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西方为什么称俄国人为“鞑靼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07
转发:0
评论:0
西方为什么称俄国人为“鞑靼人”?,“撕下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这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撕下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这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欧文对俄罗斯人的一句著名评语。其他一些英法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也有类似评价。

  “鞑靼”是欧洲人对与蒙古人的一种统称,“鞑靼”本不属于西方。以鞑靼人的真实面目描述俄罗斯人,这说明俄国人的精神引擎与蒙古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把俄罗斯人与蒙古合为一谈,这绝不是空穴来风。俄国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国”,曾经那不是一个完全独立国家,而是蒙古帝国的藩属国。早期的俄罗斯地处东欧大平原,没有任何保障自身安全的天然屏障,就像没有护栏的婴儿车。正因为如此,它经常受到来自、蒙古的入侵,饱受奴役之苦。

  中世纪,俄罗斯大部分领土都在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内。

  13世纪的欧亚大陆,是蒙古人的天下。整个东亚、中亚、北亚、西亚大部分地区,东欧和中欧大部分地区都在其统治范围内。那时欧洲大陆,有匈牙利、波兰、乌克兰、俄罗斯等多个国家被蒙古帝国占领。作为征服者,蒙古帝国对这些国家影响都不小。但是,要论哪一国受蒙古帝国的“草原狼文化”影响最深,可能这个国家非俄莫属。

  莫斯科大公国(俄国前身)遭受蒙古金帐汉国的统治,长达百年。蒙古人的统治带来了这个民族的不安,同时也给该民族的血液中注入了“铁”。武力意识、扩张意识和征服意识深深地融进俄罗斯民族的心理意识中。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经历,使俄罗斯民族自古就形成了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因此,消除这种固有的不安全感和畏惧心理,就成了俄罗斯历代统治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在俄罗斯身边,有个重量级的榜样。那就是奴役他们的蒙古帝国。仿佛是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质爱上劫匪),侵略者反而成为被奴役者的精神领袖。俄式霸业以军事开路,活脱脱就是蒙古帝国的翻版。“俄罗斯帝国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蒙古帝国思想”——

  要不受欺负,甚至可以欺负别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扩大疆域,把“婴儿车”造得越大越好。

  俄罗斯的“造大婴儿车”思想确立了他们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军队。纵观俄罗斯的历史,军队在国内一直拥有很高的地位,建立军事强国、一直贯穿于俄罗斯强国路全程。为了达到军事政治目的,俄罗斯常常倾其所有,不计成本,甚至有时干脆用军事手段替代经济手段,以军事扩张谋求发展,成为俄罗斯特色的战略文化。

  蒙古帝国为俄罗斯留下了“铁血遗产”,因为践行“铁血征服”,俄罗斯史上不断涌现“军政强人”,从彼得大帝、叶卡特琳娜,到尼古拉二世,均以“铁血耀武”著称于世。

  “俄国人普遍地具有一种奇怪的迷信,以为他们注定要征服世界。正是这种感情使俄国士兵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具有惊人的坚韧和耐性”——这是19世纪中叶美国驻俄公使曾对俄国人“征服思想”的评价。

  其实,这种征服世界的思想,同样能在蒙古帝国那里找到出处——要么被征服、要么主动侵略。没有其他路好走。从16世纪起,俄国人翻越乌拉尔山,向亚洲扩张,沿途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把土著杀光,将征服的土地直接纳入本国版图。这种思想与草原狼的生态环境异曲同工——不猎食、毋宁死。

  师从蒙古帝国的俄罗斯强人,取得过类似成吉思汗的“伟业”,但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显得相当孤独,说得过去的朋友,少之又少。诸国根据历史经验对俄罗斯做出这样判断——他们令人生畏,同时也是个“交不透”的国家。世界已经习惯俄罗斯变脸。不少人以为俄罗斯的变脸,是一种外交策略,而实际上,这里隐含根深蒂固的文化血脉。就像前面讲到的草原文化的另一面:假道伐虢,见利忘义。一切为扩大生存空间、利益最大化服务。

  纵观俄罗斯在东洋变迁史中的角色,几起几落。由于军事扩张,它曾占据了旧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取得了远东“准霸主”地位。由于政治慢拍,它在几次欧洲大变革中命运多舛。20世纪初叶,沙俄帝国与日本争夺东洋霸权,遭受重创,实可谓“老军国”不敌“新军国”,或言“成也军国,败也军国”。

