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服介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6
转发:0
评论: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服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制度虽承袭汉代遗制,但形制上也有了一些变化。用于祭祀的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帽制度虽承袭汉代遗制,但形制上也有了一些变化。用于祭祀的冠服基本上是沿袭前制,没有大的改动。朝服的首服此时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小冠与笼冠。

  汉魏之际,频繁的战争使社会财力日益艰难,两汉冠服制度已经很难维持。以往的冠帽,这时已多用幅巾代替,就是用一块皂巾包头(即“幅巾束首”)。“幅巾”可以束发,就不用绾发加笄,较之以往的冠帽方便实用。从南朝大墓砖印壁画《七贤与荣启期》及《北齐校书图》、《高逸图》等名画中的人物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这些隐逸之士,每人头上裹的都是皂巾。

  这一时期冠帽的形制颇具特色,汉代的巾帻虽然还在流行,但已有变革。如将帻后加高,中间呈平型,体积逐渐缩小至头顶之上,称平上帻,或“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笼巾(平顶,两边有耳下垂,下面用丝带系扎),则成为“笼冠”。因为它是用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后世的乌纱帽就是由它演变而成。这种冠当时男女通用。此外,还有卷檐似荷叶的卷荷帽,附有下裙的风帽,有高顶形如屋脊的高屋帽,尖顶、无檐、前有缝隙的帢以及突骑帽、合欢帽等形制。帢则是魏武帝亲自设计并率先戴用的。由于当时战争频繁,生活资料匮乏,他以缣帛替代鹿皮,制成皮弁的样式,并定名为颜帢。经由他的提倡,这种首服很快在朝野流行开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服介绍

  洛阳博物馆之北魏时期陶俑:小冠

  由于幅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首服,所以不仅文人使用巾子裹头,风流名士,甚至各级将领亦头着缣巾。缣巾就是以缣束发的幅巾。缣,双丝织的微带黄的绢。《三国志·魏武帝纪》注:“汉末王公,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豹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而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战争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所谓纶巾,就是用青丝带编成的头巾。相传为诸葛亮发明,又名诸葛巾。当时还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例如,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就因为头戴黄巾而被史称“黄巾起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服介绍

北朝笼冠女俑

  幞头:北周武帝用幅巾制之,并加裁四角带,名曰幞头,又名折上巾。自幞头盛行后,其他冠逐渐少用。

  帽:古时顶成圆状、内无骨架的首服称为帽。魏晋之时帽的形制已在帻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多戴帽,因此传统的帽在吸收了少数民族帽的特点后发展起来。当时有骑兵勇士所戴的突骑帽,南方还有纱帽在流行。帝王居宫中可戴白纱帽,士庶戴黑纱帽,另外还有卷荷帽,而纶巾则是儒者与士所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戎服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南北朝明光铠魏晋南北朝两裆铠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裲裆”,有两种含意,一种是指服饰制度中的“裲裆衫”;一种是指武士穿的“两裆铠”。两者的外形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质料上。裲裆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间纳有丝棉,取其保暖。而裲裆铠的材料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比较常见的则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甲片,以便...
·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杂裾垂髾服杂裾垂髾服
·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浴衣
浴衣也是内衣的一种。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类似今天浴衣的内衣——明衣,这是内衣发展到一定时期,成熟化、定型化的表现。对于明衣,南朝皇侃疏有云:“谓斋浴时所著之衣也。浴竟身未燥,未堪着好衣,又不可露肉,故用不为衣,如衫而长身也,着之以待身燥。”就是说洗澡以后,身体上的水印还没有完全干燥,不能穿换洗好的衣服,但是赤身露体也不雅观,这时披上明衣(浴衣),以待浴后身体上的水干了。明衣是古代一种贴身的单衫,它的作用就是浴后所穿,其功能属于浴衣一类。明衣名词的首次出现并不是在南北朝,而是春秋时期,孔夫子《论语·乡党》就出现了明衣:“齐,必有明衣,布。”不过,当时没有指明明衣的作用,到了南北朝的皇侃疏则首次明确了明衣的用途。春秋时的明衣只是单衫,与其他内衣一样,贴身而穿,天热时也兼有外衣的功能,还没有浴衣的概念。在其他古籍文献中,也没有专门论及明衣,这说明明衣并不如蔽膝、褌、裩(无裆裤)那么普及。到了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 乱世出才女,魏晋南北朝时期4大才女欣赏介绍
乱世出才女,魏晋南北朝时期4大才女欣赏介绍中国历史中每一个动乱的时期,也是个人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都会成为涌现出一大批文人雅士,如春秋战国时期,如近代民国时期,再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小说《世说新语》就讲述了这一时期名士们的言行和轶事,他们特立独行而又博学。这个时期有诗人陶渊明,哲学家王弼,音乐家嵇康,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古代四大美男。其实这个时期也有很多才华横溢、名流千古的才女,最著名的有4位,第一位更是名垂千古。图片来源于网络第四名:咏絮才女——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的才女,出身于历史上著名的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谢道韫不仅才思敏捷,更有名士的品质:果断干脆,品味高雅。作为东晋的女诗人,她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天她的叔叔谢安召集晚辈们读书讲学,天空中忽然飘起了大雪,谢安脑袋一转借机考起他们来,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抢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时少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