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汉语趣闻:唐代称父亲为“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8
转发:0
评论:0
古汉语趣闻:唐代称父亲为“哥”,她和伊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

  她和伊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何谓“书香”

  原来,古人为防止蠹鱼蛀书,在书中放置“芸香草”,给书留下一股幽香。宁波天一阁书籍不蛀,就是芸香草的功劳。由此,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并引出许多跟“芸”字连接的词语,如“芸帙、芸编、芸签、芸窗、芸阁”等。

  年龄的古称

  出生三天:“汤饼”之期(邀亲友,吃汤饼)。周岁:“初度”。《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幼年:“生小”。《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童年:“龆龀”(换牙),又称“垂髫、总角(扎髻)”。《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九岁:“教数”之年。十岁:“外傅”之年(出外就学)。十三岁:“舞勺”之年(勺,龠也,形似笛)。二十岁:“若冠”(若,弱小)。三十岁:“而立”之年。四十岁:“不惑”之年。五十岁:“知天命”之年。《论语》“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岁:“花甲”之年(一个甲子六十年)。七十岁:“古稀”之年。杜甫《曲江》:“酒债寻常到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八九十岁:“耄耋”之年。百岁:“期颐”(百年为期:颐,颐养)。

  爹爹和哥哥

  “哥”,外来语,起初写作“歌”。唐代称“父亲”为“哥”。顾炎武《日知录》: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玄宗子《棣王琰传》:“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故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而称之为“四哥、三哥”,亦可谓名之不正也已。敦煌石室发现的句道兴《搜神记》:“年始五岁,乃于家啼哭,唤歌歌娘娘”。“歌歌”(父亲)是唐代早期的写法。这个习惯直到元代还存在。元曲《墙头马上》:“我接爹爹去来……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这里“爹爹”和“哥哥”都是指“父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古汉语
研究中古汉语的资料来源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几种基本资料重新构建: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各个汉语方言(如闽语、粤语、客语、吴语和赣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朝鲜语、日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广韵》是宋初的著作,把唐朝的几个韵书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切韵》,但《广韵》收的字条远远比《切韵》多,剩下是从其他韵书抄过来的。学界一直以为《切韵》已经失传了,直到1947年发掘了敦煌出土的《刊谬补缺切韵》(唐朝王仁煦著)。《切韵》用反切的方法来记录中古音。反切上字注声母(反切上...
· 上古汉语
音系上古音韵学研究史《诗经》韵部研究古时,人们不知道一个语言的语音会有发展变化,在阅读先秦古籍时(如《诗经》)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韵,为了求和谐,将这些不谐音的字临时改念,这种做法称作“叶音”(协音)。明末学者陈第在《毛诗古音考》第一个明确提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顾炎武研究认为《诗经》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因先秦时期汉语字音是有着不同于现时发音的语音系统,导致用今音念《诗》会出现韵脚不谐音的情况,但若用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则韵脚自然谐和,就没有“叶音”的必要了。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研究先秦古籍时又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谐音字的偏旁与《诗》中的韵脚相吻。他提出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为上古音韵学的研究迈出了第一步。按照段“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凡《诗》中用作谐音字的偏旁相同,则在先秦音系中属同一韵部。例如“瓜”字在《诗》中与“壶”、“苴”、“樗”、“夫...
· 古代称呼饭店服务员为“店小二”的由来
百科知识“店小二”是指古时候饭店、旅店里的服务员,那么,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店小二”呢?在元朝时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一旦做了官也就有了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能够上学或当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没有这个机会。因此,他们的名字多是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曾祖父叫“四九”,父亲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古代酒店或旅店里的服务员,很显然都是老百姓,所以,人们也要给他们取一个数目符号用来称呼。当家老板是理所当然的“店老大”,这些服务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之为:“店小二”了。“店小二”是指古时候驿站、茶馆、酒肆、旅店等处负责侍应的人。古代称社会上的青年男子为“小二”或“小二哥”。在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一旦做了官也就有了官名。但是,普通百...
· 古代称呼饭店服务员为“店小二”的由来
“店小二”是指古时候驿站、茶馆、酒肆、旅店等处负责侍应的人。古代称社会上的青年男子为“小二”或“小二哥”。在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一旦做了官也就有了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能够上学或当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没有这个机会。因此,他们的名字多是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曾祖父叫“五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本人叫“重八”。古代酒店或旅店里的服务员,很显然都是老百姓,所以,人们也要给他们取一个数目符号用来称呼。当家老板是理所当然的“店老大”,识两个字能记账的就称‘先生’。这些服务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之为:“店小二”。或曰;‘小二’了。小二的来历:据说古代在族馆酒店服务的人员(有的称为伙计),人们常称其为小二、或店小二,就象现在我们把酒店、旅馆中的服务员称为服务员一样。据说在这之前,有一个服务员,叫王...
· 唐括定哥
参考文献《金史·卷六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