  虽然就地域来说,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说它是西方大国或东方大国都可以,然而它实际上它在哪方世界都“难以定居”。在历史上,俄罗斯没有值得信任的西方朋友,也没有平起平坐的东方朋友。东方国家惧怕它,西方国家排斥它。 这确实和当年的“鞑靼人”在欧亚大陆的命运可有一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欧洲鞑靼人为什么不是蒙古人?现在鞑靼人都去哪里了
“鞑靼”最初是蒙古高原东部一个部族的名称,后因其打败草原霸主回鹘,“鞑靼”一词就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包括后来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人,也被称为“黑鞑靼”。自清军入主中原后,“鞑靼”这个带有显著民族歧视的词汇就在中国绝迹了,然而在遥远的欧洲,它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铁木真打败了塔塔儿部,也就是鞑靼,逐渐统一了蒙古后,鞑靼人就成了蒙古人的一部分。蒙古西征时,他们也跟着来到了东欧平原。欧洲人分不清鞑靼人与蒙古人的区别,索性统称为“鞑靼人”。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与纯正的蒙古人有很大区别,他们是鞑靼人与更早来到的人,以及当地民族混合而成的新民族。15世纪时,克里米亚鞑靼人脱离金帐汗国,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但很快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属国。因为信仰和民族的问题,奥斯曼帝国与莫斯科公国,以及其背后的拜占庭帝国长期保持敌对状态。以能征善战著称的鞑靼人自然是打击俄罗斯人的急先锋。游牧民族缺少生活必须的手工制品,...
· 古人为什么称日本为“扶桑”?
扶桑是古书里记载的一种树名,在《山海经》里最早提到这种树。传说中,太阳出于扶桑之下,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因此有时也用“扶桑”指太阳。据说扶桑树最高可长达四十多米,叶子略像桑叶,春季花朵与叶同放。喜欢阳光,多生于山麓河谷,秋叶鲜红。汉唐时人所认为的“扶桑树”,多指这种巨树。扶桑还是古书中记载的一个国名,《梁书?扶桑国传》中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史书上还说扶桑国人以扶桑果实为食,以树皮绩布为衣,以扶桑皮为纸。扶桑国按照方位来说,约相当于日本,因此后世就用扶桑作为日本的代称。从“日本”的字面意思来看,“本”字,具有草木本根的涵义;以“日本”为名,就寓有太阳、太阳树本根之所在的意思。在日本岛上的古代列国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称的国名或族名,这正是以太阳所在的神树之地而自命。日本人的这种观念,反映出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所共有的一种宇宙结构观念。...
· 古代人为什么称“社会”为“江湖”?
古代为什么称"社会"为"江湖"?“江湖”是相对于“朝廷”而言。朝廷:指官府也就是政界。当官人的圈,朝廷指封建社会(分封制)下,被王国、诸侯国拥戴为共主,共主建立的统治机构(政府)的总称。在这种统治制度下,共主通常被称为皇帝。中国历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认为中国的正统王朝,属于中央政权,周边被征服的民族、部落,绝大多数臣服中原政权,被封为诸侯国。中原王朝的统治机构——朝廷被称为“中原朝廷”。江湖: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江湖在中文中的本义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这个词也经常与朝廷(官方政府)相对。随着时间推移,在唐人小说中,江湖是远离朝廷的民间社会,而到了宋元话本中,则演变成了打斗比武的场所。在许多中国文学中,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江湖是侠客们的活动范围。所谓江湖,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关于江湖的爱情故事,关于江湖中的豪情,义气,关...
· 鞑靼人
中国历史上的鞑靼鞑靼人(或塔塔儿人)的历史鞑靼之名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当时源自柔然的别名大坛、坛坛,北齐与隋朝通过室韦知道鞑靼。唐代《鄂尔浑碑铭》有“三十姓鞑靼”和“九姓鞑靼”等名。鞑靼一词,始于宋代。有阴山以西有九姓鞑靼,在呼伦贝尔有三十姓鞑靼。人们认为他们是柔然余部。鞑靼人的兴起早于蒙古人。鞑靼人在辽代契丹人和金代女真人的统治后,大部分融入了形成中的蒙古人,成为蒙古民族的主要来源之一。古代的九姓鞑靼部(塔塔尔部)是一个多民族的部落集团,里面既有说突厥语的部族,也有说蒙古语的部族。说突厥语的鞑靼部西迁路线有两条,一个是伏尔加河流域,另一个是叶尼塞河流域。迁到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人结合原来这里说突厥语的钦察人、伏尔加保加利亚人形成今天喀山鞑靼人,而留居叶尼塞河的鞑靼部人则和当地阿尔泰人、哈卡斯人融合形成西伯利亚-叶尼塞鞑靼。被成吉思汗征服后迁往俄罗斯的鞑靼部人,他们迁徙的时间大约是中国南宋末期
·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国人自谓“炎黄子孙”。“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帝虽居“炎黄”称谓之前,实际上却处于遭冷落和贬抑的地位。有典籍说,炎帝和黄帝是同胞兄弟;但这种传说比较晚出。在记载上古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并无此种说法。而炎帝和黄帝各自为不同的神系,则是各典籍之共识。当然,我们也不妨推测:所谓炎、黄两大神系,可能是抹上了神话色彩的华夏两大原始部落,而炎帝、黄帝也许就是两大部落的酋长。炎帝又称“神农氏”,这个称号更鲜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对华夏民族的贡献。《周易·系辞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宋,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首倡了农耕种植。《吕氏春秋》记述:“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炎帝不仅是躬身劳苦,还有践危履险的勇气。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避)就”;“尝味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