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不到黄河心不死”而非“长江”?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6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不到黄河心不死”而非“长江”?,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黄河是中华文明的

  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传。

  与黄河相关的词语还有“黄河清,圣人出”,为什么水清圣人就出现了?

  南宋?马远《黄河逆流》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还用“河清海晏”来形容天下太平。难道天下太平、圣人出现,真的与黄河水的清浊有关吗?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当然是不科学的。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上游穿行内蒙古时流经高原峡谷,水质较清。而黄河中游流至陕西、河南时,穿行黄土高原,泥沙含量骤然增大,于是水色变得浑黄混浊。此时的输沙量和含沙量在世界各大河流中居于首位。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也就是基于黄河水流浑浊,难以洗涤尘垢这一现象才得以流传。

  正因为黄河水浑浊,很少清澈,古人才说“河清难俟”、“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认为黄河水清,时久难待。但是在某些特殊的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黄河水质有时也会变得相对清澈。这在热衷“天人感应”的古人眼中,自然而然地被视作祥瑞的征兆,预示着天下升平。故此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将黄河水清看作是天下太平、圣人降世的预示。

  黄河水清是千年难遇的事情,因此“黄河清”也被用来比喻难得一见的事情。《宋史》记载,包公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且不苟言笑,使得当时权贵忌惮不已,所以时人戏称:包公笑比黄河清,以此比喻难得一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不到黄河心不死
【成语】不到黄河心不死【成语】不到黄河心不死【读音】bùdàohuánghéxīnbùsǐ【释义】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出处】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近义词】不到黄河不死心【反义词】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善罢甘休
· 似是而非
【成语】似是而非【成语】似是而非【拼音】sìshìérfēi【解释】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汉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后汉书·章帝纪》:“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叶圣陶《文心》:“同学们的讲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简直错得可笑。”【故事】战国时期,庄子带学生游学各地,见伐木工人砍树问为什么不去砍大树,工人说因为它已没有用处了。到了朋友家,仆人问杀鸡的事,主人说杀不会打鸣的鸡。庄子对学生说:“应该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似是而非,这样才谁也抓不住把柄。”【近义词】以假乱真、张冠...
· 长江
名称在中国古代,长江被专称为“江”,春秋战国时的古籍《尚书·尔雅》、《左传》等都有对“江”的记载。自汉代起,长江开始被称作“大江”,六朝时出现了“长江”的名称。关于汉字“江”的语源,罗杰瑞、梅祖麟认为“江”的上古汉语拟音与南亚语系某些语言的“河流”一词类似,提出“江”借自南亚语。但郑张尚芳认为江的上古拟音与藏语“江河”类似,认为“江”的本源是汉藏语系还是南亚语系尚不能下结论。长江自江源至宜宾各段有独立的名称。江源至当曲河口称沱沱河,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藏语称玛曲,即“红河”;以下至玉树巴塘河口为通天河,藏语称“直曲”(འབྲི་ཆུ),意为“母牦牛河”;玉树至宜宾称金沙江。宜宾以下是狭义的“长江”,干流江段各有别称,其中宜宾至宜昌又称川江,枝江至城陵矶又称荆江,安徽省内江段又称皖江,南京以下至长江口的江段又称扬子江。扬子江这一名称源于隋代在扬州南面的长江边...
· 为什么我们自称“汉族”,而非“秦族”?
你知道吗,为什么千年以来,我们都自称为“汉族”,而非一统中国之秦朝的“秦族”或者开创大唐盛世之唐朝的“唐族”?为何会弃“秦”用汉?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秦朝的残暴不得人心?其实,先秦人无论在文化和血统上,都是极为正统的华夏人,秦地由周王室分封,“秦族”也是极为古老的宗族。但为什么会被中原人士称之为“东夷”、“西戎”呢?秦人虽沾染了西戎风气,但是晋国之北狄之风也一样不遑多让。而在春秋时期,没有诸侯国会吧秦晋当做戎狄,直至战国时期才有所变化。魏国兴起,魏惠王首先以占据夏地为由,自称夏王,无视周天子。之后,齐魏互王,除了秦楚两国被排除在外,其他诸侯国都与魏齐来往,推翻了之前的周天子掌控华夏之格局。自此,与魏国向来有摩擦的秦国,被扣上了“西戎”的帽子。秦朝一统中国后,虽然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力图统一文化和思想,但是最终失败了。为什么秦朝无法获得天下民众的认同?秦朝二世而亡,时间短。内政尚未打理好,...
· 历史上长江两次断流是什么情况?长江为什么断流?
历史上长江两次断流是什么情况?长江为什么断流?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黄河长江是我国两大河流,这两条河流孕育了无数生命,黄河位于我国北方,而北方降水量少,加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下游的“地上河”的话断流实属正常,但是长江属于南方,降水量丰富却离奇断流过两次,这是啥情况呢?据记载长江断流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发生在公元1298年的元朝,位于江苏泰兴的长江突然断流,由于年代久远,所以长江断流的细节无从考究,但是第二次是发生在建国后的1954年,很多亲历者依然历历在目。我们知道,历史上关于黄河断流的记载比较多,长江断流,还真是新鲜事儿。绵延6000多公里的长江,沿途支流湖泊众多,上游水源丰富,按道理来说不可能发生断流的情况。公元1342年,神秘的第一次断流据泰兴民国前的大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八月,长江水一夜之间枯竭见底。据了解,在江水消失的前两天,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