日都比中国要隆重,中国的儒生也从来都把它们当做中国的两个省,只不过不太听话而已。

  但是欧洲国家对待民族融合现象的看法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看重血缘而不是看重文化认同,比如人跟德国住一辈子,德语说得比德国人还流利,都休想加入德国国籍,除非1750年的时候,你的祖先是德国人,这样的话你一句德语不会说,都可以入籍德国。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甚至终结。但是每一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我们同化,所以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顽强,五千年没有灭绝。快马弯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何其困难,而汉民族文化发达是民心所向,所以最后,就这样被你征服,每次都是别人在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同化和学习: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文化大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匈奴、戎、越等剽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呢。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先秦时代的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你是天子册封的诸侯,你用夷礼,学习少数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是蛮夷,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就被看成蛮夷之人。但从客观上来说,以前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开裆裤的。裤,胫衣也,护腿的,相当于长筒袜。这种服装设计既不便于生产,也不便于战斗。人家少数民族窄衣小袖,死裆裤,生产能力和战斗力都是中原人所不能及的。最后汉族人还是把自己的传统服装给放弃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服饰已不...
· 中国最早促进民族融合的皇帝是谁?他有何目的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病逝,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皇太后执政。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由于拓跋宏深受祖母冯皇太后汉化改革的影响,亲政后继续推行汉化改革。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然后于494年,以“南征”为名从山西大同迁都到河南洛阳,全...
· 华夏各民族是如何大融合的
中华民族在患难中融合,源于公元前2700年至前2200年的大洪水,炎黄时代,中国各部族进入大发展时期,不断交流与融合,但因为生产力相对落后,尚未真正形成统一的民族,到前2200年前后,在不断迁移、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由大舜所代表的华族与大禹所代表的夏族的民族大联合最终完成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华,象形字,花的形状,引申为光彩绚丽等,但华之所以能代表中华民族,是与有虞氏舜帝有关,舜名字为重华,舜字本义为一种蔓类植物,花开遍地相连,故有重华之名,后人传说舜帝重瞳,即瞳孔双层,光彩异常,故称重华,应属附会。舜部族是古代东夷白虎(即虞)部的一支,居住在鲁西泰山南北,后因洪水,经豫东通道(南北都为海水侵入,孤岛山东只在这一沼泽地区与中原相接)西行,北面受到南太行山共工炎帝部族、西部受到嵩山鲧部夏族的阻拦,只能在豫中东虞城一带发展,再后来联手山西地区的陶唐氏黄帝部族击败共工、鲧部族,才得以向西发展壮大。舜...
· 中国古历史简介中国华夏各民族是怎样大融合的
中华民族在患难中融合,源于公元前2700年至前2200年的大洪水,炎黄时代,中国各部族进入大发展时期,不断交流与融合,但因为生产力相对落后,尚未真正形成统一的民族,到前2200年前后,在不断迁移、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由大舜所代表的华族与大禹所代表的夏族的民族大联合最终完成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华,象形字,花的形状,引申为光彩绚丽等,但华之所以能代表中华民族,是与有虞氏舜帝有关,舜名字为重华,舜字本义为一种蔓类植物,花开遍地相连,故有重华之名,后人传说舜帝重瞳,即瞳孔双层,光彩异常,故称重华,应属附会。舜部族是古代东夷白虎(即虞)部的一支,居住在鲁西泰山南北,后因洪水,经豫东通道(南北都为海水侵入,孤岛山东只在这一沼泽地区与中原相接)西行,北面受到南太行山共工炎帝部族、西部受到嵩山鲧部夏族的阻拦,只能在豫中东虞城一带发展,再后来联手山西地区的陶唐氏黄帝部族击败共工、鲧部族,才得以向西发展壮大。舜...
· 《朝颂民族大融合赋》并序
《朝颂民族大融合赋》并序迤哉龙山,逦乎蛇舞。阅尘世之沧桑,卧临清之南部,虽中华之一隅,亦史载之千古。运水潺潺,南来北往之路;钞关悠悠,北上南下之埠。畅然遐思,登高台以远瞻;嗟然振奋,牵思绪而踌躇。仰望珠峰,江河波浪之母;俯视东海,敖广捧日而出。遂夫念及黄河浩汤,华夏龙人渊薮;水流之地,融合神州民族。是故,以斯为序,诵而为赋。时也和风日丽,春雨云涌,听歌风之曲高,感咏雪之诗盛,沐晴日之映照,享彩虹之垂青,迎清和之月皎,送料峭之天空,才辞百六之辰,又重三节之逢。但见群山有色,万水无声,天高云淡,人欢马腾。纷纷乎万众一心,而图强奋行;壮壮乎龙马精神,而众志成城。若夫海外区域纷争,难以安宁;国内大局稳健,但求一统。漠河融化,得益于南来之风;暗沙庄严,实属于国土神圣;帕米尔高,凛然我守边哨兵;主航道长,更驰我威仪舰艇。四至之内,五十六民族和谐一家;山河之中,三十四省区竞相繁荣。尔乎自古及今,九州人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